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批发市场 > 四件套批发 >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这群人?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这群人?

发布时间:2019-08-14 02:51:57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过去的亲戚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穷。我父母提到什么亲戚,都是谁对谁好不好,大家怎样互相帮助。我只是这样感觉,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在过去比较穷的时候,个人应对风险能力低,因此亲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分担风险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这群人?过去的亲戚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穷。我父母提到什么亲戚,都是谁对谁好不好,大家怎样互相帮助。我只是这样感觉,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在过去比较穷的时候,个人应对风险能力低,因此亲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分担风险的关系。这和很多家庭爱逼婚是一样的,因为结婚生子在长辈看来其实是一种保障,确保了在自己失去劳动力后有人赡养。所以我们现在讨厌的问工作,逼婚之类的不礼貌的事,过去并不是没有,但是过去亲戚之间是一个经济的结合体,是互相承担风险的,相比于尴尬更加重要。所以会有亲戚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的古怪想法。
而现代收入和各方面的保障,使得个人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所以相比于共同承担风险,个人的隐私自由的需求更重要,那么,这个时候亲戚很大程度上不在具有“用途”,又并没有给年轻人好的体验,我们为什么要喜欢亲戚?劝酒,这是我最反感的,偏偏不知道为什么亲戚中有人喜欢这样做。
我爸反复强调的自己不喝,开车来的,那个亲戚说让你老婆开回去,但是其实我爸的车超大,并不适合女性驾驶;我爸说年纪大了不能喝,亲戚说你就谦虚吧你,前几年一起喝的那叫一海量啊我们可记着呢;简直是出于恶意到恶心的劝酒但是爸爸辈且好面子的中年男人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么一听还是喝,白的红的,喝到最后让我给他多倒点水解酒,我说你别再喝了行不行,随便什么人一撺掇你还记得自己姓什么不?那个亲戚还笑着和我爸说你女儿关心你啊,女儿是爸爸的贴身小棉袄,前世小情人。我说和那个人说我没开玩笑,我认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我爸还打圆场说她就喜欢管着我和我开玩笑呢!
亲戚们又一起油腻地笑起来,女儿和爸爸最亲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你们全家。

仅代表个人,讲真,酒桌文化是我讨厌亲戚的一个很大原因,不明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究竟有多稀烂的男人才会喜欢通过在饭桌上劝酒灌酒找到一点点可怜而稀薄的存在感。

还有劝未成年人喝酒的也都是大!辣!鸡!青春期十五六七岁的小伙子根本禁不起激的好么!求求你们积点德了,看他们一个个涉世未深的半大小子喝到表情痛苦满面通红还要强撑着不服输的样子让你们很愉快很有成就感么?

=

有人认为拉开贫富或者地位的差距,就没人敢随便劝酒了要么就有了翻脸的资本。我脑补了一下。
混的差的给混的好的劝酒:老哥哥你就说你喝不喝?喝不喝?有出息了就看不起我们几个乡下的穷兄弟了,不够义气了是不是?
好像也没毛病,如果除去血缘这一层的道德绑架,硬是要加上社会地位、资本,我更加倾向于的观点是 那些生活越是艰难且处处不得志的人才越是爱好强行给别人灌酒,来获得一些酒桌上的尊严,他们甚至可能会狭隘地认为这是一种增进与高阶层亲戚间的情感上交流联络的有利手段。
关于翻脸,确实挺敬佩那些除了空口吹牛随口一说外真正正面怒怼这些劝酒亲戚的人。事实上,大多数的成年人心里都拥有着衡量事情正确与否的那道标准,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准则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做出这样热血沸腾,不管不顾的事情。尽管所谓“好面子”是非常的严重的政治错误,暂且不论背景如何,拉下脸去怼亲戚实施起来还是略有难度。反感亲戚的年轻人往往有以下特点:老家在农村或者四五线小城市;一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或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

