• 货源通是一个正规货源信息发布平台,发布信息前必须先实名认证,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高仿和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同时欢迎网民监督并向我们举报!
潮服
自主品牌潮服
化妆品
自主品牌化妆品
运动鞋
自主品牌运动鞋
包包
自主品牌包包

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分类 > 网店帮助分类 > 男装货源 > 说两个亲身例子:1. 给一个老外当TA,老外布置的作业中很多简答题,所以不让我批改作业。他自己改作业,每一份都认真看,又圈又改写很多评语,连语法都改。给一个俺们中国人当TA,让我给学生批改作业。我比较

说两个亲身例子:1. 给一个老外当TA,老外布置的作业中很多简答题,所以不让我批改作业。他自己改作业,每一份都认真看,又圈又改写很多评语,连语法都改。给一个俺们中国人当TA,让我给学生批改作业。我比较

来源:用户发布( 如存在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发布时间:2019-10-27 22:53

[] [] []
说两个亲身例子:

1. 给一个老外当TA,老外布置的作业中很多简答题,所以不让我批改作业。他自己改作业,每一份都认真看,又圈又改写很多评语,连语法都改。给一个俺们中国人当TA,让我给学生批改作业。我比较认真的每页都写点评论和建议,俺们中国人说不用那么麻烦,所有问题都留到习题课一起讲就好了。这么多问答题挺难批改的,打分也不好打,把其中一半改成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吧。(上课的学生数量其实是差不多的)

2. 跟一个老外学习某软件,每次问他一个问题,他都会给我认真演示一遍,然后把步骤写个小贴纸给我。如果我问关于数据处理的问题,他就拉我到会议室找一块白板,从头到尾详细解释一遍怎么处理,为啥要这么做,要注意什么地方。非常耐心,从来不会有那种“这都不懂生无可恋”的表情。如果我弄错了,或者理解有误,他总是说,你不明白的地方就要问我。你们中国人的学习习惯跟西方不一样,总是拿个题目默默的做,没听明白也不说。然后,我那个星期我几乎每天问他八遍,他很满意。而且,我问他问题时,感觉就是在平等的交流,很二很愣的问题他都会认真对待。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老外们认为教育资源就应该是饱和的过量的,才能教出真正对知识有理解有思考能堪大用的人。

当然你也可以说老外智商低,所以都要手把手的教才行。。。 但是我从来没听谁,包括很多学霸天才在内,说过细致认真的教学是不好的。个人觉得本科之前大可不必出国,中国高中学习的无论数学语文还是英语都是必要的,越扎实越好。但越扎实不代表你需要年级1%,每科几乎满分,而是,你懂得这些东西怎么来有什么用,能怎么用。在我看来,国内的重点高中都是能让学生明白这些的。但是本科的话,尽量往国外送吧,不说别的,起码不会让数学系的学生整天学马列毛,近代史,大学语文,会计学,管理学,法学通论等等不相关的课吧。另外,在国外,大学英语以及四六级也省了,不是更好专注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么?鉴于题主要求,我来答一下。开门见山,题主你对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规则真的理解太浅薄了。先谢谢各位支持以及 @刘小木 的点名表扬。客观理性的看官还是知乎主流。我对美国留学圈还是颇有发言权的。接下来让我逐一分析原题观点:

1. “美国高中确实比中国高中轻松,理科科目绝对没有中国高中难度强。闲暇时刻我们留学生之间也就是打游戏,这样的教育是在毁一个人吗?”

环境很重要,我在美国顶尖高中教过一年书,我学生美国顶尖私立高中背景的学生也比比皆是。我没有听说谁天天打游戏的。他们担心的是如何进入个好大学。圈子很重要。你在打游戏,不意味着其他优秀的留学生也在打游戏。那些最终以美国高中背景最终进入美国名校的留学生有多少个是闲暇时间都在打游戏的?这比例奇低无比。


美国高中轻松是因为你的高中不行或者圈子不行。在我任教的高中,学生7点到3点上课,下课进行体育或者课外活动。5点多回家。然后作业要做到8-9点。剩下时间准备SAT, AP, SAT II。哪有什么时间打游戏?时间是你自己的,做什么随便。但求你不要再以偏概全,抹黑那些在Phillip Exeter, Deerfield, Milton等顶尖私立高中和其他高中每天努力并且累死累活的留学生群体了。

2.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高考的难度与残酷。经历过高考,连这么多繁重的压力,工作量都能撑下来的中国本土学生,难道真的不比在国外只贴一层食用金箔的留学生厉害吗?”

中国高考撑下来也许磨练了毅力,也许成为了考试机器。美国至少考验你全方位的能力。文凭含金量我想不必多说。一个美国顶级学校文凭至少不会比那些国内名校差。大趋势现在是有条件的好学生往外跑。谁厉害不是靠嘴说的。

3. “或许美国教育更注重于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可这在实际工作中(假设回国工作)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雇佣一个外国名校毕业桀骜不驯的毕业生,还是一个中国大学毕业奉命执行任何事物的毕业生?”

不好意思,我只能告诉你。对于顶尖公司来说,你外国名校,桀骜不驯不会被录用。中国大学(我默认你说的是普通大学)毕业,奉命行事也不会被录用。现在学历和个人性格同样重要。大公司不需要找一个有缺陷的申请者。所以,现在你想在职场上做人上人,必须做个竞争力很强的人:名校毕业,也不能太桀骜不驯。(靠关系的不算)

4. “美国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美国留学毕业生回国真的能适应的了中国公司里的奉承,马屁,套路和尔虞我诈吗?”

人际关系简单是因为你还没有资格接触到复杂的人际圈。我在国际知名投行工作过,知道同行之间各种常春藤毕业的美国人勾心斗角。圈子里在美国华尔街、硅谷工作的也表示人际关系复杂得难以想象。尤其华尔街的投行中,办公室政治(politics)几乎可以达到“金枝欲孽”级别,毫不夸张。你一不小心得罪了谁,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算在一个顶级商学院或者私立大学,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网也极其复杂。记住,只要有利益矛盾或者竞争的地方,就会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有时候,你觉得你没有得罪谁,但是别人看你不爽,也许就会给你使绊子。你以为美国人都是傻大个?聪明的美国人完全不比中国人差。只是你还没接触到而已。

美国一个大公司你不拍马屁,不奉承,你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当然,那种小公司或者低端公司也许确实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本来也不拿多少钱)

真心谢谢那么多喜欢我答案的的人。我也真心感谢题主承认我的资历和圈子。我其实从来没觉得我自己多厉害,个人选择而已。你在打游戏的时候,我选择了努力。各自活得问心无愧就行。那么多留学生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不一样。我完全尊重题主的生活和认知选择。

总而言之,美国的水比你想象得深。美国也有每天都在努力着的留学生。美国顶尖教育各方面绝对不会比中国的差。酸葡萄心理或者散播错误信息都是不可取的。不想这么好的回答没人看到,故删除了很多无关内容。

我觉得年龄太小的话不建议出国,最好经历一遍高考本科的时候再送出去。我是研究生才出国的,感觉国外的思维注重于创新实际还是很有用的。但是如果太小就出国可能会没有自制力,而且国外的高中相对比较轻松可能真的就在打游戏中荒废度过了,那真是这样这钱都白花了。

我个人觉得国内的高考虽然压力很大可是经历过这样的压力后以后觉得什么都不怕了,因此让孩子磨练一下意志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出国留学的不一定是富二代,有的人真的是自己打工来赚取生活费的,富二代确实也存在,但我身边的都是一般人也都是研究生才出来的,好多都是自强不息的。

我明年就回国了,打算去外企工作,我觉得我国外留学的经历还是很有帮助的。其实我的成绩是这个专业的Top 30%,然后期间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实习,我那时候也没什么时间去玩。我感觉无论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出路和优势还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在国内读书和出国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已。

我在知乎搜了一些关于出国的帖子,有个帖子问大家出国后不后悔,最赞回答不后悔,说自己经历的辛苦然后留在了新加坡的政府工作。她真的很辛苦,文字结尾也很励志很感动到我,但是这个姑娘在回复别人的问答时说 如果在国内,她的成绩没那么好,不可能进政府工作,但是在新加坡、她努力了那么多就得到了。我觉得很…奇怪,因为现在国内考公务员很公平、考题也越来越看重能力了。我在考公务员面试之前,是个有点自我感觉太良好的人,也觉得公务员是那种没啥本事只会搞人际关系的职业,但是面试准备五天、越学越谦逊,题目都在教你做人,教你生存技能,思维方式和紧急应变,我当时和我妈说,就算我没考上,这报班费一万也值了,而且一个班十一个人,都特别棒,面对各种情况侃侃而谈的姿态,处理问题全面细致的想法,真的有一种中国崛起就靠你们的感觉,自愧不如。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差吧。还有说在国外培养了直面孤独的能力,面对自己的能力,自省的能力,逼自己成长,练就厨艺,把他丢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活下去的能,培养了阅读的习惯,在逗我???无一例外的,都讲了出国很辛苦,我想说,生活就很辛苦,我北漂时候,前一晚发烧40度,第二天早起来要去找大神给我讲vba,真的是发烧到连水果都拿不动,挣扎起来给大神做了寿司,因为不好意思空手去麻烦人家,(大神肯定会留言给钱多好 )也有很多次在北三环的天桥上泣不成声的时候,被老板骂着加班通宵的时候,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一天面试八个单位的时候,(其中有一单位嘲笑我微积分都解不出来还要做数值… 还是一群策划一起背着我用我能听到的音量嘲笑我 超奇怪)来天津之后,也有面对单片机一无所知,看了半个月书还被说你怎么不多努力一点,单位里奇怪的人的各种言论,武清是真荒凉啊,租的房子不严实,刮大风时候风从缝隙里钻进来,鬼哭一样,最难过的还是一点价值都体现不出来觉得自己是个废物的时候。后来考上公务员了,一批进了80个人,每天睁眼就觉得自己得大科员退休了,也真累,天天盯着那些数据,也得学习,考试一个接一个学习学到面肌痉挛。当然我也有好的时候,我是想反驳那些觉得出国才能实现自我,那些帖子写着“如果在国内顺风顺水平安喜乐…”,“也羡慕国内同学顺风顺水平安喜乐…”的话,你都出了一趟国了怎么还那么天真,生活在哪里都苦,都有要挣扎的地方,朋友圈是给别人看的,那些自己咽下去的刻骨铭心的才是你经历的。看了这么多帖子,都没有说服我,唯有一个我觉得中肯。他是这么说的“工作过几年,特别是已经有硕士或者以上学历的人,这些人的追求才值得钦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着明确的目的: 或者是为了带回更先进的经验知识,
或者是要改变自己或者整个家庭的生活境遇....
带着目的,在海外飘着才不会迷茫。”很多人觉得,我在国内,我会被绑架,我从小就被家长,被教育制度,被家长绑架劫持,我只有离开他们,离开这个环境,才能获得自己的能力,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祝你好运。希望你在国外能学会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还学会一句话叫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也希望我可出国,就像那个回复说的,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知道这里满足不了我了,我要出去学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来提高自己,我希望我是这样出国的的,那个时候的我肯定已经成为一个领域里很牛比的人了吧,阿,想想就有点激动呢 。想讲讲自己的留学经历,权当吐槽了。背景是这样:来自一般普通家庭还偏下的家庭,从小父母特别注重我的教育,留学也是父母咬紧牙送出来读的本科。决定出国的时候家里情况是我家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准备语言那会儿已经耽误了高考,结果父亲的小生意连本带利地亏, 家里最后还是决定坚持送我出来。我在美国北部可以说是最冷的州之一,冬天最冷的时候可以零下三十度左右。幸在这个城市交通便利,轻轨大巴车uber都还是很全的。然而这样的天气里在外面走五分钟都冷冻得生疼,而且冬天一般持续五六个月。

