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源通是一个正规货源信息发布平台,发布信息前必须先实名认证,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高仿和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同时欢迎网民监督并向我们举报!
潮服
自主品牌潮服
化妆品
自主品牌化妆品
运动鞋
自主品牌运动鞋
包包
自主品牌包包

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分类 > 网店帮助分类 > 男装货源 > 前些天跟朋友出去吃饭,火锅店里人声吵杂,我正专心致志的捞肉吃,他突然冷不丁来了一句;“我爸今年还是没回来。”闻言,我放下了手中撩动的筷子,听他讲。他家庭条件特殊,说是单亲家庭,可是父母至今没有办理离婚

前些天跟朋友出去吃饭,火锅店里人声吵杂,我正专心致志的捞肉吃,他突然冷不丁来了一句;“我爸今年还是没回来。”闻言,我放下了手中撩动的筷子,听他讲。他家庭条件特殊,说是单亲家庭,可是父母至今没有办理离婚

来源:用户发布( 如存在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发布时间:2019-11-07 20:20

[] [] []
前些天跟朋友出去吃饭,火锅店里人声吵杂,我正专心致志的捞肉吃,他突然冷不丁来了一句;

“我爸今年还是没回来。”

闻言,我放下了手中撩动的筷子,听他讲。

他家庭条件特殊,说是单亲家庭,可是父母至今没有办理离婚手续;

说不是吧,父母常年分居两地,从他记事起,就再也没见过父亲回家的身影。



“你…想他了吗?”

“算了。 ”

他夹了一片涮羊肉,“我只是希望,身为一个男人他能果断点,这么多年了,还耗着我妈。”

我知道父亲是他的忌讳,这一点上我们心照不宣,所以我从来没有多问。

不过他主动说起这个话题还是第一次。

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笑:

“前些天看了一个电影的预告,《猫与桃花源》,里面的猫儿子淘气离家出走,猫爸爸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满城寻找。真是可爱。”

“你知道的,人总是会关注他们自己在意的东西。”

“天知道看到那只猫爸爸说……


我什么都没保护好,我必须要保护好他,我是他爸爸,我有责任


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多想让我爸也看看。”


小时候他工作忙,但也会拿着玩具回来看看我;

后来我大了一点,到了不需要玩具的年龄,他也就真的再也没回来。

现在渐渐明白了,他不止工作忙而已。可是他们上一辈的事情,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正好也懒得管那么多。

从小到大,我内向孤僻,别的男孩子们打闹的火热,可我不敢。我怕受了委屈没有老爸的大手抹去我的眼泪,没有老爸在我背后。

……

我往他面前的杯子倒酒。

“你也别难过,他们肯定有他们的难处。”我还是说了句。

“我不难过,这么多年了我早就习惯了”,我舒了一口气。

“我只是觉得,”

他喝了一口啤酒,缓缓开口道;

“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很重要。

尤其是男孩子,不管是成长的引导,还是人生前路的引导,很多东西都不是妈妈能够完成的,在很多事情上,需要的是爸爸。”

比如。

如果我的成长道路上哪怕有一点父亲的影子,我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爱跟你们这些姑娘家打成一片。

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我口中的啤酒差点喷出来,咳嗽不止。

他无奈的抽了一张纸巾递给我,说你别这么激动呀,我又不是说这样不好,我挺喜欢跟你们一起玩的。

“我缺了太多了。”

——做事我行我素,自我意识很强,只会为自己考虑;偶尔会有他利意识,也不过是出于自我保护目的才会有。

“对人的极度不信任,对世界充满怀疑。”

“我妈总说我,过年了你要嘴甜一点,见人要问好。可是我还是喜欢独来独往,讨厌家庭生活。”


这种情况我想来想去,应该是缺失父爱引起的。这种情感一旦错过培养,就无法弥补。久而久之,只能形成人格缺陷。

我一时语塞,问道,“那…你恨他吗?”

他没有说话,专心夹着豆腐皮。火锅冒出的蒸汽模糊了他的脸,我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

我低头安静吃菜,觉得自己说错了话。

北方三月的晚风还是有些刺骨,出了店门,我紧了紧身上的衣服。

“不。”

“?”

“我在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我不恨他。

纵然他与我妈八字不合,纵然他有他的难处,可我无法原谅他抛妻弃子的行为;

可是说起‘恨’,还是谈不上。


主要是因为我对他没有感情吧。不爱,就是最好的理由。

尽管我无法预知今后的事情,但我至少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今后的生活一定是我所期待的,并且我还要将它和谐幸福的维持下去。

从小到大,他什么都没有教给我,但他至少给我树立了一个目标——


今后决不能成为他那样的人。”

寒风中听到这句话,我笑了。

是啊,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4月7日更新

我妈妈很理性,虽然她觉得这胎一定是个男孩,一直挺想要这个孩子的,她说,这个孩子生下来苦的是大家。真的对不起这个未出生的弟弟或者妹妹。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家庭,再有一个弟弟妹妹也很好啊,妹妹也会长大,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带着小包子跑出去浪,带着小包子去撩小伙伴,哇,想想挺美好的哈哈。


3月24日更新

今天得知我妈妈又怀孕了,我们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加上一个和儿子一般的丈夫,还是教不会,不会成长的丈夫,我真的很忧心。

我妈妈身体也不是很好,我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看待这个未出生的孩子,说实话我是不愿意的。

可以说我自私,但是看到我妈妈似乎开心的样子,我真的想泼冷水。我妈妈不年轻了。

我真的很迷茫。

————————————————————

我的爸爸,真的在家里没有什么存在感,可能唯一的存在感就是他做错事情被我妈妈骂。

我爸爸估计是“消失的爸爸”里最特殊的一个。我妈妈经常骂我爸爸的一点是从来不管小孩,就是管也是被她骂过管我和我妹妹几天,从来没有超过一星期。

我妈妈经常说,你是一个男人,你要给孩子们一个榜样,但实际上怎么样呢,我不仅养了两个女儿还养了一个儿子(一个永远教不会长不大的儿子)

我爸爸不是消失在繁忙的工作中,如果真是这样,我的妈妈也不会在这个家庭里受那么大的气,也不至于那么拼命的赚钱。

举个例子吧,3月5号,我妹妹开学,我妈妈让我爸爸早点起床把东西理好把她带去学校。7点了,我妈妈在楼下叫他们,没反应就上楼了,发现我妹妹已经在穿衣服,但是我爸爸毫无反应。妈妈气的一脚踹开房门,发现我爸爸才突然惊醒坐起来。连我妹妹都起床准备去学校了,我爸爸居然还沉浸在睡梦中。

他工作之余从来不打算,就算我爷爷奶奶种田很累,也不会想到去帮他们,还要别人提醒,他就是玩手机看电视。

其实我小时候真的羡慕过父爱,后来等我长大了,就连现在我的妹妹(初三),我发现我已经对父爱绝缘了,我们不在奢求父爱。

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消失的爸爸又为什么要妈妈去找回呢,妈妈们已经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奉献了自己,为何还要做那么多呢,是不是有人会说,消失的爸爸是因为妈妈的缘故呢?

消失的爸爸不应该去上一门关于家庭责任家庭关系的课呢,爸爸的重新出现妈妈们真的做不了什么,改变得了一时,改变的了一世吗??

只有男人们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关系里面不能消失,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消失后的危害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吗。

我不想要妈妈们在爸爸消失后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后还要负责把消失的爸爸找回来,女人们太累了,不是吗那小时候作为留守儿童的我,接受的可以说是“父母双亡”教育了吧?

没有父母亲在身边,确实对小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孤僻、冷漠、对父母的感情渐渐生疏。
自我5岁之后,每一年的生日都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父母给他们买大蛋糕,买生日礼物,我那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而且在学校里被欺负,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该找谁诉说。老师布置了任务,星期天要父母带我们去公园放风筝,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我连公园都没去过,只好借同桌的作文拿来抄……

以至于我上初中之后,心态曾一度“扭曲”,有时会怨恨父亲为什么不在我身边,为什么我要度过一个孤孤单单的童年??

直到放暑假的时候,父母把我接到他们身边,我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
当时我住在他们工厂里的夫妻宿舍里,早上6点多就听见我父母起床洗漱的声音了,然后我老妈给我钱,让我起床后自己去厂门口买早餐吃。
有一次我闲着没事,就去老爸工作的车间里瞎逛,我老爸在仓库里给货车卸货。进了仓库,一股热气流扑面而来,当时正值八月天,外面的气温本来就很高,进了密封的仓库里就像是进了火炉一样,我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要在这里干上10个小时的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看到老爸穿着一条短褂,从车子里扛着一箱箱的货物下来,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浸透,他就这样一言不发,默默搬运着货物,偶尔用毛巾擦拭一下流进眼睛里的汗水。他看到我,笑了一下,挥挥手让我出去,因为里面实在是太热了。
那一刻,父亲在我心里的印象不再是那么模糊不清,他的背影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我吃的零食,穿的衣服,甚至去游戏厅花掉的钱,都是父亲这样一点一滴挣来的。

自那以后,我的心里不再扭曲,也不再抱怨,更多的是对父母的心疼和怜惜。因为我并不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父母要让我过得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劲,只能选择外出务工。

直到现在懂事以后,真正踏入社会之后,才真正懂得生活的不容易。谁不想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谁不想陪着儿子女儿一起长大,但是迫于无奈,只能在生活和孩子之间做出选择。蟹邀,怕被人怼,匿了。
我父亲基本上天天十点多回来,交流的时间很少,但他在公司很多时候都很闲。
所以我上大学后,天天玩手机。
有一天玩了一盘王者荣耀后,去QQ空间放松,看到我爸发了条说说,说李白真难玩。

他在微信区,然后我就在王者荣耀微信区开了小号,加了他,老庄〔化名〕。
然后邀请他,说:爸,一起玩啊!