在欠发达地区,亲戚之间不仅是血缘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联系不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些地方,人们之间一旦发生大型的矛盾争吵,没有亲戚撑腰(或者亲戚势力相比更小)的一方会更容易落败。即使在平时,如果能有几个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亲戚,出门做事都会更有底气。

脱离故乡的年轻人不需要亲戚带来的种种助力,这是他们反感亲戚,希望与亲戚保持距离的基础。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就是两代人之间日益加深的观念鸿沟,在不多的见面时间里,来自长辈的各种问候更容易让年轻人感到窘迫和懊恼,而不是被关心的温暖。难以沟通是年轻人反感亲戚的直接诱因。

如果还要再说一点,那就是亲戚并不总是友好的,一旦涉及到利益问题,那一点脆弱的血缘联系会立刻断裂,他们能做出比陌生人还不如的事情,曾经被这样伤害过的人不反感亲戚才怪了。越来越反感的是傻逼,只是刚好有些傻逼是亲戚。本质原因是亲戚的价值观

在他们眼里,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如公务员,男女传宗接代抓紧结婚,要稳定要钱,否则就是读书读傻了,或者信传销了。我没有半点夸张,这都是原话。

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旅游、创业、自由职业或者互联网,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未来会一事无成。他们即懒于去学习新一代的知识,又沉迷于小城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编制的稳定性和油水,限于眼界所限,认为周围混的好的全都是当官的。

坦白说,我要是高考没考出去,早就被喷成眼高手低,强行不务正业了。然后被安插进事业单位或者考公务员,对他们的价值观完全没有谈判筹码。

亲戚多的地方,热衷于拼孩,博士大于硕士,硕士大于本科,公务员大于互联网和创业者;外企和国企都是最好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一起拼结婚生子。这是让我感到最荒诞的地方,即使他们潜意识并没有意识到。

亲戚们的价值观太趋同了。找个好工作,有点权势,嫁个或者娶个好人,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如果能在公务员梯队爬上去,还能给亲戚们办点事,以后还要靠你;如果能赚钱,无疑是口口相传,鸡犬升天。

可是,我去外面一圈回来,看到了太多不同的人生了。


有丁克的,有同性恋的,有终生不婚的。这些统一是他们口里的变态,应该赶尽杀绝。
有创业的,有自由职业的,有追求自己喜欢但是报酬低的。这些则是他们口里的一事无成,在拼孩里抬不起头来。
有去旅游的,有做饭好吃的,有读1000本书看5000场电影的。这些则是毫无价值的小技巧,并不值一提。
上述这些,统统被归结于被洗脑,被传销了。
那些人生的可能性,老一辈人并看不见。

这就是年轻人为什么想出去的原因——钱固然要赚,安稳自然也很重要。可是有些比钱、安稳更高的东西。我们活着并不是仅仅为了活成别人眼里成功的样子,或者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我们还有更多的价值值得追求。

亲戚们显然是不会懂的。

所以远离他们,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PS:评论中有人说是年龄未到,等到和他们的年龄一样时思想也就一样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过各自生活的自由,包括过得好,和过得不好的自由。即使到了他们的年岁,我也不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的。来往不多,管得倒挺多。


境界不高,眼界倒挺高。


权利不大,口气倒挺大。


根本不熟,装的倒挺熟。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讨厌亲戚,而是讨厌的那些人里正好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亲戚。
这是王力宏几年前在自己的微博上Po出的一张全家福

看到这个全家福,我忍不住搜了一下王力宏的家庭情况

  外曾祖父:许凤藻(1891—1953),无锡人,为中国知名的海军将领曾有功于武昌首义,并受国父孙中山先生接见题字:“闻鸡起舞”。

  奶奶:许留芬 许凤藻将军长女 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 后任职台北商专的会统科主任,经济学讲师,著有《会计学原理》、《英汉汉英会计学辞典》等。至今该校仍设有"许留芬赔偿金"。