家里前两年钱还算给得足,学费,生活费,房租都还是刚刚好够用。后来两年因为家里一些变故只分批打来了学费,又不想还没毕业就回国,于是和国内的朋友做起了代购。一开始都是宣传给了熟人,半年两个人也就挣了4000人民币吧,费了不少时间精力还。不知道怎么邮递,也没摸清楚哪里囤折扣。。后来我的搭档看没什么利润就退出了,代购的微博号就交给了我。因为生活费不够,条件也不允许我放弃。另一方面女生嘛,就算买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有时候买买买的过程自己也是很喜欢的。 因为和国内12小时时差, 为了多挣一点单子,一般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不过常常也是早上有课),白天国内睡觉了就开始在网上和自己邮箱里翻各种折扣。后来几个月里每个月能挣个400~600美金(汇率6~7,那会儿6出头。。)的,因为那之前的自己才18 19岁,经济全靠家里,那时候自己能挣一点生活费的时候特别激动。时间长了累计了很多客源,慢慢就比开始做得容易起来。直到大四的时候,勤快的时候每个月利润有$2000+, 比较忙学业和不勤快的时候$1000+。随之而来的便是山一样的单子必须去采购。自己一个人每周来回三小时车程(轻轨)再转大巴去采购,一家店买完因为没地方放东西,又得提着去另一家,有时候一个人提十几二十个大袋子(大概最重的时候有40磅,30斤左右吧),然后再走回车站,大雪里等车回家。后来自己还是退缩了,打uber回家吧。。 返程遇到过的每一个uber司机都是惊讶脸。。。

有些人可能想问怎么不买车,买车会轻松很多啊。是的买车生活会很轻松很多很多,然而当时家里的情况是根本拿不出钱来了,能拿出点的时候立马就打我账户里让我交学费(我们学校每学期学费可以分次交,于是我也是分次交的)。

我们州的消费属于中档吧,房租和别人合租但有自己的房间在学校周围大概700~900美金, 吃饭据说中餐是全美最贵之一,我一半时间自己做有时候和朋友出去吃,每天固定消费星巴克(因为离不开咖啡。。唯一爱好 不戒),于是吃饭咖啡买菜总共400~500美金,话费固定每个月50美金,uber和公交车费大概150美金(因为采购点比较远),剩下一点杂七杂八的买买东西, 一个月能从自己挣的钱里节约了几百美金出来。不过这些也是现在过得宽松的时候了,没代购的时候,每分钱都是算着用,房子和别人share room大概五六百,吃饭开销也更少。大概三个月前钱存够了,给自己买了辆二手2010年小大众,没敢跟家里说,虽然父母应该也会理解,但总怕他们担心我开车 。。。(考完驾照了他们也担心的)。于是现在代购和冬天都好过了很多。

应该有人问,你去美国读书,学习呢,光代购了?

其实如果家里情况允许,我真的不会走上代购这条路的。我要承认它占据了很多时间,是影响我的学习的。但同时我发现我变得比身边的朋友效率更高,因为我每天不得不用本子记下来要做的事情,合理安排, 找最有效的方法才能都做完。我绝对算不上学霸吧,但确实没有比班上的同学,尤其是中国人差。大概就是世界学术排名二三十名的学校里读理工科GPA 3.7这样 (满分4)。不算是优生,但和我成绩差不多的朋友去申请研究生一般都去读了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等等,所以也算是对得起留学这件事情的。问我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有的,但我这人吧,从小到大都没当过尖子生,也志向不在于做研究方向,所以吧自己也有意识更高一点的GPA对我来说不太会有太多帮助了,所以也没花太多的心思了。

在高中准备语言的时候,我可以说是班上口语最差的。大概是从小在语言上就不太擅长吧,学语文都特别笨。上大学后前两年也是扎在中国人堆里,勉勉强强能听懂上课教授们讲的东西,大部分都考自己看书做题学习。到了大三的时候去参加学院的招聘会才真的慌了,运气好拿到了安联的面试,然而这场40分钟面试可以用 尴尬 来形容。于是开始和身边口语好的朋友时常请教,看美剧遇到好的表达就立马输入备忘录,买东西的时候没事就跟别人多说说话 (反正遇到的几率不大了不怕丢人),又苦苦做了一系列为自己专业方向铺垫的project,于此同时,改了几十次简历,又投了至少三四百份简历,面了几次试,周旋一年才拿到个不给钱的实习。虽说不给钱,但因为是在政府部门做我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也没犹豫就去了。 三个月的实习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联系好了口语。后来一学期凭借着之前的经历又找到一份给钱的实习,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差不多的事。于是那个学期:上课,学习,代购,再上每周20小时的班。那时候自己还在网上上了几个数据分析软件的课准备专业证书考试,这样可以给自己的能力再加一点分。

大概这周我就完成论文毕业了。现在找工作大概也不难,每周都能收到很多HR发的邮件和几个猎头的电话面试。

说了这么多回来到问题:留学有没有比国内好?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不见得能够解释的好,我的解释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如果我没有出国,我也许会进入本省的一类重点读个比较好的专业,没事能回家住和爸妈吃饭,我的父母经济上也能绰绰有余的负担我在国内上大学的花销。应该大部分的事情都没有在美国这么紧张,包括学习。我可以肯定地说这四年我会非常舒适且心安理得。

但另一方面来说,在留学的过程中,我似乎有了很好的学习能力,养活自己的能力,活在危机中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和推动自己去接触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和人的勇气。我能够肯定的是,在18岁后留学的这些时间里,我比假设中呆在国内读书的自己更加勇敢和坚强一点。

几个针对留学生争议性的问题:
富二代?
我在我们学校里接触的中国人里,富二代是很多的。有一些富二代确实是抽烟喝酒不怎么顾学习的。有时候朋友聚在一起喝酒(个人觉得成年了喝喝酒不酗酒不酒驾没什么问题哈),和他们的交谈中会发现他们之中很多人的情商颇高,比很多的学霸更懂得说话和做人之道。很多不花时间学习的人是觉得GPA对于他们不重要的,混到了毕业证是最重要的。也有很多读书的时候就在合伙创业。当然我也遇到过天天打游戏不上课的,和别人比较穿着和车的人。也遇到过不深交也无法察觉他是富二代的人。也遇到过很多天天和你一样坐在课堂里和你穿着一个休闲平价品牌logo的衣服好好学习努力生活的富二代。个人对这个没什么偏见。。。

学霸学渣?
作为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人,遇到过很多只读书舍不得花点时间帮助组员解题的人,遇到过靠着抄袭作业考试混了文凭的人,遇到过跟我分享笔记,期末考试的时候挤在图书馆通宵复习的好伙伴。我真的觉得我会变成学霸还是学渣,更多的是跟我这个人有关系,跟周围反而没什么关系。当然在一个学术浓厚的大学里,学霸和学渣的比例和在一个不学术的大雪里可能是有区别的。个人感觉,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都还是很学术的

阶级?
嗯,我觉得留学该考虑阶级问题,但仅仅在于 本科 高中,这些需要借助家里的支持出国的年龄。等到了高层次,比如硕士,研究生,博士,学霸的你有无数的方法能出国。 尤其是phd,我在学校里遇到的或者是毕业去其他学校读博士的朋友,没听说过是自己出钱的。钱给的少的学习也足够支持你的生活费,钱给的多的或有额外奖学金的,你还能稍微存点钱。学费大部分phd是不用你自己给的,学校给你付。
生活上的阶级问题? 我在前两年活在中国人堆里时时感到自卑。后两年活在不痴迷于奢侈品的朋友圈里觉得没什么可自备的。等到自己见识更广,懂得更多东西,有了一点点能力的时候,和家庭条件优越又有想法的同龄人聊天觉得既不卑不亢,又能学到新的东西。我没遇到过什么因为家庭条件,自己没有穿奢侈品就被鄙视的经历。我看见更多的是很多中国女生花点功夫护肤化淡妆,穿搭好颜色,懂得健身控制体型,懂得充实自己,往往就朋友很多了。

写太多。。。

在距离2016年高考还有20天时,曾有学妹找到我:“马上就要高考了,感觉很累。很羡慕你们,不用高考。说实话,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没有早点出国。”


在国内读完高二后,我参加了学校的交换项目赴美读高三,“躲避”了高考。抵达美国的那一天才发现,习惯了17年的事,在那一天戛然而止。课堂发言、作业格式、餐厅点餐、购物排队甚至日常生活都要重新学过。被黑人要钱,无缘无故被骂“F**k Asian”。在不控枪、贩大麻的国度里,我无力反抗,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


“留学生海外飙车”、“留学生开豪车被撞”、“留学生海外购豪宅”的新闻层出不穷。但他们不是我们。


我可以清晰记得Chinatown哪一家火龙果是$2.99/lb,哪一家是$3.99/lb。在外吃饭,会用手机算出15%的小费是多少。不要问我为什么按当地最低标准给小费,毕竟我也要生存。

交通工具,以脚为主。

父母的钱,我也心疼。



学妹听后,说:“但和国内相比,你们在那里可以有更多机会认识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接触到不同的文化。”

这是事实,但在异国他乡,你似乎和所有人在一起,又似乎只有自己。你努力去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但最终还是会发现你的根在中国。


在街上偶然听到几句中文,你会倍感亲切。

在课上教授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你会莫名激动。


中秋和春节,外国同学会赞美你准备的中国美食,但陪你思乡的,只有你的中国同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美国的华人都很团结。


在华尔街,一个印度主管的手下可能都是印度人,但一个中国主管的手下可能没有中国人。


有时候你只能靠自己,但别忘了你还有家人。

15小时的时差,1万1千公里的距离,意味着你可能缺席家人的生日、婚礼、甚至葬礼,但幸好科技可以让你们联系到彼此。


“当有一天你不再畏惧离别时,你才会真正做到无所畏惧。”

恐怕每一个出国党都无法做到无所畏惧,但又不得不强迫自己习惯别离。



学妹接着说:“可是美国教育比中国教育更公平啊。”

是,我曾经也认为美国教育比“挂着素质的羊头,卖着分数的狗肉”的中国教育更公平。但亲历了美国大学申请后,很难说清哪一方更公平。


虽然国内也有很多凭借关系上大学的案例,但几乎每所美国大学都要你在Common App上清清楚楚地填写父母毕业的学校,所获学位,以及职业。校友子女的录取率比其他人高出84%。某Top 5 的面试官在面试时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What do your parents do?"”。


如果你的父母是某国政要,恭喜你,你基本已经拿到offer了。

如果你的父母能给学校捐钱,恭喜你,你基本已经拿到offer了。

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是该校校友或正在(曾在)该校供职,恭喜你,你基本已经拿到offer了。

如果你不属于以上任何之一,那么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当然,你也只能努力。



学妹最后问我:“那你后悔过自己当初的决定吗?”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不知道是否还会做出相同的决定。

未来对于你我,都是未知。

我们都是风险承担者,也可能是受益者。

“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不论对错,它都让我们成长。



聊完后,学妹继续投入题海,备战20天后的高考。

现在,她正在国内某高校学着自己喜欢的专业。


---------------------------------------------今晚,她突然给我发来消息:“刚刚刷完托福,我不是很喜欢现在的学校,还是想出国。”