老庄:你是我哪个儿子?



我:.......

真幽默|ω・)
之后就是happy地开黑了,几把后他就忙了,我就开始打排位

过了一会他又回来开了一把,还送了我一个花木兰的水晶猎龙者的皮肤。
还说儿子好好打,配合我李白抓上路。

我假装没看到他的李白勇往直前,有去无回...

本来爷俩的日子是过得很好的,直到放暑假咋俩在客厅开黑,被老妈知道经常这样玩,不好好学习...
然后王者荣耀就被卸掉了....
我爸没什么事情,就是只能和我玩单词PK...
我就惨了
每个月的生活费被打进一个叫达目标的app
我妈就是监督人
给我定了学习计划,让我一个月读5本书,天天坚持背单词
晚上打卡交证据,由老妈判定成功还是失败
坚持一个月,目标成功,达目标退给我的钱就是下个月的生活费
然后再一个30天计划
....

唯一能做的
就是单词PK时狠狠虐老庄

最近在想办法,让老妈能不能从单词PK上的输赢上给我点零花钱

〔不要老怪父母,孩子与父母都要积极沟通,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问问自己,真的缺少沟通的方法吗?别再不作为了!〕
注:父母也要有所作为哦!
.....修改回答.....
有人羡慕我的家庭氛围,也有人怀疑
其实没什么好质疑的。
我知道我妈的生日是8.20
我爸的生日是3.12
反问一句,
你们知道吗?
我每次送礼物,父母都会说岁数大了不需要
但父母会不高兴吗?
所以啊,氛围好,也有我努力的原因。
〔额,我在学校有点收入_(:з」∠)_〕
....修改答案...
看了很多回答
有忏悔的,有抱怨男人的,有开地图炮的,有来撕逼拉仇恨的...
这些解决不了问题
我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期望于他人改变理解
不如自己努力

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下面严肃的回答一下。

我们在听到“丧偶式”教育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妈妈含辛茹苦的抚养孩子,孩子爸爸不闻不问,对不对?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既定的印象太片面了,并不是所有的“丧偶式”教育都是这个由于爸爸的不闻不问引起的,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爸爸。所以在评论这种现状之前,我想我可以先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个家庭会出现“丧偶式教育”。

据我观察我身边的所有朋友,亲戚,同事,家庭里能出现这种“丧偶式教育”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四种类型:1. 家庭经济负担太重,丈夫必须要养家糊口,实在无法再照顾小孩。2. 妻子太强势,丈夫有心一起教育小孩,但无力和妻子抗衡。3. 夫妻感情不和,丈夫对妻子失去感情,进而影响到孩子,对孩子也失去感情。4. 丈夫觉得有妻子,有父母,有老师教育小孩,自己参不参与都无所谓,所以不闻不问。

接下来,就我上面提出的四种类型,我逐个来分析评论吧。

1. 家庭经济负担太重,丈夫养家糊口,无法照顾小孩

城市里可能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吧,丈夫有时候也会加班,但是加班总是要回家的,周末也可以和孩子在一起,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农村真的很多,农村的现实状况就是丈夫出去打工,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和两个老人,没办法啊,现在农村靠种地已经完全支撑不下去了,农村人的地理环境就是小村庄小城镇,根本没有挣钱的机会,所以男人不得不出去打工。

前两天我去火车站送一个朋友,恰好是正月十五刚过,这一般是农村的男人们出门打工的时间,火车站里挤满了皮肤褶皱的农民工,他们肩膀上抗着肮脏的编织袋,里面塞着铺盖和干粮,瞬间想起一句话:父亲肩上扛起了全家的负担,就没有手牵你了。

还有一个朋友,在城市里结婚买房,孩子老婆以前挺幸福的,可是前年他爸爸生了重病,花了家里很多钱,瞬间欠了好几十万,去年他去非洲长期出差了,非洲条件恶劣,挣钱快一点,她老婆在家一个人教育孩子。

所以对于这种因为经济负担重,丈夫要养家糊口,不得不长期在外挣钱,无法兼顾孩子的“丧偶式”教育,我们没有谁有资格去评判这个爸爸,他也心里很苦,但是有什么办法哪,生活是残酷的,生活逼迫着他们必须要做一些取舍,而他肩膀扛起了全家的负担,就没有手牵孩子了。

2. 妻子太强势,丈夫有心一起教育小孩,但无力和妻子抗衡。

现在很多女性都越来越强势了,这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女性都强势到“孩子是我生的,只能我来教育”,初听起来也没问题,孩子是你生的,但是孩子是你生的,你自己教育方式有问题的时候别人都不能在旁给你提点意见?你未免只执著于自己的权力,而忽略了真正孩子需要的是正确的教育,而不是需要必须来自你的教育。

去年的时候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妻子脾气暴躁在家打孩子,丈夫和婆婆就上去劝,结果这妻子大喊“孩子是我的,我想打就打,你们管不着”,你听听都疯狂到这个程度了,丈夫真的是有心教育小孩可是根本插不上话呀。

所以再一次奉劝各位女性朋友,有时候你在抱怨丈夫都不管小孩的时候,你可以反思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曾经你丈夫想参与到孩子教育的时候,你和上面例子里的妻子一样,太过于疯狂,太执着于你自己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你丈夫慢慢的也失去了和你抗衡的内心,最后造成了好像教育孩子的所有功劳都是你的,丈夫只是“消失的爸爸”。

3. 夫妻感情不和,丈夫对妻子失去感情,进而影响到孩子。

家庭出现夫妻感情不和睦,我们无法判定问题出在谁身上,也许双方都有问题。但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就对孩子不闻不问的丈夫,这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

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吵架,分手,这都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问题,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做事方式,用不到我们去评论,但是结婚了,现在有小孩了,如果仅仅是因为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原因,就对小孩的成长和教育不主动参与,这种男人肯定是幼稚的男人,不负责任的爸爸。你既然选择把小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请对承担起你应该对他承担的责任,就算你们夫妻感情有问题,请你也不要以此为借口,逃避你应该扶养他教育他的责任。这就像你到公司去上班,你会因为不喜欢某个同事你就不做你本应该做的工作吗?你不会,那你为什么回归到家庭里不喜欢妻子就不做你本该做的对孩子的教育因为这样的男人就是窝里横,就怂,就渣。

4. 丈夫觉得有妻子,有父母,有老师教育小孩,自己参不参与都无所谓。

这可能是中国目前的现状之下,存在最普遍的一个问题,许多男人都太大男子主义,好像我在外挣钱养家,老婆在家教育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殊不知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中,爸爸应该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记得我在看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的时候,有一幕我当时就哭了,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离婚了,暑假的时候父亲带孩子到希腊去旅游,送孩子回他母亲那里的时候,父亲忽然很难过,整个人情绪都很低落,父亲难过得点是他没有教会孩子一个漂亮的打橄榄球的姿势,他担心孩子以后在学校和同学一起打球的时候同学会嘲笑他,所以父亲很自责。看到这里,再想想我们中国式父亲,很少有爸爸会关注到孩子的一个打球姿势吧。

所以,那些总以为有妻子有父母在自己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爸爸们,请你们清醒一下了,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孩子也是你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性格塑造很重要,而由于女性天生的温柔,导致现在好多小男孩都变得性格胆小,害羞,缺少男生应该有的调皮,大胆。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特别的粘妈妈,妈妈去哪里都要寸步不离,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爸爸太少在旁边陪着孩子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妈妈,当然孩子会粘着妈妈不放,如果父亲可以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去广场运动运动,教给他小男孩踢足球,教小女孩放风筝,教小男孩要做个小男子汉保护妈妈,教小女孩要像个小公主一样看童话书,孩子会在独立自主方面好很多。


最后,愿我们都在成为合格的爸爸妈妈的路上,越做越好。




年前我和父亲的对话。
看我的回复很冷淡是不是?
很多人觉得我不是人对不对?