  外婆:沈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舅公:许倬云 (力宏奶奶的兄弟)台大历史系 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 是著名的史学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创新、著述等身,誉满海内外。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今最著名的华人文科学者之一。同时也自1989年起担任CCF基金会(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的美国分部主任。

  姑爷(二声):李摸,也就是力宏的表叔李建复的父亲,西南联大法律系毕业(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 ,是著名法学家 1946年高等考试司法官第一名 1968年高等特考司法官最优等第十名,初任推事、律师。并执教于高校,历任成功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兴、东吴、辅仁大学法学教授。

  父亲:王大中 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 医生

  母亲:李明姝(shu) 政治大学毕业

  表叔:李建复 《龙的传人》的原唱者,著名民歌手音乐人 现在为跨国网络公司雅虎(Yahoo)亚洲区事业发展总监

  哥哥:王力德(LEO WANG)耶鲁大学医学博士 曾在高中阶段一次全美联考中获得第一,因而收到老布什的接见和来信

  大嫂:跟王力德大哥是同学

  侄子:王秀珍

  侄女:王嘉雯

  弟弟:王力凯(LEE-KAI WANG) 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现已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现在美国华尔街供职

  表哥:哈佛大学毕业 现任纽约苏富比公司副总裁

  表嫂:哈佛大学毕业 后任造型设计师 [编辑本段]音乐历程6岁 开始接触各种流行音乐和古典乐曲,并开始玩小提琴。

诸位看看,王力宏的亲戚都是什么样的人?将门千金,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医学博士...清华毕业的,台大毕业的,哥大毕业的,哈佛毕业的,耶鲁毕业的,麻省理工毕业的...如果知乎上的诸位年轻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被“讨厌的亲戚”所困扰的概率我想就会低的多。
家庭聚会也不再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反而会令人充满期待。
说白了并不是“亲戚”这个身份出了问题,还是“”本身的问题,从年龄推断,当今绝大多数年轻人的亲戚都是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他们迫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过早地停止了对智识和文化的追求,这让他们和当下的年轻人在价值观上几乎没有交集。
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之前在自学指弹吉他,我的一个亲戚知道这事以后,第一反应就是问:“学这有什么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没带正眼看我的。我那个亲戚从小就在物质的极度匮乏中形成了自己的三观,所以在他看来,干什么事都必须得“有用”,如果这事不能当吃不能当喝,换不来钱,那就没用。
想象一下,你正拿着自己心爱的小吉他跟那练卡尔卡西呢,过来一个人背着手眯着眼,用下巴指着你,不屑道:“你学这玩意有啥用?当吃当喝?” 你说你烦不烦?太他妈烦了好吗?!而这种人还偏偏就是你的亲戚。
坦白地讲,我非常羡慕王力宏这样的家庭,大家可以再看看他的全家福,照片每个人都干净利索,衣着得体,表情亲切自然,看着就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体面人。而我之前参加过很多次婚礼,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都有,可每次婚礼上都能见着几个不修边幅,傻X呵呵的亲戚...
诸位要是不想被自己家里的晚辈讨厌,一定不要停止对智识和文化的追求。
将来我的小侄子抱着他心爱的小吉他练卡尔卡西的时候,我一定会背着手眯着眼地走过去,用下巴指着他,不屑道:“把吉他给我。” 说罢我坐下来,拧了拧琴头,说:“Leo Kottke的曲子你点一首。”

这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大门短暂开启的「并发症」。

目前各答主提到的各类「聊不来」、「观念落后」、「价值观向左」等问题,尚属于表层原因,其根源都在于此——由于时代原因,你的亲戚和你不属于同一个阶层。这个「问题」,会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步固化而得到「缓解」甚至趋于消失。

但当阶层流动的通道重新关闭,年轻人们再次只能接触到和自己同一阶层的亲戚,也不知道究竟该替那个时代中不须与「讨厌的亲戚」相处的年轻人们感到高兴,还是该替那个阶层间泾渭分明的整个时代感到叹息?