曾经热播的《欢乐颂》中有一句歌词:“成功路上,非死即伤”。

我懂得你的努力,也理解你的压力。毕竟大家都是忍痛坚持生活。


不论选择哪条路,都请坚持和努力。

多年后你会感谢那个曾经不放弃的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码字的VV”吧----

http://weixin.qq.com/r/3Dv-52nEXjQhrS2E927O (二维码自动识别)

加国高中在读

三年前决定的要出国读书,准备了半年读完初二就出国了。当时意念很坚定,逃离了国内的中考和高考,逃离了繁重的作业,逃离了永无止境的考试,远离了污染和雾霾,决心活出一个新的自己。

但是当出了国才知道,国外的天很蓝,也很冷漠;国外的人大多很礼貌,也很疏远;国外的学校作业的确少,但是如果你以完成作业为目的话,你的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其实国外高中的学业轻松是最难过的,作业写完了都不知道干什么,没有朋友,也没有人关心。很多人选择一群人出去吃喝玩乐,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只能慢慢的找东西充实自己的生活:看书,打球,自学学校教的以外的东西,参加社团活动,做志愿者...... 这样的生活比国内的丰富很多。同时也变的越来越宅,在新的环境里社交网络并不稳固,凡事只能靠自己,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受不住诱惑,就会变成现在媒体上常见的富二代出国不学习打游戏等等等。

在学术上很多国外的老师其实并不负责任,放了学你的问题就不归他管了,有什么问题上课问,中午课下是休息时间是不能问问题的。理科方面特别是数学很多时候讲的并不到位,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并不能讲清楚每一点知识点,很多时候我觉得老师还不如我讲的清楚。作业布置得少只是因为没时间改,跟国内老师矜矜业业的形象截然不同。当然也有碰到很好的老师,会愿意跟我探讨各种学术上或生活上的问题。我觉得国外的文科像历史教的比国内好一些。我一文科小白在国内一碰历史就挂,考死记硬背记概念怎么也记不住,也不理解。国外的老师会引导你么思考,根据某个史实引导你写出自己的观点,我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付出的心思更多,但是真正学到的也更多。

人际关系其实也不那么简单。出了国之后其实很怀念国内那种单纯的同学关系,那种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同学爱。在国外每个人都是个小个体,很难有那种团体意识,只有参加社团活动或校队才有一点小集体的感觉。国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想象的单纯,有时候表面关系好的邻居会在背后举报你,表面对你很好的同学有时也在利用你,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花很多心思分辨哪些人是真心对你,大多时间就孤身一人。

留学的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艰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能是一无所获、碌碌终身;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总之,一切都是你的选择。

真正有能力的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有一番作为。留学生就是不学无术,国内人都是死读书都是片面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合适自己的环境,不同环境下也有不同的方式。国内和国外的月亮一样的圆。

国内国外读都各有好处,很难说哪个一定就比哪个好。具体要应用到个人,看个人性格、习惯等。

虽然我出国这么多年时常后悔,但是有时也庆幸当时坚持自己的选择。在国内国外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结合起来也是一番不一样的经历。

总之,选择了留学这条路,再苦再累都要坚持走下去。路是自己选的,未来是自己创造的。要相信自己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真的。

走到和原来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你就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

你会颠覆很多原有的价值观,会有很多文化冲击,会发现原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活法。

你会觉得循规蹈矩的读书,毕业,结婚,生子,一切有条不紊的生活是个笑话。

国外的包容性超乎你的想象,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多平等也超乎你的想象。

不管国外文凭能不能保证回国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光是这份经历就让我足够肯定的告诉你:真的。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书,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我自己本人也是通过出国留学深造,然后归国创业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国际文化的交流,所以总体上讲我是赞同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到适当的学校去出国留学深造的。因为出国留学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扩大他们的交友圈,同时可以从不同的教育制度当中,提取能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有一些保留的意见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家长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去跟风,对于送孩子出国留学,我有以下几个小建议:

第一,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名校,有一些品牌非常响亮的大学,但它是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它主要的优势在研究生阶段。而在本科生阶段,它是以招本国的学生为主的,而且有一些专业,它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氛围。最好能够让孩子先去网上或者实地考察一下,自己判断跟这个学校的气质是否吻合,而不要盲目的追求名校。比如说美国的一些文理学院,有一些不一定在中国或者在国外那么有名,但是它却是培养精英人才很有历史传承的学校,一些传统的常青藤学校就是这样的文理学院,特别是学习文科的学生非常适合选择。

第二,不要过早的送孩子去留学,特别是父母不能陪伴的情况下,因为孩子需要经历生活自理、学习方法、社交等各个方面的过度和挑战,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或指导的话,他们很容易在这个期间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碍。我们会看到有一些孩子,因为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交不到朋友而变的比较自卑和封闭,甚至有一些患上了抑郁症。也有一些孩子因为还不会料理生活和掌管自己的花费去炫富或养成大手大脚的一些习惯。还有一些甚至可能会交往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人。甚至尝试毒品等等。在孩子比较幼小的时候,特别是初中和初中以前的这个年龄段,如果选择出国留学,我觉得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不然的话就得不偿失了。因为毕竟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要比一个学历要重要的多。

第三,特别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比如高中阶段要出国的孩子,他们也会面临比较多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个时候父母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给予他们陪伴和指导。比如在学校里遇到了霸凌,该怎么办?对于性的问题,对于毒品的问题,孩子怎样能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这些也是父母与孩子做朋友,跟他们能够保持畅通的交流是分不开的。

总结一下,第一、不要盲目的追求名校,要看什么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第二、不要过早的在孩子身心发育都非常脆弱的阶段,就把孩子一个人扔到国外去。第三、青春期的孩子所遇到生理和心理挑战会比较多。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跟他们保持比较畅通的交流渠道,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指导。如果能够在保证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让他们去增长知识,然后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同时有非常国际化的视野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话,我想对于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自从来到加拿大读高中,我感觉我的做事效率比以前慢了无数倍,以前那可是雷厉风行,多少作业都能在两节晚自习加课间见缝插针赶完,然而现在简直是就几道题都要拖一两个星期才做得完。不仅如此,受环境影响,学习斗志都没那么高了,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一切都是悠悠闲闲、淡定自若,没事就想着约别人出去玩,俨然从一个急性子变成了慢性子。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当然是终于放慢了脚步,开始欣赏路边的景色而不是一味地赶往目的地。在这几个月我也确实是开始适应闲得慌的慢生活。在这边,老师绝不会天天督促学生学习做作业,平时作业也少,基本没有,一天就四节课,中途还有节自习课可以做作业复习,下午两点多就放学了,放学后那真是想怎么安排怎么安排。因为老师给的作业的“due day”(上交截止日期)也是很宽松,少则2-4天,多则两三个星期才收。比如数学,大概一个月才统一收一次作业检查。期限长,内容少,时间多,以前几个小时就能麻利地刷完十几页练习册的技能就渐渐被销蚀了,因为提前做完也没什么意义,就养成了拖延症这种不好的习惯。

周围的环境氛围、同学都是如此,加拿大就是一个生活节奏超级“慢”的大农村。身边的同学也是,大都天天喝咖啡啊,开派对啊,逛街啊,聊天啊,运动啊,连学校里都没什么特别浓厚的学习氛围,这生活过得可是“有滋有味”。

不过这种轻松的日子对我来说当然是很好,可以去和朋友出去吃饭、聊天、去健身房运动、背单词、自学法语、看书、弹弹吉他……课余去俱乐部,做义工,学习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大量时间自己安排。虽然进度效率比以前慢了无数倍,好歹也是在缓慢地学习进步。然而,更多的学生,就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渐渐走上了歧途。

许多小留学生没有自控力,英语就不用说了,说得还没国内的学霸好,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二个都不怎么爱学习,就随波逐流,平时放学后就去购物逛街开派对到处嗨,沉迷于打游戏、看电视剧的不在少数。有些学生把国内外各大电视剧看了个遍,什么美丽的秘密、秦时明月、芈月传……因为无聊嘛,也没别的事干,看剧来打发时间。为了新奇潮流,大多都烫染了头发,女生一个二个都化妆。在这边当然是很正常,没有人会管,但是很可惜许多人就过于沉迷于买化妆品、买名牌,天天关注各种名牌的打折信息,有钱任性,花几万元买个手提包或者鞋子的不在少数。在一起谈论的话题都是电视剧啊、明星啊、购物啊、化妆品啊、游戏啊、吃喝玩乐啊,更多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谈恋爱便是其中之一。

有好些留学生,才在加拿大待了一两年就有过两三段情史。我们学校国际生中有个中国女生,疯狂迷恋一个韩国留学生,两个英语都差,在ESL课认识的,当然也就一直在ESL里出不来(是为了在一起吗……)。那个韩国男生脚踏多只船,还想公开找小三,到处勾搭女生,几次提出分手那女生苦苦哀求才复合。两人经常当众搂搂抱抱。若是真心喜欢、互相欣赏倒也罢,两人一起努力励志考大学、帮助学习多好,可是大多数留学生都是觉得无聊寂寞就随便找个人混日子,白白葬送了大好年华。

并不是只有留学生才这样,本地生更胜一筹,尤其是白人。上次一9年级的白人女生给我看她和她男友的舌吻照,吓得我现在都还没缓和过来。八九年级就有男女朋友的数不胜数,每天在学校都能看到很多情侣秀恩爱。

要说学习,留学生可能还比本地生更努力一点,毕竟有压力。本地人福利好,很多学生十一十二年级就开始打工,上个社区大学,以后当个蓝领便很满意,更是无心学习。逃课就不用说了,社会课我旁边一女生,十节课九节课都不在。体育课也是,一群女生一听说今天是代课老师上课就直接换衣服走人了。在这边逃课的话老师不会管,只会记录下来,在期末的时候把出勤率发给家长。关键是很多家长也不管啊,因为他们从小也是这样玩的!


我住家每次都特别自豪地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天天出去和朋友玩,开派对吃饭购物逛街……你要抓紧啊!多和朋友出去玩,不然现在就得像我一样天天工作。其实我很想说:就是因为你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现在才得天天辛苦工作挣钱啊!所以本地生对学习更不上心,就算到了教室上课也是神思恍惚,玩手机、自拍、和对象聊天的数不胜数,最后期末拿个C啊B啊还很满足。数学课我是真的被我的同桌雷到了,她说她期末拿了47分,另一个女生说哇塞你好厉害我只拿了38.我听后三观尽毁。英语课我的同桌每次最简单的语法测试都拿C或者F,错的地方我也是不忍直视,身为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金发碧眼的白人,居然连动词和形容词都分不清!