实际上,我活了二十多年,只和父母过了一次年,一次生日。
之后,父亲每年联系两三次,母亲每月一次。
大致是:
是否安好?缺钱?
--安好,不缺
--注意安全。
完。

绝大多数时间,父母都是丢钱,然后消失工作。
那很小的时候怎么办?
丢到离家2000多公里的农场学校,自生自灭。

小学四年级我就被迫参加了集体拿着钢管斗殴,同班同学掉肉都不哭。
高一是和父亲呆的时间最长的一年,准确的说是在北京三个月和父亲住,偶尔帮他做事。
高三一个人出国备材料,学习语言,租房子,考大学。
大学期间去谈生意,听闻我和官方合作项目,无一不例外夸我年轻能干,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独立很多。

独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几年,父亲老了,突然想起还有我这个儿子了。
也许是因为他想安定了,开始频繁联系我了。
我说的频繁,就是每年一次,变成四五次。

但是,我不习惯这样的关心。
我更不习惯别人关心我。

这么多年,我深刻明白靠谁不如靠自己。
最大的原则就是:绝不麻烦别人。

我不恨我父亲,也不讨厌,就像图片里说的,我爱他们。
但是我爱他们的方式,和他们爱我的方式是一样的。

并且,你必须承认:
父母这个词太廉价。
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任何人,我说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父母。
比如网络上的喷子,比如强奸杀人犯。
甚至有父母出卖自己的孩子,肉体,灵魂。
更有丢弃女婴,虐待女婴,残害女婴的父母。

父母,太廉价了,真的太廉价了。
羡慕那些爱自己孩子,关心他们,体谅他们,又可以给他们茁壮自由成长的父母。
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奇迹。比起那些不挣钱不干家务还逼逼的爸爸,消失的爸爸挺好的城市化的进程便是不断被压榨走的时间,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都无法幸免。

之所以有着所谓的丧偶式家庭其本质是对于劳动力的压榨,以及政府的在某方面监督失利的表现。

正常一个知乎er的模板,211计算机专业毕业,就职于国内有名独角兽互联网企业,年薪100万。

这种家庭从物质角度来说比起来更佳舒适,但是代价也是很明显,每天加班至深夜,假期自愿加班,下班组织同事聚会……

大量的应酬消耗一个人的精力,有孩子自然大多数都是步入中年,精力却是有限。

每天享受996的中年人,在下班以后最大的欲望大概是能够好好休息,而不是考虑去看孩子。

这种家庭,母亲更多是以全职太太或者比较清闲的职业陪伴孩子,而父亲更多的是回答家里躺在沙发葛优躺看电影或者去书房打几局游戏,当然也有工作狂回家继续加班到深夜。

父亲不想陪伴自己孩子吗?当然想,但是精力是有限的,每天的工作就如同一只吃人的机器不断消耗者劳动者的生命。

“消失的爸爸”不仅是中国现阶段的焦虑,也是全世界中产阶级的烦恼。

美国很多电影就喜欢阐述中年焦虑这个事,因为忙于工作孩子对于自己很陌生,面对渐渐跟不上的体力让他们感受到紧迫感,但是一家人的生活费更是让人感受到肩膀的重担。

最典型的就是《绝命毒师》的老白,身为化学老师的他在学校里得不到尊敬,老婆肚子里有未出生的孩子,自己的儿子还有轻微的脑瘫,而他是这个家的唯一。

为了赚钱,他甚至给自己的学生洗车,就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生活,他面对一切都忍气吞声。

当他发现自己得了肺癌以后,他为了这个家终于下定决心铤而走险,贩毒为妻儿下半身做打算。

同样,日本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无论是日剧还是日漫又或者轻小说,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总是比父亲多,大多数父亲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提款机存在。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父亲的重视,更多的是国家对于企业的监督。

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存在星期,加班费以及五险一金。

有趣的事,在上个世纪双职工家庭除非父亲不称职,基本上不会存在“消失的爸爸”这种现象。

我是反例,三岁前爸爸经常出差。因为冠心病,被迫内退下岗,沦为家庭妇男。不能赚钱养家,亲戚有背后嚼舌根,恶意的同事更是看笑话。直到他去世三年后,我从同济大学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留学法国,天津卫视记者来我家,做优秀特困生采访。贫民窟的邻居们才发现:“半条命”老黄下岗十几年,精力都花在了儿子身上。偶有来问家教经验的,我妈坦诚回答“我是文盲,都是老头子以前带的,让儿子跟你说吧”


隐约记事起,爸爸经常几夜不回。心梗手术后,只能半工在仓库贴商标,把我带在身边,没钱上幼儿园也没人送。 我妈农村户口,只能打零工, 做那种随时被城管抓的小生意。此后十几年,女主外、男主内。我爸只有高中文化,但从启蒙教育到初中辅导都身体力行。他工资只有240,但在我身上的教育回报,远超过下岗的潜在损失。哪怕他继续好好工作,赚钱在我身上投资,也很难达到同样的效果:从三流小学、到重点初中、高中进省理科实验班,保送同济,本科一等奖学金,零成本留学法国

我从小天资一般,不是一点就通的孩子。每次升学都有挫折,四年级、初一和高一都是班里倒数. 父亲既不责备我,也不传播负面情绪,而是跟我共同探究分析。自己会的语文数学直接解惑,力所不及的英语干脆跟我一起自学。虽然常有起落,但大趋势还是上升的

三岁时启蒙家教,恰如塞翁失马,也得益于父亲的病症。假如不是健康原因,他应该继续给厂里跑采购,隔三岔五出差。也因为心脏病不能激动,他刻意练就了耐性,对我的启蒙灌输才得以坚持下来。之所以用“灌输”。因为数学教育,消耗着极大的耐心。它包含抽象成分,有些逻辑推理,不易通过实例诠释。

记得1990年冬天,搬来一家新邻居,女儿比我小月份,算术比我快。那家阿姨急性子,在她看来显而易见的乘法交换律5 * 3=3 * 5,女儿理解不了,讲几遍就发毛了。眼看女孩儿就要哭,爸爸笑眯眯劝上去: “洁洁乖,不哭!大爷来给你讲”,从窗台上拿了一把小贝壳,摆成五行三列:“洁洁你看,横着数就是五乘三,竖着数就是三乘五,都是十五粒”,洁洁很快开窍了。爸爸转身问我“你也明白了么?”我没洁洁聪明,从未见过贝壳,一边摇头一边问洁洁“这个好吃么”?阿姨噗哧笑了,心里可能暗喜“还好我没这么个傻儿子”。但爸爸喜怒不形于色“那我们回家慢慢讲”,于是借了邻家女孩十五粒贝壳,反反复复讲了好多天,压根忘了还回去。

循循善诱的指引下,笨鸟飞多了,即便天资受限,好歹壮实了翅膀,渐渐爱上飞翔。飞了十年,成绩上仅维持中等偏上。十五岁时,父亲知识跟不上了,我才厚积薄发。此后数学竞赛,基本保持三线小城第一名了。大学也得益于这一招之精,得以空手套白狼,全奖留学。

小学五年级开始学英语,抛开教学问题,我自己也跟不上。我爸更一窍不通,把会点英语的叔叔找来,一个简单的head被我读成“慨兹”,叔叔一听:“一塌糊涂!”。换个脾气差的家长,可能一巴掌打到脸上了。我爸没有,沉默了一会,说到“害得”和“慨兹”听起来差不多。毕竟爸爸完全不懂英语,我也刚入门,我们对英语感受类似,外行人真觉得head和“慨兹”有点像。于是爸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叔叔教,爸爸跟我一起学英语。因为本性贪玩,对于补课我原本是抗拒的,但是爸爸似乎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他发音比我还差,一句what’s your name要重复很多遍,屡屡被我取笑,似有寓教于乐的效果,原始的家庭英语补习班,倒也其乐融融。


反过来说,假如他忙于工作,时间紧迫。故事很可能演变成,叔叔教英语,爸爸边上监工,我稍有懈怠就棍棒相加。十分幸运的是,他扮演了学友的角色。年纪大了记忆力跟不上,但是理解能力更强,哪里可能出现错误,哪里是难点,可以敏锐的发觉,并加以巩固。之后的几个月里,基本是叔叔领进门,爸爸带修行。字母、发音和单词了解了大概,等叔叔走了,还能继续看着我学习。


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他偶尔还会把我的英语书拿来自学。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些条件好的同学,开始自学德语。我跟爸爸提起,他表示极力赞同,赶紧把姐姐淘汰的旧电脑要来,我从同学那里借来德语光盘,爷俩慢慢的研究。没多久他就极力否定了德语计划,因为他敏锐的发现,可能跟英语混淆。只是每逢初夏,坐在阳台上乘凉的时候,他就会把我以前的英语书,拿起来有模有样的读起来。邻家的后生看到纳闷:“黄大爷!你这年纪还学外语?”爸爸总会自我解嘲的大笑道“Never too old to learn。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我今年不过就两个二十七岁,学外语还来得及”