我一度是一个典型的「讨厌亲戚的年轻人」。

父亲的人生如同开挂一般,靠着近乎非人的拼搏,从一个深山里砍柴为生的农家娃,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每年全球各地飞的学术大拿,我们全家也定居在了某一线城市。但他的兄弟姐妹们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好一点的在当地县城开了店,差一点的还留在深山中耕田。

于是乎,从小「亲戚」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那么友好的词汇。

打小在我记忆中,他们就隔三差五来到我们家,扯着嗓子说着我难以听懂的家乡话,每次来不一定会带来礼物,但一定会带来一些诉求:要么是借钱,要么是要帮忙找工作,要么是在家里白吃白喝好长一段时间「来城里玩」。

这些「亲戚」们来自尚不发达的地区,和你聊起来除了问你成绩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就是和你诉苦,让你多回家看看。更差一点的,还会粗暴过问你的个人生活,毫不尊重你的私人空间,任由孩子把你的房间搞得天翻地覆,自己在客厅里啃得一地瓜子壳…

我相信,「讨厌亲戚的年轻人」中的大多数,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相似的家庭背景。

我曾经深深不解,凭什么他们可以靠着「血缘绑架」,将各种要钱要好处的行为,做得如此自然而然?凭什么他们这样一味索要,父亲还是只能尽可能容忍?更不用说,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大街上大呼小叫,为什么要随地吐痰,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我的玩具和文具,为什么每次走之前都要「不经意」地带走我们一些东西…


长大了一点才稍微有点明白,「亲戚」和「我们」之间的冲突,小了说,是「谈不到一块去」,大了说,是「文明矛盾」在这个急剧变化的中国的缩影。我单单去责怪他们,倒显得苛责了。

在某个特殊的年代,无数文明在血色骤雨中湮灭,但这片国土上的阶层上升之门却也在一片混乱中被悄然砸开。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凭着智慧、汗水和机遇,一部分人「飞上枝头变凤凰」,在时代变革中脱颖而出,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现代化城市中扎了根,他们的后代也生长在现代文明的光辉下。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两拨人:

一方是还保留着农耕时代作风,抱持熟人社会中「人多力量大」、「血缘高于一切」思想的人群,但他们和实现阶层上升的人仍保持着亲缘关系。他们认为家族里先富带动后富天经地义,因此但凡有点血缘牵扯,他们就会过来找到你,以亲缘关系为筹码,遵循着你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在中国乡土间却其实已经施行了数千年的规矩,他们看起来市井而短视,依然在为现实计较,问你为什么不考公务员,不快点结婚生孩子。

另一方是早已浸泡在城市文明中,信仰「规则至上」、「感情优于血缘」的新生代年轻人,他们往往是阶层流动的得利者。他们重视朋友远胜亲戚,认为不论是什么关系,其基础都应该是互相尊重。他们肯定多元文化,追求有着同样价值观念的群体认同,不明白为什么要善待除了有血缘关系之外,只会带来绵绵不绝麻烦的亲戚们。

这两拨本应相差一两个世纪的人群,却被中国的高速增长拉到了同一个时空当中。矛盾,自然也就无可避免。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痒。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也依然对我的那些亲戚们喜欢不起来,我相信你们中的不少人也会是如此。话说的再通,问题想得再透,依然无法避免的,是每年过年回家乡的尴尬不堪,是每次亲戚按门铃时的不胜其扰。

但有时我会反躬自省,说到底,我也只是恰巧有了一个好父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得利者。

更进一步地说,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每一个讨厌亲戚的年轻人,其实背后站着的,都很可能是一个沉寂了数百年,却终于随着共和国的崛起,成功实现了阶层流动的家族。这个家族还带着黄土的气息,但终于捧出了一颗掌上明珠,整个家族都渴望着狠狠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这样一看,如果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家族中新生代和守旧亲戚们的矛盾,我们又还忍心去苛责什么呢?