本地生玩得那是更嗨,男生就拉帮结派,纹个身,每天无论是阴天还是什么都戴着棒球帽,在学校里也戴着,上课还有滑着滑板上的,当然最后被怒不可遏的老师制止了,天天装逼。女生化妆、染发,打个鼻环或者唇环的也有,放学就约着去星巴克啊或者购物之类的。他们染头发就算了,有些还染成紫色或者蓝色或者绿色的,看起来简直是五彩缤纷标新立异。一个叫“snapchat”的软件极其流行,就是以自拍为交流的软件,他们都要玩疯了。有节自习课我刚身边坐了一群白人学生,他们就拍了一节课的自拍,你拍一张发过去我拍一张发过来,玩得不亦乐乎。

也不能说他们这样就是不对的,说不定人家还觉得我们中国学生神经病天天那么努力学习。文化背景不同,本地学生大多都随遇而安,想法单纯,没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许多一辈子就待在同样的城市不离开,很早就开始到处打工打杂,混个高中文凭,找个社区大学,学个修水管啊,木工啊,当个服务员什么的人家觉得很开心,政府福利也不错,这样平平淡淡一辈子也活得自在。也难怪加拿大人确实友善,与世无争,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哪知道竞争压力是什么,生活态度自然松散随意。

的确,在这种环境下,想不被同化都难。但是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也不是不可能的。在学校里,还是有一些优秀到极致的学生,当然他们大都是亚裔移民,首先家庭背景就很好,从小受到的教育估计也是精英教育。好几个韩国移民学生,门门课都是极其优秀,在各种社团中都是领导人物,业余做大量义工,参加过无数比赛,奖状一堆堆,同时还在补大学的AP课、学习才艺,那个气场和风度,看了都让人心惊胆战。他们便是一开始就有家庭环境的熏陶,还有这样一个好的教育体系的支撑,理想远大,都是奔着世界名校去的,简直是平步青云,在这样的鱼龙混杂的学校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加拿大的公立学校,学生层次不齐,优秀的就优秀到极致,混日子的也是多。留学生们是选择学习那些优秀的学霸呢,还是就随大流天天玩,都是看自己。只不过留学生不同于本地生,他们还有一个国籍撑腰,就算不好好学也是有本钱的,而父母花那么多血汗钱送我们过来、寄予我们厚望,我们身上也是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学习的。若是没有分辨能力,被这种安逸的环境所迷惑,白白浪费了青春年华在吃喝玩乐谈恋爱上,倒真是得不偿失,还不如一开始就待在国内有管束制约的好。

留学的意义在哪里


我自己是大学毕业后,选择来美国留学,在美国工作几十年,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当了教授,带过很多从亚洲过来的留学生。

对于亚洲过来的留学生们,因为是自己带的缘故,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能来哥大念书的都是成绩蛮好的优秀学生了,但就连这样的学生,我其实都觉得有一半左右的人也许不需要是“现在”出来留学,或者是不太需要出来留学的。


怎么说会比较好呢?留学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的动机。


有些学生肯定是为了学术以及志向所在,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也过得很充实,都找到了留学生的意义,这边我们就不多赘述。


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动机


归纳一下其他留学生出国的动机大概有:


1、出国镀金,觉得回国后好找工作。


老实说,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留学生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也因此相对地越来越低了。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看工作能力。就像现在我们难得出国读书,除非念特别好的学校,才会特别加分。因为留学生实在很多,大家都有国外学习的经验了。而且就算很好的学校,也要看工作能力,学历不代表工作能力啊。如果只知道埋头读书,没有及时积累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毕业后没有办法达到老板的要求,什么学历都是没有用的对吧?所以若是想要出来镀金一趟的话,完全是没有必要了。


2、不晓得要做什么,为了迎合社会舆论、家长规划而留学。


如果是这个原因,也不需要出国了。就算你去了一间非常好的学校,可预见的是,这边的功课压力肯定也是非常非常重的。在没有自发的动力和目标下,学生是绝对没有办法过得轻松开心。老师的压力、同学的压力、学业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都会让你喘不过气来。

比如说在哥大我教过那么多的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掉眼泪说「根本不晓得为什么来念哥大」,「不晓得为什么要来这个系所」。即使硬撑着把学程念完之后立刻转系,或是立刻转行,但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家长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也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也有学生因为这样得了抑郁症,身心痛苦,我也经历过学生休学的例子


有时候犯错并不是坏事


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呢?

这些孩子其实都是在国内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按照老师家长期望的安排去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念完。大学毕业之后,家长说:那你要不留学去,考国外大学的研吧!于是又留学了。

一下子从熟悉的环境到异国来,语言文化不是特别习惯,又缺少亲人好友的陪伴开解,冲击是非常大的。于是,就连很多读到哥大的学生都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走得慢一点——做好准备再出发。


身为一个老师以及家长,在我看来,孩子就是要去尝试,去犯错,甚至去尝试走不通的道路。在美国申请研究所,教授们也非常希望学生们有工作经验。在我任教的学校,美国的学生几乎全部都有工作经验,大多数是半工半读的。而亚洲过来的研究生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立刻就过来念书,研究所成为大学的延伸。这点让我每次选择亚洲生的时候都挺纠结的,因为担心学生自己有没有找到留学读研的意义,担心他们在这条路上气馁想要放弃。


大家都知道,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对于生活经验要有很完整的体验,对自己的人生要有一定的看法,最好在人生中也受过一定的历练。这样来留学的时候,你才会脚步坚定、眼光坚定,知道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弱势,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不需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你留学是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非常知道留学能帮助你拓展的方向,那么当然我很赞成你选择留学。


但若是目前你还挺茫然的,大学毕业之后不晓得要做什么,或是因为家长要你来念,因为同学觉得你应该来念,因为觉得这样在社会上比较有面子,那就真的,再好好问问自己的内心吧!

如果说是因为世界这么大,你想来看看,增广见闻,那也不需要留学。可以来游学两三个月,参加一些国际义工服务,这样一边打工也可以赚到钱。从底层做起,那些阅历经验将是你一生的财富。


一定要了解你留学的意义在哪里,不要急,不要认为必须要立刻出来念书。把自己的方向摸清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饱满一点,你来留学的时候会念得又好又快又开心,收获满满。

很久没在知乎回答问题了,但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发来的私信,有问留学的、有问运营的、甚至还有问怎么养仓鼠的…对于能够回答的问题我基本都回复了,但我真的不喜欢别人上来就问我“好不好”,因为好或者不好取决于你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是一个老朋友点名要求我来回答的,我却有点苦手。相比于在国内读书,出国留学到底好不好?Hard to tell. 如果,假设说小明同学,对他的人生没有规划,或者说在挑选专业时的原则只是“我爸妈让我学这个”、“学这个听起来很好找工作”、“我的哥哥/姐姐是学这个的”、“我的留学顾问建议我选这个”的话,我会劝小明同学乖乖留在国内的好,因为留学生活并不适合他。


那什么样的人适合留学?我认为留学的大前提是你要有一个梦想,或者说一种要掌控自己未来的野心。以前学雅思的时候,老师说ambition(n. 野心、志向)很好记,就是“俺必胜”。


出国很苦,比在国内苦的多;因为你会面对孤独、压力,还会面对家人的期待、担心、焦虑。我见过太多同学迷失在了这个过程中,留学四年甚至六年碌碌无为,草长莺飞,带这一张文凭but nothing回到国内,逢人便抱怨后悔出国。然而,对于对自己的未来有着野心的同学,这些挑战会成为最好的历练、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关注这个问题的同学,大概都是处于留学or不留学的尴尬中;所以来说一些我自己的故事,顺便给你们打上一剂预防针,供你们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留学。


我在美国待了约有六年,读出了本科和硕士。前后花费150万,在茫茫留学生中不算多,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来说也不算少。出国前我最大的焦虑是我多久才能把这笔钱赚回来,现在回来也快两年了,答案是不吃不喝的话要3-4年(没达到知乎的人均年薪100万真是羞愧了)。最近比较焦虑的是什么时候能把北京买房的首付搞定。不太谦虚的说,在研究生毕业前我就接到了一家不错的公司的不错的offer,果断回国后发现公司内部有着不错的机会,连带着也有着不错的工资涨幅。不过,你们不能只看到贼吃肉,还要看到贼挨打。


毕竟留学是一项花(大)钱买(大)罪受的事情


留学前的考T考雅思考G是很难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托、考雅思、考Sat、考G是不可避免的门槛。如果你只想要一张外国大学的文凭,那这些考试容易的很,托福60分,美国大学就能上。但如果你是充满野心的,有着目标的,考T考雅思考G真的很难。雅思6.5分想考7分、7分想冲7.5分、7.5分想拼8的信念你真的明白吗?


高中时的我英语基础不好,坦白的说我第一次考雅思只有5分,裸考的。分数出来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真是天真的可以。因为身在三线城市,08年的时候教育资源很匮乏,来北京上某东方、某航道这些当年热门的学校没有条件,所以只能报了沪江网校的一个小班在线雅思私教课程。一个班一名老师六个学生,每天在线教学、做习题。一个好的老师不一定能把每一个学生教到完美,但是一个差劲的老师绝对教不出好的学生。很幸运,虽然至今为止我没在现实里见过在沪江网校时候教过我的老师,但他真的是为我开启了留学之路。


当时我的口语和听力还凑合,但词汇量和语法可以说是差到了一定境界,不夸张的说,老师问Greenland是哪里,我愣了一会儿说青岛? 谁都知道这种时候学生欠的不是揍,而是词汇量差。上了半个月后,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跟我说:你还是好好背单词吧。我记得当时特别艰苦,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儿是看单词,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儿还他妈是看单词。真的每天跟单词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十二小时。不是我想背单词,孙子才爱背,我对留学的渴望支撑着我,只能背单词。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多,一本单词书翻得稀烂,甚至某个单词在某一页的某个位置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当这一个半月结束的时候,我有了大概六千的词汇量,阅读和写作比之前得心应手多了。


然后是语法,直白的感觉就是一篇文章80%的单词都认识但还是看不懂。有那么两三天时间我甚至认为我的单词白背了。我那素未谋面的沪江老师针对我的情况,让我学到了很多怎么去断句怎么去分析句子的重要部分。鉴于这个回答不是来说怎么考托的,所以不再展开。总之,在长达半年的学习后,终于实现了雅思从5分到7.5分的飞跃。现在回想一下那段时间,真是鬼才知道怎么熬下来的。


留学时克服孤独的过程也是很难的,留学路注定孤独,很多同学在踏上飞往异国的飞机时就开始后悔了。因为即将面对的将是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在国外,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独立。在遇到问题时,会想有个人在身边帮你,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只能靠自己。


我本科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华人十分稀少的学校,全校三万多名学生,中国学生拢共100来人。在短时间的兴奋期之后,孤独寂寞便成了常态,我学会一个人做饭,一个人购物,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个人扛着床垫从沃尔玛走两公里回家、硬着头皮参加美国人的无聊Party、与教授为了一个作业是A还是B在邮件里唇枪舌剑都成了基本操作。


那时候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很繁华,就你那里特别冷清。你看着朋友圈里这个在聚会,那个在旅游,只有你一个人待在公寓里看天花板,冰箱里连吃的都没有。我当时觉得我和这个社会的联系很小。国内的朋友没有共同语言,国外的人基本不熟不认识。


一件事,我做不做,都没人管我。我完全可以熬夜熬到2、3点,反正没人知道。不去学校的时候,我感觉我是一个世界之外的人。这世界有我没我,都没有任何分别。于是我疯狂填充自己的生活,一个学期选了6门口,同时在两家公司实习,在校内还干着一份part-time job。真的是满足了自己,丰富了简历。


就算熬过这种种一切后,毕业时面临留下还是回国的选择时也是很难的。先不说找工作的艰辛、等h1b抽签结果时的煎熬,哪怕这些都能搞定,你终将面临最关键的问题:父母。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父母只有5、60岁还算健康,那再过10年呢?美国不是福利国家,即使移民了,也基本享受不到美国福利。
即使把父母接到美国,他们真的能够适应一个语言不通、交通不便、没有任何朋友的新环境吗?就跟你养的宠物狗一样,每天在家闷着,等着你回家,变成了无偿保姆。


第二,美国毕竟是一个白人为主的英语国家,99%的华人都有着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想要突破这层天花板,你需要付出10倍的努力。因为美国这个绿卡制度限制,你在国内可能两三年就跳槽已经升职了,在美国你却因为没有办法跳槽,蹉跎了最好的年华。我见过很多老一辈华人,是第一代移民,技术型人才,四十来岁。他们物质生活无忧,儿女也上了好的大学,可以说是生活稳定,但是我在他们眼里能感觉到一丝失落和无奈。我不觉得他们这样有什么错误,但我害怕我今后10年20年30年也就这样了。这是很恐怖的一种感觉,就仿佛这辈子已经被锁定在了的铺好的道路上。