对于家庭教育,家长所需投入的细心、耐心、恒心,比补课投资更可贵。因为长期冠心病不易动怒,性子磨到什么程度呢,家里来了只小野猫,怕见生人,吓得躲在柜子地下叫,小猫每叫一声,我爸也就跟着答应一声,足足一星期,驯服了那只小猫。耐性至此,纵使是曲傻姑那样的低能,也能被黄药师调教成准一流高手。一次在大伯家下棋,我眼看中了陷进要丢个车....尼玛老子不下了!掀棋盘!亲戚们哄堂大笑。爸爸不紧不慢,把棋子原样不动摆了回来,接替了我跟大伯继续下,一脸得意带装逼的说道:“我早就料到你要来这一手,布局我都记着呢。遇到困难就耍赖,能行么!你给我好好看着,丢个车我也照样赢”那一局我眼睁睁看着学,果然不久柳暗花明了,争取了和棋。


而立之年回头自忖,求学道路上,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和父亲的开挂助攻。按照我自己的天资性格,不可能持续进步。父亲去世不久,进步就屡屡受阻,仅在他生前设计好的道路上,做了一把冲刺,申请到奖学金留学后,就开始迷茫与沉沦。没有这样一个人生导师,给我继续指点了。成长路径太特殊,根本找不到类似的榜样去学习。


依稀记得高三的时候,我全盘偏科,但有数学竞赛保送资格,特别恐惧高考。父亲比我压力更大,伍子胥似的,一夜间白了一半头发。最终跟我说“你要是害怕,就保送差点的学校。要是拼高考呢,运气好了北大有希望,考砸了上家门口的安徽财经,爸爸也没意见”。有他这句话,决定折中方案、保送同济,如果我父亲多活几年,以后的留学应该顺畅很多。父亲的耐心,就像情绪缓冲垫,即使不能给你实质技术指点,在你愤怒焦虑时,他可以吸收你的坏情绪,恐惧慌乱时给予安慰;而当他自己内心不快时,却不把这份不安传染给你。


以上只是读书教育部分,现代教育产业发达了,花高价请名师可以事半功倍。但是子女生活上、情感上的引导就买不到了,遇到心理问题、挫折危机时候的斧正,更是不可或缺。这些方面,爸爸一直很开明,与普通家长相反的是,早恋、吸烟、喝酒父亲都能容忍(而且我们家还是穆斯林


初中跟小伙伴们吸烟,学校里抓住见家长。回家后我做好了挨打的准备,他板着脸沉默了很久。他越沉默我越害怕。感觉如同打针,医生拿酒精药水在你身上消毒越久,针扎的也会越疼。然而他沉思良久的决定是“我不要求你戒烟,每天至多吸三根,不许在外人面前吸”我这个习惯保持了19年。相反其它同学回家后一顿打,强制戒烟,但是没几个月反弹,今天都成了一天一两包的老烟鬼。因为他自己得冠心病以前,每天三包烟,健康每逢好转烟瘾便会复燃,深知戒烟不易。因此对于我的吸烟,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强堵而是引流。

关于早恋的部分,赘述太多,放在引号里括起来好了

高二的时候恰好跟一个女生暗生情愫,不到一个月就被我爸发现了,值得庆幸的是,老头子居然是支持态度(以下摘自纪念父亲的回忆录,细节太多可以跳过)

他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反而给了我100块钱,这可是他两个月的烟钱,可以请人家去麦当劳吃一顿,而且告诫我千万不要让我妈知道。我半开玩笑的答道“姜还是老的辣!”他又笑眯眯的点了支梅芳烟,因为那时候团结好像买不到了,他只能破费点,吸一块钱一包的梅芳。虽然老头子一向不按套路出牌,我还是纳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过也无暇多问,因为我只被这样一个事实感动着:100块钱对他来说,够两个月的烟钱。

这次请梦琪吃饭在KFC,我心理没有底,先是向同桌咨询了一下,最多不过三十四块,我才放心。长假的下午,我们先是去皖北书城看了一会书,那里的环境很好,放着一些优雅的音乐,我们就在那里看一本诗集。雨停以后,然后顺着中荣街往南走,春末的蚌埠老城区还是很美丽的,春雨打落了一地的落叶...去了百大对过的肯德基。我根本没去过饭店,傻乎乎的把那100块钱拿着手里,实际上一下午我不停的把手伸进口袋里,几十次的检查钱还在不在。去吧台点吃的我什么都不懂,问我要什么,我只说随便,在她的推荐下,我点了鸡翅可乐加汉堡,一共也就三十多块,我立刻把手从口袋里掏了出来,因为从进门开始,我的手就一直放在口袋里,握着拿张父亲吸烟省下来的一百块钱,足足有三分钟没放手。但是梦琪速度更快,拿出一张十块一张二十的和几个硬币,说“我这零钱正好,你那不用找了。”没等到我推辞,服务生可能想省事,替她说道“谁付都一样了,下次你请吧。”我可能想找回点面子,抱怨道“本来说好是我请的……”她嬉皮笑脸的说“嘿嘿,反正我这几个硬币放在身上难受,走路叮叮当当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的时候,把那100还给阿爸,他没接“怎么?人家没舍得让你掏钱。”我也有点不好意思“她讲零钱正好....”然后我爸稍微迟钝了下解释到:“她那些零钱是事先准备好的,不论多少钱,她都能凑的正好”我回忆一下,不错,她当时小钱包里有好多零钱,付完钱之后还是剩些硬币。阿爸继续“人家知道你家庭困难,做好了准备自己请的!”我还是有点质疑“学校了贫困生助学金公布的时候,是贴在角落里的,没几个人看”他噗哧一下笑了“还要看那个么?人家第一眼就能从你的穿戴看出来……”


为什么说父亲去世以后,我只保持了三年的学习动力,这是因为父亲去世后,给我留了三封信,这三封信的激励效果,仅仅维持了三年。因为他去世前两个月,找皖酒集团的董事长陈翔先生,赞助了我5000块,按道理我至少应该写一份感谢信。但是我那个时候非常敏感自己的家境,电视台来采访贫困生助学,都是我爸上前。他可能自知不久之际,以我的口气写了一篇感谢信原稿,这第一封信是个代笔,我誊抄了以后寄给了陈先生。此后每个学期,陈先生都赞助我两三千块钱。


也因为这封信,我第一次正视了自己的贫穷,并不再以之为耻辱。心里转变详见这个回答

贫穷给你带来了哪些好习惯?

相关回答:

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在哪里?

成长经历长篇连载摘要:

这是部中篇杂文,根据不同视角,解读为寒门奋斗励志文、怀念先人的忆文、江淮地区怀旧散文、社会时代评论,均无不可。笔者初衷是儿时家庭教育的总结,以及30年学习成长的精酿,或对他人有所裨益,尤其对工薪家庭,可能更具参考意义

我读书时是贫困生典型,被各省电台多次采访。父亲因多年冠心病在我大学时去世,母亲残疾,家庭收入从未超过500元。学习还算顺利:从安徽蚌埠城乡结合部的一所问题小学,考到安徽省理科实验班,数学竞赛省一等奖,保送同济大学,全额奖学金留法,后留一欧洲投行做金融工程师。不算十分卓越,但相对极度贫困的出身,已经颇为不易。

我做专业智商测试得分不高,从小贴了“天资一般”的标签。但上学不太吃力,事半功倍触类旁通。回首自忖,主要还是得益于学前的启蒙教育,因为良好的引导打牢了思想根基。“根基固则百层可筑,根基缺则举步维艰。”

在教育被产业化的潮流里,甚至被称为“寒门再无贵子”的今天,普通百姓培养好孩子读好书的通道愈加狭窄了,那如何从家庭引导,以一种四两破千斤的方式,用最小的投入,换取了最长效的成绩增益呢?本文通过自身的成长故事,与广大读者共同深入探讨。当然我的学习历程也存在谬误偏激,尽可能反省修正了一些。还是不免眼界有限,希望读者取以精华去之糟粕,因地制宜为己所用......