其实,不会用多久,年轻人们就将不再反感亲戚。因为阶层流动的大门,从来就不会开启太久,它目前正在不疾不徐地关闭中。


等到我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在城里生活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们,会像今天西方的孩子们一样,玩着高科技玩具,打小享受着通识教育,有着一群和他们价值观相同的亲戚。在关键时刻,会有一个富有的阿姨或一个位高权重的叔叔站出来,写上几封推荐信,介绍几个好工作。

在乡间,人们依然讨着自己的生活,家族里曾经出现的「凤凰男」已经成为了遥远传说,读书依然能够改变命运,但申请大学和找工作时,却不知究竟该如何与小学就开始编程,初中就通晓经济学常识的城里孩子竞争。寒门之下,再难出现贵子。

若干年后,年轻人和亲戚们彼此不再互相排斥,而是相谈甚欢,保持着紧密稳固的联系。

所有人——不管是在哪个阶层——他们都将只有和自己同属一个阶层的亲戚,城里的孩子不再能见到乡下的来客,乡里的孩子也再难找到血缘的纽带作为进城的理由。那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同一群人,伴随着阶层通道的封闭,变成了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的好几群人。

文明社会的规则,也一步步转变为固化阶层的黄金枷锁。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会更喜欢哪一种状态?会否为题主提到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反而感到一丝庆幸,至少这说明流动的通道还未关闭?

而此刻,听着窗外还带着浓厚乡味的鞭炮声,听着楼下依然高声喧闹的家乡话,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点五味杂陈的感觉。


====================================================================

谢谢各位小伙伴们的赞,大家新年好!

在评论区碰到一些值得交流的观点,这里也统一说说我的看法:

1、是不是亲戚本来就令人生厌,跟时代背景和阶层无关?

不是的。亲戚从来就不是天生令人讨厌的。

曾有一篇发到顶刊的经济学论文论述过,如果把一群人随机放到一个环境中,他们会自动趋向于找和自己相似的人抱团,很快就会自然变成好几群人。这个「相似的」标准,可以是肤色、血缘、价值观等等。

如果不是由于价值观和地理位置的割裂,人们会自然亲近自己的亲戚,也会自发维护自己的族群。家族绝不是只有农业社会才重视的陈陋遗产,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同样重视血缘。很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到「家族竞争」的时代,不说别的,布什、摩根、肯尼迪,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站立的都是上流社会中长盛不衰的权势家族。

等到中国的阶层大幅度流动结束,新一代年轻人和亲戚们之间不再有价值观冲突,血缘就又会重归人群划分的重要标准,家族的重要性将重新提上台面。

2、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年代,哪怕阶层固化,难道阶层间就做不到互相理解么?

遗憾的是,做不到。

互联网曾经给过我们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阻止阶层固化或消弭阶层对立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已有社会学论文证实,互联网的出现,在多数情况下只会让上网的人群变得更加极端,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在网上和自己价值观类似的人交流,而不是理解意见向左的人的价值观。

很多时候,网络让我们抱团取暖,互相攻伐,却没有让我们做到真正和解。「互联网让我们能看到相同的东西,从而有类似的想法」最后只能是一个幻想,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大家最终还是选择性地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巩固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

3、阶层真的会固化么?

这可能是最令人伤心的一件事了,会的,而且几乎无力阻止。

社会地位高的人后代通常掌握更多资源,更有可能继续保持高的社会地位。一代之差尚不明显,百年之差、十代之差呢?中国人上数三代多数都是农民,但现在差距就已如此巨大,可见一斑。

怎么才能阻止?高额遗产税和绝对公平的教育可能是比较是可靠的途径,但前者会打击经济活跃度,后者则极难实现:君不见素质教育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最终的得利者,是从小看彭博的富家子弟,还是家里电脑都没有的农家娃?显然易见。


以上是一些个人想法,再次谢谢大家。

最后,对一些说我不懂得尊重亲戚,说我优越感太过的人提个建议:请先把我的文章看完。

因为[亲戚]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这群人里,有好有坏,“质量”参差不齐,却要求我们一直保持非常亲密的状态,这是很累人的。

试问,如果你的亲戚,对你彬彬有礼,不会乱动你家里的东西,不会打探你的隐私,不会侵犯你的私人空间,你会不会反感他们?