不过话说回来,留学多年后贸然回国也是风险巨大。一旦海龟变海带,承受的压力非常之大。父母可能会觉得花了多年的积蓄让你出去读书,结果回来工作都找不到而埋怨你;即便躲过了父母的责难,你也可能已经成了亲戚的反面教材,说某某出国读了书回来竟然工作都找不到之类。这种思想固然狭隘,但中国大环境就是这样,很多愚夫愚妇依然觉得只要出国读了书,回来就能飞黄腾达大展宏图。


即便你顺利就业,如果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作,依然可能经受舆论的迫害。中国的传统社会习惯性的要把人分出一个阶级来,士农工商,你在哪一层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一旦没有进入大家对你预期所在的阶层,你就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这种潜在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你可能会想“我是北美topxx的学生,我会回国找不到工作?” 而现实是残酷的,好公司的好职位真的是有无数优秀的竞争者,他们不是挂着清北复交的名头就是一水top10。你的简历上可能挂着三两个在美国辛苦搞定的实习,你的竞争者却都是世界五百强的优秀实习生。应届生的就业市场,就是这么激烈。


这么通篇看来,好像出国留学是吃尽了苦头但却一无所获;但你还记得我前面写的吗?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考过了T/G证明了你的智力与学习能力;没有在孤独中迷失证明了你的高度自律;勇于面对国内激烈的就业市场证明了你的自信与信心。一个高度自律、对自己的人生充满野心、不断向上、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的人也正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


留学不会让一滩烂泥牢牢地糊在墙上,但是会让真正的金子更加闪亮。

写在前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既是一个有些时代感,却又是一个放在今天来讲特别有意义的话题。
首先,说到这个问题的时代感,是因为,在似乎已经很远的若干年前,关于留学海外的话题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而那时的留学生,那时的留学生家长们,对于跨越大洋,远赴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求学之旅都还处在一个比较原始的认知层面。留学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对异域文化民俗未知而产生的兴奋抑或恐惧构成了那个年代关于留学这个话题的全部。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光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有微博,微信这些网络新媒体的应声崛起,带给这个时代的留学生还有留学生家长们的,除了选择上的更多主动权,还有在面对更多选择时要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挑战。


打个比方来说,对于现如今国内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家长们来说,相比过去,已经在经济与物质条件方面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至于留学信息方面更是随着可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展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面对什么时候出去?去哪里?去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申请什么学位?兴趣还是就业?留美还是回国?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仍然会是让人一如既往的头疼。而对于这些选择,回过头来,再看出国留学是否真的比在国内读书好这个问题,便有了新的意义。


在这里,以我个人的经验及经历,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或者说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是在于你是否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这样一个看似有些玄学哲理的答案其实也是具有它内在可分析的逻辑的。


接下来,作为微臣留美顾问,让我来为大家,具体从客观条件还有主观因素上,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影响决定留学的因素有很多,从小的方面来看,针对不同的同学会有个体的差异,而从大的方面来看,针对整个大环境来说也会有能够对你留学构成决定性影响的客观因素,打个比方,当年的911,现在的中美关系,美国国内针对移民留学生的政策等等,这些都是包含在我在这里提到的客观条件的范畴。然而,针对这样的大环境下的客观条件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多少都含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考虑到个人的情况,如果是我留学时遇到了当年的911,也许我会告诉自己,国内读书其实也挺好……。可是除此之外,我会觉得同学们个体差异上所存在的客观条件会对是否留学或者说国内学习VS国外留学之争有更大的影响。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话题无论从什么时候,都是要从经济能力讲起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换和发展,经济成本作为留学考量里的主导地位已然被不断削弱,而与之相伴的是其它新兴客观因素影话语权的增加。在这里,我选取年龄和经济能力这两个热点来分别为大家做简单阐述。

1. 经济能力: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白的来说,你的经济能力或者家庭条件会是直接决定你是否具有选择留学的主动权的决定因素。对于这一点,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如此。也许从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角度来说会缓解一些同学看到此处的焦虑。但相比之下的现实却是,对于近些年来,留学趋于小龄化的趋势,动辄数百万的本科留学费用,以及更多的从中学,高中就将孩子送出国门的巨大开销更是已经让早年以申博为主那些靠奖学金或靠勤工俭学的留学花费相形见绌。与此同时,对于现如今更多的同学和家长们来说,要考虑的留学成本已不仅仅是金钱物质上的开销,还有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而与之相应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说到这里,对于出国留学也好或是留在国内学习也罢,你也许应该在此时问自己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你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而你更应该审视和思考的还有你的答案又是否值得你甚至于你的家庭为之付出的时间机会成本和经济代价呢?

2. 年龄/生活阅历:

说到年龄这个因素,在跟大家正式的解答分析之前,想先分享一个我自己早年留学时的亲身经历给大家。那时候因为学校一门课程的要求,我们一个小组的同学被分配到当地一所K-12(国外学制是从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校实习,我被分配到了一个三年级班上。第一天上课,我就注意到班上的一个华裔的小男生,不怎么说话,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指令也总是慢半拍,课堂活动也常常被班级里其他同学孤立。后来随着跟班时间多了,也和这些孩子们熟悉起来,我才了解到这所学校其实还有许多像这个孩子一样的华裔,他们要么住在寄宿家庭里,要么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来到美国。而他们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困难处境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也都大同小异。当然,考虑到不同的孩子对语言学习的能力,陌生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些孩子在成功走过这个阶段之后会获得巨大的成长和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但值得说的,还有许多孩子会因此在这个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留下一些隐患。

所以说在面对合理选择留学的时机上,年龄会是一个重要的需要考量的因素。面对近些年留学趋势的小龄化,对家长来说更重要的也许不是盲目的追随大流生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而是应该更多的静下心来从自己孩子所在的成长阶段结合孩子的性格慎重做出决定。同时,对于已经成年的同学来说,面对留学的选择,也绝不应仅仅把它看做是成长的一次机遇,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并了解它所随之带来学习以及生活上的挑战。

国外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而近年来中国学生在国外高校尤其是顶级名校因为心里问题所引发的问题也一层出不穷,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当下,无论是家长,或是现在正坐在电脑前浏览本文的你,对于留学还是国内学习这个命题理应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主观因素:

除了客观条件限制下的一些影响因素,对于更多已成年,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同学,在面对出国留学还是国内学习的选择时,应该有更多主观因素上的考量。

1. 个性发展:

对于留学这个选择来说,当你做出了决定选择了它,你做出的不仅仅是在学业上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个决定也将会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乎涉及你未来成长的所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留学生的圈子里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你以为出国会像去新东方学英语,但其实学的是厨师~”,这个段子其实虽然有些自嘲的味道,但实际上也确实是从侧面反映出了留学生活的全部或挑战,是不仅来自于学习本身,甚至更多的还有来自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再者,相较于国内外的学术制度和学生培养体制或者说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特点,当它们具体到个人,就会是你所可能具有的学术资源,视界,成长空间上的差异。具体的针对这些,相对应你所学习的专业,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再做自己合适的选择!

2. 职业规划:

这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现如今国内无论是整体上来说还是在诸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新媒体,高铁,智能支付等新兴制造和科技领域发展的迅猛势头,出去读书所意味着的两年,甚至读博所需的5年更长时间的成本付出,而这样随之可能与你失之交臂的还会有相应的国内发展的行业机遇。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马云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内某某也没有留学经历,但他们抓住了机会不是一样的成功。但我这里想说的是,马云毕竟是少数,能发现并抓住这样机会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马云不是在当年出国在洛杉矶的一间小旅馆里偶然接触到了电脑,接触到了局域网,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当然,具体到个人,不同的行业,具体的情况会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这里只是建议大家所做的选择不应盲目,而应该是基于对自身专业和未来就业或发展前景的深入调查之后的预判来做的决定。

这得分人吧。。。每个人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家境资源不同,对未来的规划也不同,出国留学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吧。。。


不过我自己和老弟的经历比较有意思,所以随便分享一下(只是个人情况,只针对科研领域,没有普适性!


我老弟,国内本科top2,生物系,本研是生化方向,未来希望在科研领域发展。

我,美国本科top20(国际排名算是和清北差不多吧),生物系,生化方向,目前在科研领域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两个算是个变量控制得很好的对比实验吧(笑),所以在这里对比一下:


在本科教育方面,国内(我弟的学校)上课时间更多,必修课涉猎领域更广泛,美国(我的学校)专业针对性更强。

专业以外的课程,我老弟上了马列毛概,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而我只有两门英语写作课和两门广度课(我还选了生物方面的)。

专业以内的课程,虽然我和老弟都是生化方向的,老弟还上了植物/动物形态解剖,系统分类,生态学等宏观生物领域的内容,而我除了两门生物导论课对宏观生物有所涉及以外,大部分都是围绕生化这个领域的,而且对化学的要求格外高(每个学期必上,从无机到物化都覆盖)。

至于课程内容和课程强度,这个很难比较,只是知道老弟生化课用的课本之一也是我们的课本,课上讲的内容范围也差不多。不过我感觉国内教出来的基础方面还是扎实一些,我老弟生化全班前五,我生化两门A+,但一聊起天明显感觉老弟对各种循环和Pathway的理解和记忆要比我强的多,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弟比我聪明的原因。。。


在本科生科研方面,我和老弟得到的机会和教育都差不多。

说句可能不太准确的话,除了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大部分本科生通过本研能做和能学的实在有限,这点在中国和美国都是一样的。我是大一下学期进的实验室,老弟是大二上,截止毕业时我们两各蹭了一篇paper的小作者,但要说真学了什么,其实除了多看了点paper,熟练掌握了pcr电泳跑柱子之类的技巧之外也没什么别的了(当然可能是我们两学艺不精)。

至于推荐信方面,我弟的大老板是在美国学成归国的教授,在学术界也有些影响力的,而且老弟大三暑假来美国参与过几个月的研究项目,有美国教授的推荐,所以总体来讲我们两个感觉也差不多。。。


在人脉方面,我坚定的认为老弟的人脉比我好很多。

第一,就算我在top20,我还是认为老弟同学的综合素质平均高于我周围的中国留学生。我的中国同学,除了少数来自于国内重点高中之外,大部分来自私立国际学校和公立高中的出国班。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出国班教育出来的SAT高分学生和经历过中国高中教育并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在一些能力上还是有差距的(注意是一些能力)。我参加过学校的中国学生会,我老弟也参加过院系的学生会,明显感觉两边的同学无论是从关注点,兴趣,时间安排,还是未来规划上都很不一样。我也说不上哪种好哪种不好,但对于我和我弟这种想在科研领域的人来说,和国内的同学会有更多相同的话题,毕业后保持的人脉也相对有用一些。

第二,国内“班级”的存在使得交友更简单。我和老弟都比较内向,虽然人缘不差,但都属于被动交友的类型。美国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甚至连院系的概念都很模糊),选课灵活性大又不固定,所以经常会出现同专业的同学,四年下来都没见过次几面的情况。我这届生物系的中国学生有12个,但有4个人直到我毕业时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别提平时沟通了(根本见不到)。反观我弟,因为有固定的班级活动,所以对班上,甚至系里的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些了解,今年夏天他们还聚会来着,可把我羡慕坏了。