1990年的胜利路西侧,还是计划经济工业区,现蚌埠日报社的旧址,是老铸造厂改制的蚌埠酒厂一分厂,也就是皖酒集团的前身,夹在果糖厂、西煤建和水泥厂之间的小楼,是酒厂仓库,因酒曲成砖型堆砌于此,又称为“曲房”。一个高瘦的中年男子,略微驼背,有条不紊的清理仓储。一旁麻袋上,坐着个三岁的孩童,手里拿本《三百千》。中年人因患冠心病,干一阵子活就要坐麻袋上歇歇,时不时还捂着胸口含几粒速效救心丸。


后续篇章请见专栏链接:(1)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我爸是被迫消失的。搞水电这种工作就意味着工作初期必须要蹲工地。我爸在我小的时候基本上日常出差,在我念中学的时候被公司派到甘肃去一呆就呆了好几年,北京的总部迟迟没有把他放回来的意思,后来他拼死拼活才把自己调回来。我记不得在不需要回奶奶家过年的日子里有多少个春节我爸都回不来了。

我没有办法评价这种教育。它有坏处吗?肯定有。我爸根本不会教育我,偶尔对我的管教永远在溺爱和大吼大叫的两极游走。在他被调回来之后我妈有意识地培养我俩的感情,但是早就晚了。时至今日我单独和我爸呆一块都会不太自在,平时我们俩基本没有任何肢体接触。他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同事家的女儿会抱着爸爸的脖子撒娇而我不会,问我是不是恨他,我也没法回答。其实我们俩性格很像,内在的东西我基本上全都遗传的他,很能聊得来的,我也很爱他,但是那种父女之间的亲密感我实在是做不到。

对我本人自然也有伤害,我至今浑身是刺,脾气暴躁,性格偏男性化,在吃了很多苦之后才学会如何与男性产生亲密关系,包括友情与爱情。我的性格是充满缺陷的,虽然我在改,但是很难改。

但我要痛骂他不是个好爸爸吗?我做不到。我继承了他的衣钵,马上毕业我也要变成一名电气工程师,我男朋友也是。我自己心里清楚外派是我推脱不掉的义务,我妈也是工程师,她是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才让我不至于变成“父母双双消失”的教育的。我不能要求他们太多,甚至未来我可能也要成为消失的那个家长了。

所以我的评价大概会是,这是一种伤害非常大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更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与成长。作为家长,请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作为孩子,就不要轻易埋怨父母了,他们真的可能是为了你好才这样做的。

我们都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但这的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社会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会强有力地推动社会变革。

说到底,婚姻和家庭,只不过是一种经济组织。

过去的几千年里,婚姻家庭模式有助于经济发展,于是很稳定。

如今,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在的经济情况了。


古时候,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种好粮食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事情。

男女结合在一起,男人种地收粮食,女人带孩子做家务,合作得很好。

女人体力不足,不得不受制于男人,屈服于男人,婚姻因此较为稳固。


那个时候,在照顾和教育孩子方面,父亲其实也是缺位的。

在田地里辛苦了一天,回家后的确没工夫去照顾和教育孩子。

那时候孩子多,基本上算是放养大的。


如今,除了一些特殊工种,城市里的男人女人都是凭脑力吃饭。

男女之间虽然有收入差距,但这个差距越来越小。

男人越来越难以养家糊口为由来推卸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农业社会,男人即使不用心育儿,也还是在家,孩子见得着。

不像现在,加班普遍、娱乐方便,下班后有的是地方去。

男人明明天天回家,但晚归早走,孩子见不着。

这才让丧偶式教育的问题凸显出来。


以前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但很少有人会把它当成一个问题。

如今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让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


平心而论,中国父母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热衷于奉献自己帮助子女的了。

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给孩子买房买车、帮孩子带小孩儿......

之所以还是不尽如人意,只能说是中国社会的压力太大了。


欧美国家经济发达,随随便便什么工作都能养活一家老小。

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小孩。

就这样,还是有那么多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

美国1960年时人口普查,只有9%的家庭孩子是来自单亲家庭,

而2000年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增加到了28%。


中国人那么勤奋,得到的却那么少,

还背负那么高的房价和教育费用,

能维持现在的状况,已经实属不易。

如果以后育儿成本越来越高,那情况还会继续恶化。


男人女人都工作轻松,不加班回家一起带孩子当然好。

但这只是一部分幸运的家庭,其他的人是各种各样的烦恼。

如同那句老话一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的男人年纪不小了,但买不起房子,结不了婚,只能单着。

有的女人年纪不小了,但找不到有房子的男人,结不了婚,只能单着。

有的男人女人买不起房子,虽然结了婚,但把孩子留给老家的父母。

相比之下,男人没日没夜加班工作,女人自己带孩子,已经不错了。


经济发展让养儿防老这一育儿的最大动力逐渐消失,

别说指望孩子养老了,孩子能不啃老就谢天谢地了。

培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但回报却越来越少。

尤其是如今育儿标准越来越高,需要父母投入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大。


富人可以把一部分育儿工作外包,用保姆和家教给自己减轻负担。

但普通人只能万事靠自己,

可普通人是靠出卖自己的时间获得收入的啊,

上班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再去高标准严要求地带孩子,的确很累。



社会的压力传导到每一个人身上,但上层可以分摊给下层。

越是下层、越是弱势群体,背负的压力就越多。

男人的经济收入大多高于女人,于是女人便承担更重的压力。

再加上女人由于怀孕和哺乳而和孩子有了天然的情感纽带,

不得不在养育孩子方面自愿承担更多的责任。



看看欧美发达国家就知道,未来只能这样下去。

一部分男人不结婚不生育。

一部分男人虽然结婚,但不生育。

一部分男人虽然结婚生育,但屡次离婚,孩子仍然没有父亲。

一部分男人只播种不负责,单亲妈妈越来越多。

一部分男人虽然结婚生育,但由妻子丧偶式育儿。

模范家庭只会越来越少。

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天命所向,人力难违。

消失的爸爸?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问题(O_O)

10岁以前,见我爹的次数用手指头加脚指头就能算出来;10岁以后就见过三次,初二一次,大二一次,大三一次。

10岁以前我爹是军人,要想一起生活,我妈必须带我去驻地生活,但是我在驻地的时间并不长,我妈认为娘家的教育水平更高,可以让我考上好大学,就义无反顾跟我爹过起了分居生活。现在我回想我妈这个决定,除非是她脑袋有问题,这绝对是唬我的借口,这样说起来显得自己付出巨大,好让我听话。明明就是我爹爱打麻将,不爱回家,钱也不给,我妈赌气分居。这可让我爹如鱼得水,撒着花的搞女人、打麻将赌钱。我到现在都记得他钱包里有一张照片,那女的穿的像《还珠格格》里的含香。

我妈知道我爹出轨的,但是她就会偷偷哭,为了孩子,也不能随便离婚。其实离不离有什么区别,我都没见过我爹几面,包括在驻地生活的时候,我高烧39度我爹都没管。军队里的小战士给我打点滴,没有经验,把我手脚都扎成了包子,给我疼的哇哇大哭,我妈终于把我爹喊来,我爹进门看见我红肿的手脚就哈哈大笑,让我谢谢那位小战士......我谢你妹啊,学艺不高给我扎成这个衰样,迫于淫威我还是说了谢谢(微笑)。然后我爹说有工作,又消失了

之后我就一直在姥姥家生活,羡慕别人有爹,只是羡慕别人有零花钱,因为我妈从不给我零花钱,自己觉得没什么其他影响。

10岁的时候,学电子琴下课突然发现门口有个叔叔很眼熟,出来打了声招呼,他说“我是爸爸,还认识我吗?你妈让我接你回家”,他问我想不想他,我说“想”,他问我哪里想,我说“心里想”。其实我一点都不想他,他对我来说就像陌生人,这些台词都是我妈教我说的,她说如果我爹打电话来我说不想,我爹就再也不会回家了。所以每次打电话我都这样欺骗他,见面的时候,就像英语书上“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一样,熟练的接出下茬。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我爹来接我回家,就是来离婚见我最后一面的,姥姥姥爷都不知情,还特意搬出去给我爹妈制造空间。结果我妈自己睡一间房,我爹在客厅看了一夜电视。

我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孤立无援,家庭没有给予我什么支持,我姥姥会找老师问,老师只是糊弄糊弄,而我妈妈就会哭着说,别人就是欺负你没爹。我问她,没爹你这当妈的不能给我撑腰吗?我妈说,不能,这是你爹应该做的。

亲戚们会批评我,说我妈本来就已经很辛苦了,我还要给家里添麻烦。后来别人再打我的时候,我就装死,因为我知道还手也没有用,还手会挨打的更厉害,让他们打爽了,打够了,自然就停下来了。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家里,我都是食物链最底层,所有人都可以在我身上出气。在学校我反抗会被揍的更狠,在家我只要稍稍做的不到位,家里人就会连哭带骂精神攻击道德绑架来折磨我。所以长大以后,我从来不会拒绝别人,被欺负了就只会默不作声,被性骚扰连句骂人的话都不会讲。当然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训练之下,我现在变成了一个很会说“不”的刺儿头。具体的校园暴力详情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患有抑郁症,应该休学吗?