如果你的亲戚知识渊博,幽默风趣,是某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你会不会喜欢他们?

如果你的亲戚不仅是个完美的人,过年过节还甩给你一叠红包,你是不是简直会爱上他们了?

我说这话,不是教大家成为一个势利眼,而是想说,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人很厌恶,是因为他们本来就讨厌,而且我们躲不开。

因为亲戚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们之间的层次不同、思维不同、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各方面都不同,还强求亲密,必然会有矛盾。

有了矛盾,作为小辈的年轻人还不能反抗,不能理论,甚至不能躲。你说气不气!你说讨厌不讨厌?

就像我昨天去亲戚家,碰到了某位姨姨,因为我穿了一身汉元素的衣服,居然被强行拉起来拍照……

真的是生拉硬拽啊!但对方是长辈,我不能不给面子,所以就像个猴子一样陪着对方照了……

(而且一边照一边说:你这是穿越过来的嘛?你是古代人嘛?你这是要拍电视剧嘛?……)

接着,进入了吃饭时间,该长辈一直要我多吃多吃,吃这个吃那个,我也一直点头答应着。

但后来,我因为处于经期,身体不舒服,就说去隔壁房间坐一坐,躺一躺。

这位长辈就开始了关心轰炸。

先是问我怎么了,然后就用极大的嗓门开始说,谁年轻的时候没来过大姨妈啊,不至于疼成这样吧?也不过来聊聊天,一年才见几次啊,也不沟通沟通感情。

我坐在隔壁非常尴尬,因为姨姨所在的房间不仅仅有女性,还有男性在场……

正在我犹豫要不要出去的时候,姨姨过来拉我,要我和她们联络联络感情。

联络鸡毛的感情啊,不就是听你说自己的丈夫如何如何跟你吵架,你的老板如何如何奇葩,你的邻居如何如何二逼,我坐隔壁都听到了好么?!

而且这位亲戚在我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问我多会儿结婚,简直闲心不要操的太多啊!

平时我也就忍了,可今天我不舒服,我想安静的躺一躺,不行嘛?

推脱说自己不舒服,继续窝在房间里,结果,该阿姨放大招了,要我妈来叫我……

过程省略不说,结局就是我当天因为真的很难受,就是不想去外面陪聊天,回到家以后被我妈好好的教育了一顿……




我其实很庆幸我没有什么特别奇葩的亲戚,但就是这样的略亲密的关心,我都受不了。

我受不了对方把她自己当长辈,然后理所当然的和我很“亲密”。

我受不了我妈要求我一定要配合长辈的亲密。

我受不了某些长辈毫无营养的聊天内容。

我受不了对方一头热的非要晚辈去迎合他们。

我受不了这样不平等的关系。

可我却必须接受……




因为你是晚辈,所以你不能顶嘴,不能“甩脸”。

因为她是长辈,所以她说什么你都要听着。

因为她是亲戚,所以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接受。

因为大家都是亲戚,所以你要联络感情,联络亲情……

因为她是亲戚,所以你在她面前,就不能再做一个有脾气,有思想的人……

你要乖巧,要听话,要联络你的亲情……





讲真,这样的亲情,让我很烦很尴尬。

我曾很多次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没人味啊?