在未来发展方面,我拥有的自由度更高。

我个人认为美国本科教育最好的一点,就是给学生在选专业,转专业,和申请双学位方面提供最大的支持。本科时我和老弟都厌倦了做实验,希望转到其他领域去(大概是大部分生物学生的心路历程,囧)。于是我在大三申请了统计的双学位,研究生读了生统生信方向,现在是一名朝九晚五的bioinformatician。而我老弟就比我惨得多,申请转系没有被批准,而且以他学校的排课密度,也没有余力去多读一个学位了。现在他已生物研究生毕业,在美国读生化phd。。。我老弟也接受了只能读生物的现实,现在蛋白结构搞的风生水起,不过有时候和他聊天还是能感觉出他是有遗憾的,哎。。。


在生活方面,我和老弟都不辛苦。

上大学时我每年回家一到两次,老弟回家虽然频率高但每次呆的时间短,总体来说两个人回家的总时长是差不多的(大约四周左右)。唯一的差别也就是老弟能在春节回家而我回不去吧,但是在国外呆久了也就无所谓了。

我们不是北京人,所以我读大学是远离家乡,我老弟也是啊。我在美国遭到的地域排斥,感受到的水土不服和思乡,想必我弟弟也在北京遇到过。也许我在生活方面要处理的事情比老弟多一些,比如要租房,办手续,搬家什么的,但我的生活质量更高,有独立的卧室,三人共享的浴室和洗衣机,远远比我老弟四年要和三个室友同住要舒服的多。

至于英语,怎么说呢,越早出国反而学起来越轻松,遇到的不便也越少。我老弟是在美国读的硕士,他因为交流不便引来的麻烦远比我多得多,而且他读paper时,需要先把内容在脑子里翻译成中文再理解,感觉还是挺辛苦的。我个人的感觉是,除非一辈子就不准备出国,否则英语这个问题还是越早解决越好吧。

总体来讲,我和我弟读大学的时光都不怎么辛苦,我们所谓受过的“罪”,无外乎是任何一个成年人开始独自生活都要经历的不便,这些事情我们的同辈父辈祖辈都经历过,也没什么好标榜的。真正辛苦的,是全力支持我和我弟读书的父母,美国学费可不便宜,我又没出息没拿到奖学金,然而老爸老妈还是丝毫没有怨言的支持我读完,真的是非常感激了。


在最终的就业方面,要是回国我弟比我有优势,要是留美我比我弟有优势。

从目前来看,在国内清北的学历还是比美国部分top20认可度高的(如西北,杜克,布朗,莱斯等),而且清北的校友关系在国内也算是比较给力的,至少我老弟在毕业时就拿到了一个校友介绍的工作(待遇很不错,不过他一心出国就没去)。至于我嘛,虽然在国内找一份工作应该不难,但因为在美国呆太久了,可能会在人情世故方面压力比较大。而且我本科就在美国,很多专业术语只懂英文不知道中文,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当然这些,要是有心的话都是可以解决的。

至于留美,我比老弟优势大一些。虽然国际生找工作很难,但美本学生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一个原因是美本通常英文更流利,所以面试容易表现更好,一个是部分单位招人是看本科学校的(至少我们单位是这样)。我硕士毕业就找到工作了,单位也非常好提供EB2(不过准备走老公的EB1所以没有办理),相比之下老弟找工作就困难多了,目前考虑的是读完博士之后读博后吧,这样找工作才比较保险些。我相信以我弟的能力,未来在美国也能混的很好,只是感觉需要很长时间的奋斗才能有稳定的生活。


==========

下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1. 美国高中确实比中国高中轻松,理科科目绝对没有中国高中难度强。闲暇时刻我们留学生之间也就是打游戏,这样的教育是在毁一个人吗?


不好意思我把话说重些,美国的高中教育帮了一些人,也毁了一些人。如果您觉得自己是被毁的那个,只能说您个人可能不太适合美国教育而已。

美国高中教育,上限比国内高,因为机会多,下限比国内低,因为要求少。如果一个人只希望达到教育的下限:高中课程学懂,GPA还成,SAT成绩凑合的话,美国还真比不上中国,因为必修课程的难度太低,缺少挑战性,学到的东西也太少。但如果一个人希望冲击教育的上限:发掘兴趣,开阔眼界以及建立特长优势的话,美国提供的机会比国内普通高中还是多很多的。

我老公实验室今年招了3个来做暑期实习的高中生,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留学生。这孩子C++和Python写的相当溜,完全感觉不出来是个17岁的孩子。老公一问,才知道他freshman时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很早就上了AP CS,还参加了学校的programming club。后来学校老师发现他有特长后,不仅给他推荐了各种书籍和网课,还带着他去听过几次community college的讲座,这次暑期实习也是学校强烈给他推荐来的。老公跟我感叹说,如果这孩子在国内读高中的话,估计要错失不少机会了。所以对他来说,这样的教育是在毁他吗?

或者不说这么极端的例子,说说我的表侄吧,现在美国高中Junior。他没什么特长,不过很喜欢小动物,所以通过学校的一个合作项目,在附近的动物园做志愿者,一周八个小时(主要工作是给游客当解说)。现在从水獭到鳄鱼到大象的各种生物知识张口就来,英文也标准得完全听不出口音。今年他又拿到了去animal shelter做志愿者的机会(学校给写的推荐信),已经在学生物的路上越走越远了。所以对他来说,这样的教育是在毁他吗?

我并不想向题主贩卖焦虑,我想说的是,美国的高中教育不仅包括必修的课程,还包括课余活动,社团,实习/志愿者,以及所有通过学校关系可以获得的机会。如果你只盯着上课考试,而选择把课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的话,机会是你自己放弃的,就不要怪美国教育了吧。。。

美国高中比中国高中轻松??

大哥你读的公立把

私立顶级美高当时我觉得我每天就要死要活的,要想办法融入,想办法学习文化,还要蹭各种 leadership 机会申请大学,要保持 GPA,然后还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争取能进 varsity

理科比中国难?我高中以人大附初中出来的大神级别人物高二下学期就在学 linear algebra 高三上学期就在学multi variable 了,难不难和自己有关系,和学校没关系


真不知道你在说啥

整整六个月没写知乎了(「想法」什么的,不算)。这半年间忙着深圳公司和美国公司的设立,经常忙到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今天是2019年7月10号,距离2009年7月10号,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整整十年。

十年,会让一个人的人生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十年前,那个战战兢兢走上讲台的我,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十年后,我会与爱天团队一起,在深圳湾旁筹建着分公司的设立,并眺望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迷人夜色,心潮澎湃。

十年,伴随我们共同成长的,还有无数计划出国留学的同学们。十年间,我们除了帮助大家搞定英文,也见证了无数有关前途命运的选择,这其中,有笃定,也有迷茫;有骄傲,也有无奈。而随着以清北为代表的中国高校的国际排名连年攀升,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成功的故事真实上演,从前大家无不向往的「出国留学」好像并不比「在国内读书」有什么优势,甚至有的观点认为,能在国内读清北,就完全没必要出国了。

在我看来,这类比较型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出国留学」和「在国内读书」不仅完全不矛盾,甚至,如果想在如今的时代构建起完整的人格与世界观,以及培养完善的能力与胸怀,「在国内读书」与「出国留学」这两者,我们一定要兼得。

这不仅是与大量同学交流与体会的结果,更是我自己对于成长的真实心得。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创业者,我如今都坚持这个观点。非常感谢有朋友让我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有机会把本打算写给自己的总结,借由问题,总结成更成体系的经验分享出来。

So,谢邀。

总的来讲,有两个原因和一个感悟,让我认定我们既要有完整的「在国内读书」的成长与历练,又要有「出国留学」的开拓与碰撞。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聊。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原因一:经历高考,才会有完整的中国式青春。

这里的「中国式青春」,其实,是一种中国式成长、中国式气质,和中国式能力。在出国留学的学生群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同学和家长决定让孩子到国外读本科,甚至高中就出国读。讲真心话,我对这样的计划和安排,从来都不太赞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没经历过高考,是每一代有机会经历它的人的一个重大遗憾和缺失。

前几天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一位北京妈妈说:我家孩子7岁,单词量1500,够了吗?孩子的老师回答说:嗯,在美国差不多够了,在海淀不一定。」。这个段子貌似有点讽刺中国式教育的「高竞争」和「强灌输」的特点,不过,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此,才让中国学生锻造出了「高标准」和「强抗压」的特质。

通常,反对「中国式高考」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认为,高考太过于偏重应试教育,容易造成「高分低能」;另一类是,高考的选拔太过残酷,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关于第一类观点,我真的非常纳闷,怎么就「高分低能」了呢?难道考出高分本身不需要高能吗?如果喊着反对「高分低能」的这些人,去仔细了解一下那些高分的学霸,他们会错愕地发现,这些高分的家伙,居然也很高能。比如清华里的那些「单手俯卧撑、小提琴十级、校合唱队成员,外加高考650+」的家伙们。所以,「高分低能」本身是个错误概念,这个错误概念本身就不该存在。因为真正的高分,是需要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而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高的「高能」。至于第二类,认为高考是过独木桥的观点,我觉得是过于「娇气」的表现。越创业越会发现,人生会无数次面对走投无路、生死边缘的绝望状态,而一个人能否全情投入、孤注一掷、负重前行,才是这个人区分于大多数的核心特质(绝不是专业知识和具体技能)。而这类特质,恰恰是一个人底层操作系统的元能力,是在人生任何阶段、做任何事情时,都会产生决定性作用和影响的。高考,这座「独木桥」,恰恰为我们早早培养了这类刚毅的品质。而这一切,也让高考成为中国式青春中,最让人刻骨铭心和最为闪亮的记忆。

所以,那些本可以经历高考,却没有经历过的人,我真的「feel sorry for them」。这样的感受,和高考是否成功,是否是状元,没有关系。我自己的高考,也与第一志愿擦家而过。不过虽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整个高考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突破自我和绝处逢生的人生波澜。我的高中英语成绩从不及格到高考142分的蜕变,就是我一生改变的起点。

其实,大家也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92派」企业家,他们身上有的那种对理想抱负狂热追逐的印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满时代特征的中国式气质。这种气质与经历过迷茫与绝望,又强势反弹抓住时代机遇有着巨大关系。而高考的经历与其带给我们的锻造,会将这种特有的气质与魅力带给每一位拥有理想并愿为之奋斗的人。

所以,我致敬中国高考。


原因二:出国留学,会让我们更完整地看到这个世界。

出了国,会发现国外不及想象中完美;出了国,会发现国内发展快到让全世界赞叹;出了国,会发现除了高速发展,我们的很多软实力并没有跟上;出了国,更会发现,自己其实会爱国,自己其实也会想家。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更加完整地看这个世界。

2013年,我第一次来到纽约,当时的纽约华尔街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而后来每次再到纽约,无论是短期学习,还是工作出差,城市表面的模样,已经越来越不会让我触动,因为毕竟,国内如上海、深圳一样的城市,在基础设施上已经快「吊打」全世界了。可那里究竟是什么(这里出国留学,以美国为代表),还值得我们一定要去感受和体验呢?除了领先的学术水准(这一点不用说,国内还有巨大差距),我想,就是文明与修养了吧。

2019年的4月,因为公司与美国某出版集团谈版权合作,又飞了次纽约,第二天一早来到曼哈顿,走进一座大厦时,一位年轻小伙子因为没看到我而没有帮我挡门(他进去后,直接把门关上),立刻极其歉意地对我说「Oh sorry!」,搞到我十分不好意思。这种下意识的,深入骨子里的文明与修养,真的会让你觉得,奋斗与成功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身上的温良与教养,可能才是财富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吧。相比于虽然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连排队都无法百分之百普及的中国一线城市,我们要意识到,进步和努力的脚步,不能停。

而到了国外,在接触前沿的理念,学习领先的技术,与钻研精深的研究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保持我们中国式的奋斗特质。国内的基础教育与竞争环境为我们锻造的「特别能吃苦」与「特别能攻坚」的品质,一定要与前沿的理念,领先的技术,与精深的研究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方可所向无敌。这一点,经历过中国高考的留学党,有天然优势。

我记得任正非任总在最近的几次采访中都提到,其实华为内部的核心精神,很多都是「美国精神」。再一次提醒我们,「美国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和很多维度上,是能够代表「奋斗精神」的。而如今,我们又拥有实践「奋斗精神」的最佳机会——中国,难道不是给了我们结合中美所长,学习各方优势,实现梦想的最佳机遇吗?