我的小学和初中这些年,我妈每天以泪洗面,每晚都要跟她姐姐通电话好几个小时,一边通话一边哭。脾气也愈发的暴躁,拌凉菜的时候会毫无预兆的骂我,把拌好的菜扔我身上;剥橘子的时候会突然变脸,然后拿橘子疯狂的砸我。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我不敢有情绪,如果哭了我妈会强迫我憋回去,否则就会受到更多的惩罚。我在家,永远小心翼翼。因此我朋友很少,交朋友太累,我会察言观色在意别人的情绪,生怕惹到对方。

离婚之后,我见过我爹三次。

第一次是初二,那个时候很流行细轮的赛车,学校里的同学人手一辆, 连班里的女乖乖学霸也在骑,我也想要一辆,于是跟我妈请求,我妈说你给你爹打电话,让他给你买。我说好吧,那我就不要了。因为跟我爹实在不熟,年龄稍微大一点,就不愿意像木偶一样背台词,而且还是张嘴要钱,我更开不了口。可是我妈不同意了,说这车必须要,这些年你爹就没管过你,要个赛车怎么了?必须打电话,如果不打,她就......其实也不会怎么样,就是会嚎啕大哭,然后家里人就会集体声讨我。我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而且我妈要求了,光给钱不行,必须回来带我去买。当时我还不知他们离婚,于是为了圆谎,我爹千里迢迢来给我买赛车,这就是离婚以后我跟我爹的第一次见面。

当然还有后续,后续就是我爹新找的老婆,听说我爹坐火车回来给我买赛车,气疯了,打电话过来骂了我一顿,让我以后不要骚扰他们家。离婚的事情,全家都知道了。

后来我妈再逼着我给我爹打电话,就只剩下了要钱,她自己不开口要,都是要我去要,以至于我现在主动给别人打电话,心跳就会跳的特别快。

高考和新生入学,我妈再次要求我给我爹打电话让他出席,被我爹拒绝。

第二次见面,是大二的时候,我爹说很久没见,让我看看他的新家,邀请我去,于是我趁着暑假坐动车去长春,在车上我还在想这么久没见,应该是不认得了,到了车站看缘分。不过到了长春,我觉得在出站口那个大爷应该就是,他一只眼大一只眼小,是亲爹没错了。我也长这样,现在小的那只眼睛常年贴双眼皮贴,眼皮松的都要掀起来看,我已经打算做个双眼皮......

回他家的路上,他跟我说,一会儿见到后老婆,要叫妈,因为他们俩生了个儿子,不知道他们是二婚,以为姐姐是亲的,所以让我不能说漏。信息量太大了,怪不得一直不给我钱呢,有儿子了。最操蛋的是儿子居然跟我叫一个名儿!你们TMD没文化就要抄袭我名字啊啊啊?不要脸。

我住了3天,本来是打算住一周的,结果熊孩子娇生惯养,溺爱成性,高兴的时候在餐桌的碗里撒尿,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砸东西,又抓又咬让我一条手臂都是淤青,报复心极强。他调皮把水倒我笔记本上,我说了他几句,他就拿着玩具枪趁我不注意拼命的砸我头,给我砸的眼冒金星。然后迅速躲在他妈背后,他妈当然护着他啦,我连手都没得还。住的这3天,我一共见到我爹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我爹恨不得住在办公室,回到家也不跟我说话,看到我身上的伤只说了一句,没什么大不了,别介意,所以我改签火车票提前走。(是没什么大不了,学校老师说我是婊子的时候,我爹也在电话里说,我这太远,管不了。)

我爹说,既然提前走,没有时间看你爷爷,就给你爷爷打个电话吧。结果爷爷在电话里对我说:“以后不要再来长春了,来了就会让你爸花钱,你来爷爷家,爷爷也得花钱,爷爷爸爸赚钱都很不容易,没有钱招待你,所以以后你都不要再来了。除非是你赚了大钱,来给你爸你爷爷花,当然了,你赚了大钱不用回来,爷爷就会上门找你去,吃你的喝你的,我是你爷爷,花你的钱是应当的。”我惊呆了,但没有反驳。挂了电话我爹对我说:“真不应该让你来,本来也是你堂姐对你弟弟说漏了,说还有个亲姐姐,他就吵着非要见你,结果你来了以后家里鸡飞狗跳。”说完我爹转身就走了,给我扔在了火车站。

陪他们演了一出戏,一出戏三个大傻bi。

第三次见面,是大三,抑郁症非常严重,家里不理解,逼着我上学,我妈听说我堂姐现在混的不错,认识天津高校的领导,掐着我脖子把我带到长春去拜访堂姐,求堂姐帮忙。我爹碍于面子,来接站了一次,之后就再没出现,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听说他过得很不好,新老婆有点精神病,经常撒泼,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是又奢侈爱美。单位的老领导退休,没人罩着我爹,所以他在单位混一天算一天,工资是固定的,一点存款都没有,养儿子到处借钱。是的,在我大四的时候还给我打电话借过钱。

听说,混成这样,还外遇不断,我也挺佩服的。

我的家庭,我爹像死了一样,不给钱,不露面,不帮忙。不过他对他儿子倒是很溺爱,儿子发烧的时候,他可以立刻请假带儿子住院。要说他们那圈人不是重男轻女我真的不信。

听说他现在很后悔离开我妈,他发觉儿子不成器,新老婆也管不住,生活没希望。

我爷爷也后悔,不过表现的还是那么牛逼。

现在我换了电话,没有通知他们,我不再回家,再也不用在电话里表演“我想你”,我心里舒坦。

有不理解的人问我,好歹是你爹,将来有婚礼总要出席的吧?我说,如果有一天我婚礼,一个长辈也别想参加,我要作翻天,我的婚礼,我是主角,都得听我的。

为什么叫爹不叫爸爸?我觉得“爸爸”这词太亲切,不适合。



End

=======================================================

如果你能在我的答案中寻找到一点慰藉,欢迎来微博或微信找我

以下是我的其他答案,也许你会感兴趣

患有抑郁症,应该休学吗?你相亲遇到过哪些奇葩事?男生会喜欢一个女生很久吗 ?

「消失的爸爸」在东西方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实际上真正消失的不是父亲,而是「家庭观」。

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绞杀下,早已支离破碎。父亲作为一个家庭的支柱,消失了。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延续,也消失了。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人们看到父母的失职,出生率的下跌,却看不到社会最小单元在风雨中飘零。

至少也是细胞级别的健康问题,怎能没有深远的影响。一味的指责消失的父母,或是从制度和舆论上威逼利诱,仇恨与金钱,都不会是最终的答案。


对心理学与教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多伦多大学教授 Jordan B. Peterson 在相关问题上的论述。「Pursue what is meaningful, not what is expedient」在我个人看来是最好的解答。

十五岁那年,父亲去世。自此飞快长大了。去年腊月二十七收拾房间,找到了父亲的笔记本,翻了几页。看到了父亲N年前记载的我的出生年月日,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躲到卫生间哭的像个大傻逼,哭了好久。十一年过去了,攒的眼泪一下子都出来了。没有父亲陪伴成长的男孩子,内心世界是懦弱的。

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充当三种角色,保姆、朋友、导师,分别对应着亲密、信任和尊敬。下面分别来说说。


保姆负责提供亲密感,是最费时间的,负责小孩的吃喝拉撒,特别是婴幼儿阶段,工作强度极高。
【合格的保姆会提供给小孩足够的安全感和亲密感、也是唯一有资格批评教育孩子的人】。
你们观察小孩就知道,玩归玩,一旦饿了困了病了,肯定会找那个平时照顾他的人。

朋友能够建立理解和信任。主要任务是陪孩子玩,长大一些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和小孩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合格的朋友必须充分理解小孩,知道小孩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流行玩什么又烦恼些什么】。
小孩开心或无聊的时候,总会思念朋友。

导师建立尊敬和榜样。负责给孩子制定人生计划,提供神助攻,帮助孩子规避困难风险。
【合格的导师需要有足够强大的社会能力】。

生活不易,家长,上面三种角色至少做到一种,就很成功了。


回到题目,“消失的爸爸”,可见一般家庭里都是妈妈或祖辈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如果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做不了保姆,可以做孩子的朋友和导师啊。

做朋友,哪怕每周陪孩子半天,和小孩一起跑跑步踢踢球玩玩水吃顿好的,彼此分享一些秘密,多倾听多倾诉少批判,就足够维持一段不错的友谊。

做导师,如果实在是年薪百万日理万机,孩子升学工作买房时助一波,也够用半辈子。

但是,有的父亲(母亲),做不了保姆,又没兴趣做朋友。误以为自己是导师,其实【只是个办不了实事就会抢占道德制高点的嘴炮键盘侠,这种还是消失了好】。


总结:

一,如果没有亲自照顾孩子的生活,切记不要过分批评教育孩子,【因为你没有足够的亲密度来做这个任务】。

二,朋友是适合大多数普通爸爸的选择,做孩子的大朋友,陪他一起玩,和他分享秘密,给他提供建议,做一个永远不会出卖他背叛他的朋友。

三,自己能不能胜任导师,能不能给出神助攻,心里没点儿数?!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有着严谨的社会科学逻辑,只是一般人无论是从个人思考还是通过交际获取的信息来看,怎么都涉及不到这些东西。但为了解决心理的忧虑,我还是建议大家系统的学一下社会科学,从而建立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解决“心魔”,未来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421的家庭结构是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必然产物。

即使是非421模式,最终也会变成421-0模式,也就是丁克或是领养。

实际上421模式的重点不在于421,而在于家庭的解体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大家所应用的封建意识形态下对于家庭的定义和内涵需要解构再重构,然后让大家形成新的家庭定义的习惯,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这样大家才会习以为常,不那么大惊小怪。

比如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家庭必须是“直系亲属,父母儿女”,也就是N世同堂都有可能发生,只要活得够久,那么未来是否可以自由组建家庭?两个同性恋无法生育,领养的孩子没有血缘,孩子如果也是同性恋,那么是否会出现一个一家子都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组成了新的家庭?