可后来想想,我对另外一些亲戚却不反感,所以问题应该不在我身上。

当然,这位阿姨也没有错。

只不过,我们两个不合适相处,别说做亲戚了,我们俩连做同事都不合适。

可我没得选啊……





所以,我们反感的不是亲戚,而是某些亲戚。

某些什么样的亲戚呢?某些比较奇葩的亲戚。

比如爱嚼舌根的,爱攀比的,爱打听隐私的,爱管闲事的,爱和你过分亲密的,总而言之就是不拿你当个成年人的,同时和你三观不合的。

我们烦他们,不是因为烦亲戚。

是因为,就算他们不是亲戚,我也烦……

没有对错,烦一个人,是心底生出的感觉。

只不过她因为是我的亲戚,我恰好对她生出了这种感觉而已。

也因为她是亲戚,所以我要一遍遍面对这种情绪……其实,身为小辈,有的时候也挺无奈的……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这就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本来样子。这就是所谓吃人的礼教。如果你没有走入大城市,你亲戚的嘴绝对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许多人不能理解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看看小地方的亲戚们的嘴脸有助于这种理解。
如果你没有走出小县城这样的熟人社会。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人情)社会的威力。你眼里这帮亲戚,受制于县乡的封建残余,不得不屈从于官本位,生男孩,传宗接代这些传统文化。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就无法在这样一种封建规则中立足。
后来大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大都市,如同《共产党宣言》说的那样:↓↓↓↓↓↓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于是,大家接受了资本主义全新的统治秩序。用一种更加纯粹的规则与秩序取代了封建社会的那种人情关系。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是被剥削者。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互相鄙视:
你自认为成为了资本主义秩序的一份子,于是站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下鄙视封建社会(毕竟,相对于封建思想,你是革命的);但从你亲戚的潜意识中来看,你不过是个无产者,相比他们那样的小生产者,你说的话缺乏生产资料(房,车,生育机器(你没有看错,女人在封建社会中,其实就是生育机器))作为底气。

如果你技能突出,工作努力,混成了小资产阶级,早就把父母接进城,然后把亲戚一脚踹开了。如果走运混成了资产阶级一份子,就算你回家,也没几个人敢在你面前不开眼的瞎bb。在帝国主义面前驯良,在革命人民面前威风,是封建阶级的一贯作风。
我曾经多次下基层调研民情,深深的感受到基层社会的这种封建性,落后性,吃人性。
他们未来的下场,请参考《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描述(看看资产阶级如何大杀四方)。欧州已经发生过一次的历史,未来在中国还会发生。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真正的症结在于:人与人的边界感。

中国当今年轻人群体,由于个人性格解放思潮以及许多西方文化的感染,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认知和老一辈人是完全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两点:

1. 更加分明、正交维度更多的边界。
国内现在的年轻人群体,相对于老一辈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言,更倾向于将人与人之间的边际清晰化,并且解离化。尤其是在受到更多教育群体中,我们通常会潜在地为不同的人际关系划分出不同的边界来,比如商业合作伙伴、同好兴趣圈、玩伴、以及知己等等,每种角色之间可能都存在独一无二的交往舒适区以及边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父辈做事“人情味太重”,不管公事私事总要拉上一些人情,其实背后就是这样一个差异——对于老一辈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既没有那么分明,也没有那么多正交的维度。

2. 边界的定义,由主观意愿而非社会角色主导。
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年轻人群体在社交过程中,确立舒适区、形成边界的过程,主导因素是“彼此的共识”,而非“来自社会的定义”。意即“如果我欣赏并且信任你,那么我愿意撤除一部分我的边界,扩大我们的舒适区。但反之我则将树立更多的界限。”人与人之间通过在双方主观共识之下的平衡,最终形成稳固的关系。而我们的上一辈(以及一直受上一辈感染的部分这一辈)人则不同,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一家许多兄弟姐妹、跨地域交流极不方便,以及特定年代的“大锅饭”经历),在他们的认知里,定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往往是“社会角色”,而非“主观意愿”。比如“家长和孩子”、“学生和教师”、“丈夫与妻子”等等。所以对于许多上一辈而言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边界划分,更多地取决于彼此的“社会定位”而非“交流共识”

这样两点对于边界的差异,就会产生“反感亲戚”这一非常明显的现象了。首先对于边界感明确的年青一代来说,个人空间被人贸然闯入甚至指手画脚是相当反感的。同时,由于第二条中所指出的,对于边界定义的不同,部分“亲戚”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人的“边界”概念,认为作为亲戚的身份,突破这些生活边界进行干涉是十分正常、合情合理的行为。于是矛盾就此产生。

所以答案中有许许多多的个例,仔细分析每个个例不尽相同,有些是亲戚的品德败坏、有些三观不统一,有些是思想迂腐,有些则没有任何说的清的明显品德或价值观问题,但年夜饭上说的话就是让人不舒服,为何所有这些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却导致了相同的“反感亲戚”的结果?