所以,出国留学,还是要的。只不过,要知道去学习和补强的是什么,也要知道要保持和发扬的是什么。至于那些「出国的不是都回来了吗」的说法,大家忽略就好。这样的说法和逻辑就相当于说「读书读多了也没什么用,读过也都忘了」一样可笑和荒唐。大家要知道,读过书忘了,和没读过,是完全不一样的;出国留学回来了,和没去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创办爱天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观点,更大的视角,要与美国的同行交流,要向硅谷的投资人讲述我们的理念和技术,以及招募组建国际化的团队来应对出海的挑战。这一切,都需要在海外的学习与历练。我和团队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积累和准备,我想,我们是hold不住的。

我也无时无刻不感激当年拼命努力的自己。上周,为了了解最新的考试改革前动向,我又去广州考了一次托福。坐在正对「广外」的考场门前,我没有了学生时代的紧张,有的,反而是对青春的留恋和缅怀。同学们行色匆匆的神情,和广州夏天湿热的空气,让我想起了从前无数个为了托福而奋战的日日夜夜。那种对目标的追逐,其实就在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甚至不自知地养成了性格,升华了理想。青春一定艰辛,岁月也注定无情,可幸好,奋斗,让我们有值得回味的记忆。


感悟:无论「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书」,都要好好读书,读好书。

最近正是高考刚刚结束不久的时间,我记得前几年高考的时候,有一张图,在网路上广为流传,应该就是下面这张。

大概的意思是说,同学们高考不用紧张,这些人当年也都没考好。关于这个论调,我当时就觉得很别扭。

怎么说呢,如果我们较真地看,图中的郭广昌和曹国伟先生都是复旦的,马蔚华先生是吉大的,俞敏洪老师是北大的。所以,怎么能说都没考好呢......当然,如果是单纯为了给即将高考的同学们减压,那完全可以理解,我甚至赞同这样的目的。不过,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时还有两三天就高考了,同学们会在网上看这些段子手发的内容吗?我觉得不大会吧。而这类「蹭热点」的段子恰恰迎合了曾经高考失利,却又不正视高考价值的人的胃口,低俗且无知地宣扬「不读书一样做大事」甚至「读书无用论」的低级论调。

其实,那些所谓读书很差却在商业上很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多数。从前如此,如今更是如此。我们拿互联网行业做例子,在后BAT时代的互联网下半场,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是南开的,小米的雷军是武大的,美团的王兴是清华的......至于那些更加硬核的高科技企业就不用说了,创始人清一色都是科学家级别的学霸。

而且,我可以断言,未来,创业将真正回归「精英创业」的健康常态。这里的「精英」并不是单纯指高学历,而是具有精专的技艺、强大的学习力,或者独特的创造力的群体。在从前野蛮生长的时代,靠着「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就能在江湖上杀出一片天地的故事将越来越少,直至消亡。

我还记得任正非任总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他自己最想有机会做的事情,就是去学数学,我当时真的敬佩不已。记得一次在深圳大疆无人机学习参访时,时任大疆创始人汪滔总助的一位大疆工作人员对我们说,汪总最佩服的就是任正非任总。汪滔说任总能够把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做得那么成功,比BAT加起来还了不起。这里我们不去争论谁的价值更大,至少,任正非任总这句话代表着对科学的追逐与尊重,以及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对于知识的好奇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企业的高度靠的绝不仅仅是管理和权术,而是实打实的科学精神、探索激情,与硬核创新。

爱天的国内第一家国内分公司设在深圳,也正是因为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向往与敬畏。深圳,是一个能让小个体与大时代保持同频震荡的地方,是一个能让创业者弄脏双手,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地方。应该说,这里是前文提到的「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最完美的试验田和竞技场。我记得前段时间某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过,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正在升级扩建的深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就相当于加州的101号公路。在我看来,比起如今两边垃圾满地的加州101公路,我们身处的大湾区和大世纪,显然,更值得期待。

而说回读书,我想特别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不急」的心态。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在讲「读书最后也是要进社会的,不如早点开始」,或者「某某时机过去了就没有了,不能因为读书耽误时间」,甚至「读书最终也是为了赚钱,要赶紧赚」。这类观点,我从来都嗤之以鼻。说这些话的人,无论赚取了多少财富,因为其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的贫瘠,永远都是穷人。

我在2013年决定到清华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在身边「劝说」:“现在正是自媒体大发展的好时机,你应该趁着讲课小有名气,赶快把名气做大,错过这个机会就没了。读书又花时间又花钱,不划算」。这些人可能是好心为我着想,但我必须说,他们只见方寸,不见方圆。确实,2013年-2015年这两年自媒体蓬勃兴起,「网红」一词,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也确实,当时和我同期出道的很多老师,现在都成了网络名人,成了粉丝无数的大网红,但是我一点也不羡慕,更没有对读书这个决定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犹豫。我确实没有他们名气大,也远不及他们的财富多(因为读书和创业,我甚至还负债)。但是,我有机会同来自剑桥和清华的团队一起拼搏,我有机会让自己创办的企业入选清华-MIT的MBA企业案例库,我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程、感受大家的胸怀,甚至,有机会和北大的姐姐(亲的)互相调侃一番各自所深爱的「隔壁」。这些幸福感,是名和利远远不能及的。

月初的时候,在北京大学2019年的毕业典礼上,北大校长郝平勉励同学们:“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是啊,面对人生,我们完全不需要去在意一时的得失。保持永远向上,才是应该追逐的状态。当我们有了厚度,才能真正走上大时代的大舞台。关于时代,对于自己,我们要多一些自信和坚持,要相信,最好的,还远未发生。

最近高考刚刚结束,又有无数同学,将会开始人生新的旅程,无论人生中「大学」这一站,在哪里开始,都要相信,这是一个好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未来,我们要去读更好的学校,要去出国留学,要一直保持读书和向上的动力,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成功」的新定义和新内涵。

P.S.

前文中提到的我北大的姐姐,就是下图中我身边这位。从小就是我的榜样,初到北京的时候,给了我无数的照顾和鼓励。今天是我入行10年,也是在北京打拼的十年,在这里,我想对她说,因为你的伟大,才有我的光荣。爱你~

希望这篇关于读书、留学的回答能够给大家一些不同的视角。两者完全不对立,我们要努力都实现。经验分享之余,也希望我的经历和观点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感悟、温暖,和力量。

下次回答,我会努力不隔这么久~


End.

爱你的,大圣。


2019年7月10日

深圳 南山


相关阅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74334/answer/22553988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96601/answer/25366216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57525/answer/57052260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40828/answer/438634711

在国内的时候,梦想着出国,觉得那样才对得起自己四年本科的辛勤努力。然而,真正出国了,又有些后悔自己当初为啥没选择在国内顶校保研。为什么呢?因为在美国真的很孤独。除非你读的是非常顶尖的美国学校,要不然,你的孤独感会在和自豪感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一点点吞噬你所谓的优越感。然后,对于我们这种家境普通,靠着一点点奖学金度日的留学生,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不公。你会看到,在美国,中国富二代官二代太多,大多不需要花很大的努力就能进最好的学校,周边漂亮女孩子成群结队。你的世界观甚至都会被重塑。在很多西方国家,教育就是一种拿钱买的资源,教育水平的高低和你的能力关联度并不大,富人也就理所当然的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

所以,综合建议就是,如果你是富人,把教育当作消费而不是投资,那你就去留学体验生活吧。如果你是穷人,想通过科研改变命运,那你必须内心足够强大到能抵抗周围一切的这种给你心理带来负面情绪的环境。要么,就别出国,国内在教育方面给了普通人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论文数量质量逐年上升,还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

为什么华人教授,华人学生经常跳学校,经常想七想八,因为哪里都不是自己的家,如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谁又愿意流浪呢?

回答由AdmitWrite平台 香港大学的卢学长提供


坐标香港,某top 3 学校理工硕士,来香港两年多,感慨颇多。关于出国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本人曾去过欧洲当做半年的交换生,在此交待一下我的背景吧。我从小在华北平原人口大省的农村长大,我下面的介绍和种种情绪的表达都是基于一个农村出来的90后发表的看法,我真的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自己的血泪史或者奋斗史之类的,出国读书前后的差距越大,我想越能说明出国留学对于出身本身就比较低的同学带来的变化,观念有不同的,大家见谅。

先上图,qq空间下下来的,那时候还一直用qq,大家感受一下,我上大学前的状态,这张照片也是刚买的第一部手机上大学前,干秋活,让妈妈拍的,没有用过p图,当时就敲了这么几个字上去,得意洋洋的发空间,说的土一点,我不是接地气,我真的就是地气,土的掉渣。。。

高中时期还算用功,大学去了普通的985,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奶奶说起村里面有一个大自己一辈的,出国念博士了,是我们村里家喻户晓的学习榜样,刚上大学就梦想着出国。大一刚开始也都不了解,尽力用功读书。跟很多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刚上大学一样,当突然从高考工厂里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父母的血汗钱),我也喜欢买自己没有穿过的自己认为很潮(其实很土)的衣服。

这个是大一在图书馆通宵学习,,凌晨在图书馆外面拍的。。现在想起来,当年的自己真的是壮志凌云又单纯,还是土,小时候喜欢运动,大学以后我可劲给自己买喜欢的运动服,每天去上课穿运动服,有时间去图书馆还穿个运动背心,理个特种兵那样的超短发,说到这里,我觉得不光要感谢自己能出国,还要感谢我们国家的政策,能上大学,真的令我改变了很多。

大二了解到学校有交换项目,但大部分都是比较高额的自费项目,看来看去,终于申请到一个奖学金半年交流的项目,去了欧洲呆了半年,每个月1000欧元的奖学金,我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一个人转了三趟飞机飞了半个地球去了欧洲一个很小的国家。虽然只是一次出国交流,但得知获得全奖的资格的时候还是乐开了花。先不说自己有多高兴,周围的同学也都很羡慕,即使是去了一个小国家。那个时候基本上每天发空间,估计都烦透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心理:朋友圈里出国的毕竟还是少数,我当时都觉得班里坐过飞机的都没有几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井底之蛙的心态一直持续到回国。出国了当然要晒西餐,晒外国朋友,一切都要晒。后来我总结的是:其实出国本质就是拓宽自己认知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这么大,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增加自己的阅历,这样的人生感觉更有厚度。说的直白一点,当别人提起出国怎么怎么样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微微一笑,不紧不慢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心里的底气大概就是:别人向往的或者经历的,我也亲身体会过。当然,都是相对而言的。