这种思想短期内不可能被我们这种天朝上国所接受,所以需要长期的引导,直到大家认为“没有血缘的人在一起组成家庭貌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时候,421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然,这只是从操作层面上去理解。



而从理论层面依托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序发展来理解的话。

之前的父母对孩子社会角色不仅是养育者和监护者,更是教育者和集一系列其他综合的社会角色于一身的载体,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各项专业教育

只是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的生产力都不足以把“父母”的角色和“教师”的角色拆开,所以才不得不让父亲兼职老师这个角色几千年之久,而今天,父母和教师的社会角色分野才渐渐清晰起来。

所以未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比之前所谓的“小生产团体关系”疏远的多是很正常的。

有人要说了,那亲情怎么办? 实际上这就要看你对亲情的定义了,古代也好,近代也好,有些所谓“亲情”只不过是因为生产力不足,社会博弈需要劳动力筹码,为了拉拢人心和养儿防老等一系列政治利益博弈下的均衡解,也就是一种纯粹的妥协。

社会生产力越高,这种不得不妥协的需求就越少,国家来养老,你就不用买房,买房可以养老,你就不用把儿子拴在身边,儿子可以养老,你就不用攒一大堆粮食,粮食可以养老,你就不用养一大堆牲畜,放牧可以养老,你就不用无休止的杀伐战争掠夺资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既是解放自己,也是解放他人。


另外有一些人把“父亲”对自己的用心教育作为“认为其他人的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如果也能像如此用心,那么所有人都应该可以过得更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实际上是掩盖了父亲作为劳动力本应该可以把在你身上做教育的"功"转化为经济资本,结果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帮助你积累了你自己的文化资本,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的成功透支了你父亲的劳动力,你一个人享受了两个的劳动成果,自然要比别人强,而如果父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你未来也不感恩报答父母,那么未来父亲缺少了自己应得的一部分利益,未来养老就会过得比别人苦。当然如果父亲意识到这一点而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所以也选择不报答父母,那么未来你的父亲仍旧会过的很苦。

更多的可能是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父亲把自己的文化资本传给了孩子,却以为是孩子自己聪明,而父亲没有文化资本可以传给孩子,孩子却以为是自己笨。



至于不太理解这些脉络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悲伤,那是因为社会在新老文化交替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错位。

有些人理性明白要接受新文化、新习惯,但他们感性上却接受不了。

有些人理性和感性上虽然都能接受,但外人接受不了。

有些人理性和感性都不能接受,所以他们也不允许别人接受。

2007后春节后,儿子降生,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没想到生完孩子后,孩子是我和他父母带大的,而孩子爸爸每天就是玩游戏。白天上班,晚上玩到3、4点,实在担心他身体受不了熬夜,于是劝他早睡,结果他甩了一句:你离开那事(房事)活不了吗?从此,再也没叫过来,而他也顺理成章的睡在客厅。

后来,又发生了外遇,他赚的钱不给孩子和我,不回家,消失,到现在他把我手机拉黑了,找不到他。即使这样,他的母亲还到处给自己的儿子找理由,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错。

2018年,不想再忍受这样的生活了,跟儿子商量后,决定离婚。提出离婚后被告知拆迁房没有我和儿子的,呵呵。

这人是多爱钱呀,孩子不管,家也不要了,因为熬夜自己得了糖尿病。

即使这样的遭遇,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尽量调整心情,不将负面传递给孩子,但有时真的太难做到了,分开,彼此放过对方。

网上有很多关于父亲角色的吐槽。有一个新词叫「丧偶式养育」,抱怨那些当父亲的人,要么忙于工作,要么耽于玩乐,在家庭生活尤其是教养孩子上面,在和不在一个样。照顾孩子几乎变成了妈妈一个人背负的重担。


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也谈谈自己的经验。


我们在咨询室里接触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属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了(通常这些问题都表现在孩子身上)。我们通常会要求全家人一起参与咨询。在咨询过程中,父母双方的表现往往就像网上的吐槽和段子一样:


妈妈是热情的,投入的,坐在孩子身边,表现出强烈的关心。她是这个家庭的发言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她在说话,不时给爸爸一个白眼。


爸爸也配得上这个白眼。他总是坐得很远。除非问到,否则从不主动开口,一脸「不关我事」的超然。时不时地掏出手机,不知道处理什么军机大事。恐怕,如果不是我要求全家参与,爸爸从一开始就不会出席。


果然,到商量下一次会谈时间的时候,爸爸翻着手机:「下周一加班,周二有饭局,周三开会……再下周要去欧洲,要不就她们俩过来吧」。言下之意:「我出钱就够了。」


「丧偶」这种比喻,并非没有道理。


但这个比喻经常传递给家庭一个信息:「父亲是不存在的」。这个信息对家庭(尤其对孩子)来讲,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既不准确,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家庭治疗师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让家庭重新「发现」父亲的存在。


是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创造」。


因为——父亲本来就是存在的嘛。





一种做法是,直接对家庭说:「对这个问题,妈妈的态度比较着急,爸爸的态度比较淡定,这会不会是在传递什么不同的信息?」这种说法的好处是,直接跳过「父亲不存在」的消极暗示,把父母双方放置在同一个高度进行比较。爸爸的沉默并非代表他不存在,他始终存在,而且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态。在这个家庭里他从来都是——并且一直会是——跟妈妈同等重要的一方。


另一种做法则是对爸爸发起邀请:「妈妈的态度很着急,爸爸坐得比较远,有没有看到什么不同的东西?爸爸是怎么看待这个着急的?」其实也还是把父母放置到一个高度来展开讨论,邀请爸爸提供跟妈妈看不到的角度。


而家庭(由妈妈代言)常见的反应是:


「他?他能有什么想法?」
「别问他了,他懂什么?」
「爸爸恨不得家里什么事都不要烦他。」
「他才不是淡定,他只是不关心。」


家庭会坚持无视爸爸的存在,有时候爸爸本人也会认同这一点(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你问他的时候,他就像个机器人一样嗯啊两声)。家庭的惯性思维是:别考虑爸爸的存在了,他根本不重要。你看吧,他什么都不做。


然而,正如保持沉默也是在表达一种态度,什么都不做的人,恰恰正在彰显一种「存在」感。家庭治疗师不妨接着他们的话,继续问:「爸爸这种不作为的方式,对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孩子怎么看爸爸的不作为?」


要知道,保持「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坚持这么做是有意义的:「爸爸几十年如一日的不作为,是在用这种方式对家里表达什么?」


重点是,假如一个家庭的态度是「别考虑爸爸的存在了」,这份态度,其实就是他们对爸爸视而不见的根源。一旦外人认同了这份态度,相当于戴上了这家自制的一副特殊眼镜,从那里面看到的,爸爸就是一个透明人。





我拒绝戴上妈妈递来的这副眼镜。


而且,在我的坚持下,就可以有人摘掉眼镜,看出爸爸的态度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事情哪有那么严重,不值得每个人都扑上去」,这在某种意义上引入了一种轻松的立场,避免火上浇油。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我的意见根本得不到你们的认可,我不如躲远一点」,这是在暗示他对养育有不同的想法。


或许爸爸是在表达(在孩子看来):「我不喜欢你们,你们的生活方式我不赞成」,这种情况下,他的存在为家庭增添了一个无形的监督者。


也有可能,爸爸表达的只是:「养孩子的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给你们多挣钱就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立场,告诉这个家庭,他并不擅长情感的沟通,但他可以负责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许在他看来,那才是支撑一个家庭的基础)。


要坚持这样的对话很不容易。很多时候,会被妈妈当成是「洗地」。妈妈会很委屈:明明这个男人什么都没做,明明都是我一个人在付出,在牺牲,为什么你话里话外,总还是把他跟我平起平坐?——他值得吗?他配吗?


我理解妈妈的委屈,但还是要坚持。


否则,像一些不懂行的咨询师(业内戏称为「居委会阿姨」),会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把矛头对准爸爸:「真是的,看你老婆多不容易!你怎么就不能多帮她一点呢?」——这种话怎么可能有用?这只不过是变成了妈妈的外援,共同指责爸爸,强化了他「不作为」的标签,越发把他推远,让他出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爸爸正是这样被全家人一点一点推开的。


当爸爸说「下周我要出差」的时候,我会说:「那我们推迟一周,再下一周见面?」妈妈比较性急,会说:「下周就我和孩子两个人过来吧!」


这时候不要急着答应。因为妈妈的潜台词是:爸爸来不来都无所谓。


我会说:「不行,全家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在我的坚持下,爸爸说:「我用视频远程参与,可以吗?」


当然可以啊!问题解决。


在外人看来,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只要稍微商量一下就会有办法。但妈妈往往错过了商量的空间,她们的习惯是顺水推舟:你忙,那你忙去吧,反正你也不重要。有趣的是,她们同时又在抱怨:「爸爸参与得太少了!」


只差一点点,她险些又制造了一个证据。


如果只是想抱怨男人,就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他不重要,没有也行。但如果真的想让他多参与一点,就必须承认:他很重要,没有他不行。





有一次,我跟一个家庭无论如何也安排不好下次见面的时间,爸爸非常忙,未来几周排满了会议和航班。妈妈已经死心了:「就让他缺席这一次吧,这一次真的没关系。」爸爸也频频点头,不断看着手表,准备结束谈话。


我终于让步了:「好吧,那下次的谈话能录音,请爸爸抽时间听吗?」


爸爸和妈妈都瞪大了眼睛。爸爸说:「需要吗?」


妈妈摇头:「录了,他也没时间听。」


爸爸说:「是是,项目都排满了……」


我说:「要不要听,这是爸爸的选择。但是我们这个家庭会谈中的每句话,要让爸爸有选择要不要听的权利。毕竟他是这个家里的一份子。」


我又对爸爸说:「这样,至少我们就不敢在背后说你坏话了。」


大家都笑起来。爸爸自嘲地挠头:「她们在背后说我的坏话还少吗……」


那段谈话意外地成为了整个咨询的分水岭。爸爸是一个大公司的高管,每次咨询时都在一心多用。从那一次以后,他参与得越来越积极,不能当面参加就用视频,从来没有缺席过。妈妈认为他不会听的录音,他也听完了。


我用了什么手段吗?做了感人肺腑的思想教育?并没有。我做的事很简单。就是当妈妈认定「爸爸在不在都没差别」的时候,我没有听她的。





我本人是一个爸爸,所以我压根就不信「爸爸天生对家庭没有兴趣」那一套说法。我相信,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如果爸爸表现得很冷淡,那不仅是爸爸本人的选择,背后多少也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意志。


所以,如何在家庭里发现父亲的存在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这个家庭愿意承认,并正视「父亲」的存在。


这样写,可能很不好看。如果这篇文章写成《爸爸们都死到哪里去了?》,或者《永远不要对男人寄予任何希望》,点击和转发率想必会高很多。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只是迎合了大家的情绪,并没有解决问题。


「他随便……」
「他在不在,反正都一个样。」
「爱来不来……」
「你以为男人有多重要啊?」


正是这些句子,制造和维持了很多「丧偶式养育」。这就是抱怨背后的问题所在:一方面抱怨对方没有存在感,一方面又拒绝看到对方的存在,甚至不愿意坚持让对方留下来,反倒挥挥手送他离开。以至于我们已经分不清:究竟是他们的远离导致她们的抱怨呢,还是她们的抱怨,导致了他们无法回归?



文|李松蔚


人为什么会突然就自杀了?

为什么我和舍友谈论《洛丽塔》《霍乱时期的爱情》一类的小说,她们会用「恶心」「变态」来形容?

情侣之间,怎样算爱?


@Momself,是国内第一个聚焦「妈妈」身份的新女性自媒体平台。
Momself希望解决女性身份变化后,遇到的亲密关系、亲子养育、自我成长、职场家庭兼顾等冲突矛盾,并对女性的个人终身成长,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关注Momself公众号,妈妈的难题我们有办法!(ID:momself)
我很幸运,并没有消失的爸爸,相反,我拥有一对非常有存在感的父母,这里只谈谈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在我高中之前的成长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80年代重点大学生,国企体制小领导,在真正落实8小时工作制,通勤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个时代,他有充足的时间陪伴我。

他年轻时也曾抽烟喝酒,但在我妈怀我后,抽了几年的烟说戒就戒了,这20多年他除了极少数必要的外出应酬,再也没有抽过烟。这件事在我很小时候我妈就以略带自豪的语气向我说,这是他对我的第一个言传身教,非凡的毅力和言出必行的风格。

他以言传身教影响着我。我的童年是在他的藏书中度过——他是个喜欢买书看书的人,我在一个答案里提到过,他当年和我妈约会,因为路过一个书摊看到一套好书,把钱花光了,说好的看电影最后却只能给我妈买糖葫芦吃——而那套书成为我的启蒙书籍之一。爸妈周末最喜欢带小时候的一起去新华书店,一呆就是一整天,我在历史,名著,地理等板块的书架下坐在地上看书。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这点底子,可能来自于小时候的这种熏陶。此外,他和我一起下棋,打羽毛球,力量健身,所谓“家长窝在沙发却督促孩子干这干那”在我家是不存在的。惭愧的说,他的毅力比我强,50多岁的人还保持着身材健壮不怎么发福。

我爸还是个善于做老师的人,一个善于以举一反三,物质激励,不定时考察和超前计划为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并且他乐此不疲。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年假期,吃饭时看新闻提到某非洲国家时,我兴趣一来,随口和我妈谈起之前看纪录片时了解到这个小国附近地域的地理和经济状况,我爸还吃着饭呢,就立刻停下来去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对我的话进行补充和考察。

如果说用金钱可以请到人做同样的事,那我庆幸对我做这些事的,是我的父亲。




也许术业有专攻,现代的教育分工的确具有更优的效率,而家庭的解体在当代经济下成为了某种必然趋势。但人类的这具肉体在这数万年里并没有大的变化,幼年时期父母的教育究竟能否被所谓“术业专攻的外人”取代呢?——尤其是这些专业人士并不是如古代贵族那样请到家里日夜陪伴的先生,仅仅是拿几个小时时薪的人。血亲之间的肢体接触,对血亲的先天信任,日夜陪伴的独私相处模式都可能会深刻影响幼童的成长,这是我们的生物本能。

有些答主以成年人的理性希望大家可以接受这个趋势,显然,他们也许可以说服成年人,却未必能够说服那个被针对的孩子——他们甚至未必能战胜自己的生物本能。对此我持怀疑态度,这里可能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解答。

对于未来,我认为父母仍然是孩子最好的培养者,影响父母培养的,其一是时间,其二是父母的素养。在一个能够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充分发展,具备发达生产力的社会里,每一对自由结合的父母都既不缺乏时间也不会缺少素养。

同学们,清醒一点。

我国的福利制度是:鼓励生二胎,但是每个孩子都他妈自己养自己带。三岁才有幼儿园,公立的还不一定有得上,养娃贵,自己的娃自己养。

且女性产假就那点。

产假完了,双职工家庭,是没法把孩子扔家里,两口子一起去上班的。

那些觉得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而不是两家子的事的天真小年轻麻烦清醒一下么么哒。

双职工家庭,孩子姥姥或者奶奶总是要来搭把手的。

婆媳矛盾的焦点就是这里了。

大部分家庭,收入不够覆盖保姆的费用。而且保姆市场也没那么健全,大部分人不放心。

所以,解决孩子没人带的问题的方法是: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很多妈妈放弃工作,养全家的担子落在爸爸身上。

我刚写了产假结束就断奶上班的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一群男人在评论区各种冷嘲热讽孩子妈心狠啊啥的。

为什么女人生完孩子后会判若两人?

但是如果我说一个女人没人搭把手,在家带孩子很苦,没有收入和社会脱节。

我猜同一批人,会说女人活该啊,没本事,只能在家带孩子。就该伺候老公,老公在外面工作那么累,女人还乱花钱不听话,还指望男人回家带孩子?

不信我风声过了钓个鱼给大伙看看。嘻嘻嘻。

所以,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和奶粉钱,全是个人来承担的话,这个现象简直是一定的。

时间就这么多,不是用来上班就是用来带娃。

开销就这么大,一个人养不起家还就得俩人一起去打拼。

好不容易女人要回去上班了吧,携程这样的公司愿意给托管小孩。

一个不高兴就虐待孩子呀。

有啥好叽叽歪歪的。


女人出去工作挣钱,这群男人嫌她们没母爱。

女人在家带孩子,这群男人嫌她们没事业心。


男人出去工作挣钱,同样一群女人嫌他们在教育上失职。

男人如果在家带孩子,又会有人嫌他们没本事。


两人共同出去挣钱,白天孩子肯定得别人来带。

在福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女性包揽育儿其实属于完全损伤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且男性担子很重,可能还要被指责无法参与孩子的成长。

而且孩子可能会看不起只能围着灶台转的亲妈,怨恨消失的亲爹。

都吃力不讨好。

明明大家都是被剥削的困难模式。相煎何太急。

都跟澳洲似的,政府发的奶粉钱够全家吃饭用了。

那妈妈在家带小孩也不觉得心里没底,爸爸也不用疯狂加班养家。

说白了不就是养娃成本的问题吗。

这个国家,根本不支持【夫妻共同养娃又共同挣钱模式】,光上班时间这一点,就错不开。

所以可以请长假的稳定清闲职业的女性,会很受欢迎。

现在收入稳定的自由职业者,也很受欢迎。

不能多说了,多说要被政治敏感的。

么么哒。








公众号后台回复:生娃


可见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