下面的照片是在机场免税店拍的,嗯

回忆起来,当然那次出国之旅,除了夹杂着每天的兴奋之外,也还是制定了一些计划的,在海外考了雅思,成绩还好,足够申请香港这边的学校。这也得得益于当时的老外室友,口语锻炼了一些,虽然还是有口音,但至少敢说了。找老师准备了推荐信,结识了一些在国外做生意的中国朋友,还是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打保龄球,第一次看海,去黑海边上玩,,小时候村里最多的是去山东看海,,我上大学之前都没有出过地级市。。第一次看足球赛,是现场看欧冠小组赛。。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你咋不说说学习呢?首先,交换生的压力不大,三个同学的小班,,都是交换生,,基本上有啥问题上课随时问,老师也很和蔼,最大的收获还是适应英语上课,Google问题,查阅资料吧,在国内的时候,都没有用过翻墙。。总之,农村人进次城都欢欣鼓舞,别提公费出国在海外生活,大概花光了之前攒的运气吧。中间还作为留学生代表和当地的同学开了讲座,介绍了一下我们的祖国,我清楚的记得我做PPT做到早上4点才睡,9点就去讲了,然后考完试,雅思考过,准备回国前,想在空间“放大招”,拿出一部分攒的积蓄去了趟法国巴黎,看了一下铁塔,去了卢浮宫,还约了一下我们一个村的在法国留学的老乡。直到这个时候,心态一直在发生变化,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认知,整个人心气一直是向上走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信心,每天都备受鼓舞。

上面这张图片是当时拍的,看起来比之前洋气些哈。但后来,我自己总结的是假象的繁荣,哈哈,意思就是,我自己生活状态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说面子,但这都是暂时的,我当时出国前的思维是,只要我出国了,我就很厉害了或者怎么怎么样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吧,“只要。。。就。。。”,或者说太功利。如果没有出国这次经历,满足我一直以来的出国的夙愿,可能我现在不会以这样一种心态来审视自己,认清自己。

然后再接着说我的变化,从国外回来,同学都说我变了,我开始留长一点头发,喜欢穿衬衫,也尝试穿西服,甚至走在路上,日常想的是:我出过国了,嗯,自信一点,你可以的。同年暑期,来香港做了一个月的交流,然后赶上了8月的港校的申请,拿到了offer。再到后来来香港读书,做助理研究员,生活学习了两年多,越来越变得沉稳,客观的条件可能是,大家周围都是在香港读书学习的,本身也没有更优越的感觉。加之,朋友圈多了很多来港后加的朋友,本身对于留学已经很熟悉了。感触比较大的反而是,回到老家之后,大家簇拥在你的周围跟你谈论在外面学习生活的情况,但这个时候,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自豪啊或者光荣,就觉得是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觉得这只是一段经历,只要你想去,你也可以拥有。但,这也许就是阅历带给人的成长吧。(好像跑题了。。。)

接着来谈谈在香港读书的感触,首先不得不承认硬件上,这里的条件好一些,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等,我有时候甚至都这样想,我是不是在经历老家的那些同学若干年后才能享受到的经历。学校尽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小组学习室的预定,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开放。留学生群体,让你感受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我也深知学校和欧美一些学校有差距,但在这边读书,学校和老师给你的感觉是,我们大家都在不断地像欧美学习,靠拢,不断地提升和看到努力地希望。还有就是,你也懂得,海外的学习资源比较方便查找,Google也很好用。我有时候就在想,学习真的是一辈子做的事情,见识了那么多牛人之后,来港几年不能保证我就一定具有某种超强的能力,但至少我学会了去动手查找和学习,有机会看一些世界上的大牛怎么解决问题。如果感觉我说的比较虚的话,那就来一点实际的吧:

出国留学,硕士比国内时间短,付出一年之后,两年内会收获更多。

有机会体验一下海外的工作机会,结识一些更行各业的大牛。

增长见识和阅历。

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你能找到资源,肯花时间,都可以学个差不多。我没有讲太多学习方面的,感触最深的还是对自己认知的影响吧。直到现在,我不再去很在意自己穿什么,发型怎么样之类的,只想多学一些东西,一步步实现自己将来的规划。

这就是出去留学对我产生的一些影响,也不知道一直呆在国内读书,现在会是怎样,但总归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成长经历,罗嗦这么多,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回答由AdmitWrite平台 香港大学的卢学长提供

卢学长:
2012年9月-2016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GPA :88/100,两篇EI Conference,获得国家奖学金, 院系优秀学生。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擅长文书写作,反应速度快,为人谦和。
擅长领域:
computer science,AI,Machine learning,Software Engineering.
现已加入AdmitWrite平台,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申请到 Dream School
Jack学长 AdmitWrite留学

本文来自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

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唔…我没有在国外读过高中和本科,只能分享一下读master的感受。和前面几位说的基本一致,很辛苦,这种辛苦不只是体力脑力的还有更多是心里的压抑和无助。鄙视链确实是存在的,你开口讲话那一瞬间加上你的穿着打扮,别人基本就可以知道你是美高美本还是美研还是abc。

出国是对自己全新的打磨

你会孤独寂寞,会嘴馋到想吃好多零食,但是垃圾的快递和不便捷的交通会让你算了算了吧,你会受到贫困饥饿的困扰(这都是我,可能跟咱乎的人无关)再也没人管你了,你要自己来了,不论是收集你需要的信息,参加活动交朋友,还是跟老师扯皮,跟学校申请各种,没人带路了。也没人告诉你那些门道和路子了,因为没什么人知道,知道的人你也不一定能认识他,认识了他也不一定愿意告诉你。

研究生出国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投资

研究生过去时间非常短,学费按照学分来算,即使早点毕业也只能省个保险钱和早点赚钱。要求是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所有社交活动学习听workshop甚至聚会都是在为了一个目的——找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拿到资源然后找到工作留下来。

找工作并不容易,同时差异非常大,有以下集中因素

1.项目不同,并不是每个项目给的cpt opt时常一样,就会导致风险加大,找工作难度加大。(举个例子,stem专业的有3年可以等抽签的机会,普通的管理学只有一年,雇主会本来可以考虑本地美国人,实在是不行也可以考虑3年opt的人,最后才到你)

2.学时时常与花费的性价比,一年半的mba压缩一下可以一年内读完,有奖学金的话还可以只交两三万,还有三年opt。还有的项目两年四万三年opt,如果大家找工作的能力是一样的,那么会导致她的性价比会高出很多。

3.个人的情况,国内出来读研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正常学生,而三哥都是已经工作四五年的工作人士就是为了翻墙才来的,在找工作时学生自然弱势。即使都是学生出身,那也有人实习厉害,很早就开始刷题的,和你去了以后连学校找工作中心都找不到的自然准备上也差了很多。由于f1身份,加上目前工签很困难抽到,公司相应而来招人并不多,压力再一次增大。从实习开始就已经压力大的不行了。

你找到了工作,你只是一个螺丝钉

Fb的事很明显,你不是公民也没有绿卡,你的工作随时可以被替掉,你的命可以随意被打发。时常我会觉得很难受,因为自己不论怎样,没有身份以前都会是没有制度可以保障我的利益,非常弱势。当然你赚的钱很多,你不用996,你有假期。

最近找工作有些受挫让我觉得,可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艰苦朴素形成了996和随时standby。中国人很坚强勤奋,而且我问过国内工作的哥哥姐姐,尤其是没有家室的年轻人,她们并不觉得996有什么,很多时候加班也是自己磨蹭掉了时间,而且加班也有时是学自己的东西,学到的都是自己的,武装充实自己的大脑,时刻都让自己不可替代。

教育质量学生培养的角度方式让研究生才出国的我们追赶的很辛苦

老公林同学这学期只选了一门课,是老板强制要求的,同时还要求他去上写作课,叮嘱他好好学习学术写作,非常重要。(在国内是很少见的)mit一般第一学期选两门就基本上不能去做科研了,三门还是四门就达到要求了,很多学生会在第一年多俢一些,后面就可以安心以最高的基础知识去科研。然而林同学的老板希望他可以早点慢慢进入科研,同时这门课程被公认为最难的课之一,workload 40-50小时。林同学上的很吃力,即使他认识每个单词,也听得明白老师说的每句话。同时选这个课的另一个男生第一年没有选导师,是普林斯顿的本科。(还有两个伯克利本科的也没有选导师,不选是因为本身厉害,committee直招,不是老板捞)他选了三门课,有两门的workload都超过了40个小时,在交作业ddl前期什么时候发消息他都可以马上回复。学习小组对答案时老公经常有题目不会,但是他们都可以基本做出来但是也不嫌弃老公,也会教他,但是一定不会给他抄或者看。

有一道,请解释什么是安培定律的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作为解释。老公图文并茂的写了一面,以为自己已经很棒了,非常工程师。结果交作业时别人都有三四页还是论文样式的,有头有尾有引用。最后老公的作业被老师亲自手写评语,这里不对那里考虑的没道理,说这写的狗屁不通,老公很受挫。去找多大的cbc朋友诉苦,正好朋友向他分享他被表扬的喜悦,展示了他的ml作业被大家相互批改评价很高。


后来明白了,原来这个题都是这种论文做法…大家对科研的事都非常的“斤斤计较”,这种与受国内快餐教育的我们很不一样。

我研究生课程有的课和高年级本科一起上,问她们毕业了是继续深造吗?大多数人都是应该会找工作,我很诧异她们这么自信本科就找工作。我的诧异在各大公司的资源和招聘要求中看到了解答:

  • 面向本科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
  • 最好是本科,展示你的课程作业
  • 暑期的事业衔接,面向本科三年级四年级,轮岗制度

与此同时学校配备了全方位的免费资源教你引导你工作的问题:

  • Career fair是最常见的招聘会
  • 招聘会前期一个月左右会有各种免费招聘会要求解读
  • 如何穿着和行为是得体合适的
  • 打磨自己的elevator pitch
  • 简历和cover letter修改和意见
  • 找工作的策略
  • 如何向校友们求助和与他们连接
  • 如何扩大工作人脉
  • 工作中有哪些潜在的规矩和行为
  • 招聘会结束后如何写感谢信保持交流
  • 校友联系方式的板块和mail list
  • 女生找工作的方法
  • 国际学生找工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些可能就是为什么我所在的985学校毕业生,全年级不超过十个人找到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大部分要考研——考研要求每年都水涨船高的原因吧。课程疯狂压缩,学生没有个人项目的要求,课设都是大锅饭甚至还是多年的剩饭。而就这么个200名以外的学校对待自己的学生每一个似乎都是精雕细琢,我不敢想更好的学校是怎样,我只是去蹭了mit的免费模拟面试,writing center还有 spouse &partner组织的如何找工作以及她们推荐的资源。(而我只是MIT无数博士中的一位的老婆而已,还并不是他们的学生,我也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给它)

以前我觉得她们可能也熬夜也睡懒觉而且可能很懒,有几次早课坐8点的校车,发现宿舍楼下是有麦片棒和坚果还有香蕉的。一车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叽叽喳喳精力非常充沛。反观晚上十一二点坐saferide回家的基本上都是国人。老公时常自我怀疑,我安慰他说,知识是无价的,她们读书读得好学校花了大价钱的,你在国内成绩好,四年下来拿了奖学金甚至还是正数,自然比不了她们,现在努力花时间花精力慢慢赶上来吧。

这种一直拼命追赶的感觉让老公从一个随便看看书卷子都不买给我讲一遍了他就会了的好学生变成了像我一样考前每一分钟不会的东西都萦绕在脑子里的人。他向实验室的Harvard&MIT大博士感慨,觉得自己太难了,不会写不会做。

大博士说,“welcome to join our world.”

他笑了,看来可能大家都不容易…

留学路上很辛苦,越是辛苦越是因为看到了什么。爸爸出国前一直不愿意我们出去,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们快乐,而不是成为什么英雄和伟人。人不要与自己的平凡做斗争,你爸妈你爷爷奶奶都是普通人,你也是普通人,你要抗争自己就会辛苦就会不快乐。”

“人书读多了不容易觉得快乐,不容易感觉到幸福。”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