其实最根本的矛盾就是,
你觉得 “我们的交流明明没有那么亲密,你凭什么用你的言行刺探甚至突破我的边界?”
而“亲戚”则认为 “我明明是你的亲戚,你凭什么拒绝我触碰并影响你的生活?”讨厌亲戚的年轻人,多一半都在知乎。

所谓的年轻人讨厌亲戚,讨厌熊孩子,不想回家乡等等等等,其实归结到底都是社会撕裂的结果。

以下的话可能有点抽象,我尽量说的明白点儿。

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代沟和差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21世纪中两代人的代沟要远远大于20世纪中两代人的代沟,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趋势还将继续加速,将来两代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没办法,社会变的太快了。



我们的上一辈,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其实这一代人的大多数和他们的上一代,我们的祖辈,没有太本质性的区别。他们可能一部分人通过高考参军等方法改变了命运,但绝大部分人还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生活在相同的城市或农村,从事着相同的工作,这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够换一个城市定居生活,一句话——他们都是没走出去过的人。

在同一个村庄里,清朝的农民并不会比唐朝的农民先进到哪里去。

但是从80后开始,教育水平迅猛提高,这一代人赶上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相当一部分人的可以远行千里去求学生活,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走出去的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来了,人们开始接受海量的信息,整个世界的运行遭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十年时间就能彻底改变社会的面貌。交通方式的改善让出国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国内流动更是易如反掌。90后的教育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口流动比例和城镇化率更是飞速提高。

但是,在近二十年世界天翻地覆的巨变的同时,60后70后们,并没有跟上世界的节奏。

他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在老家过着安分的生活,不能也不需要走出去。受限于文化水平和其他各种因素,即使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对他们的信息获取量的提升也十分有限,这造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在2017年的今天,中国仍然有一代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局限在30年前。

年轻人和亲戚的矛盾,骨子里是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价值观人生观的根本矛盾,而不是逼婚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


彩虹合唱团有一首歌叫《春节自救指南》,非常形象的体现了这种代沟:


“我错在 人生规划太简单 还没读研就上班没听二叔的话去他的单位当个保安”

“我应该 帮国足小组出线
  给宇宙飞船充电(让我自己选吧)
  一家老小的愿望都交给我来实现
  我应该 毕业一个月内 就任总裁
  闪电相亲立马结婚生小孩最好是
  龙凤胎
  大姨: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亲戚众: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我们的上一代人,尤其是小城市和农村的上一代人,他们的思维极其顽固的停留在八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死不改变。

公有制经济已经在他们的大脑中打上了思想钢印,天底下的工作没有比公务员和老师更好的,找对象没有比有房有车更好的,只要有了房车感情可以慢慢培养嘛,凑合过怎么都是一辈子。在国外可能在大街上就会被人枪毙,一线城市人太多待上一个礼拜就会犯心脏病。不喝酒就是单位中的异类,就会被领导同事们排挤到死。学历从来都是越高越好再次的博士也比硕士强再次的硕士也比本科强。找单位当然要找国企和事业单位,什么BAT四大投行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个人家买卖,没有编制永远都叫打工。30岁会不结婚就会一辈子打光棍,30岁不生孩子会绝后,女人不会做饭洗衣服就是彻彻底底的废物。


没有任何现实能够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思维已经被世界彻底淘汰了,他们的思维里围绕着一条中心思想叫做——“我是你爹/妈/大爷/二舅blabla”,我多活几十年不如你懂?

“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

当年轻人试图辩驳的时候,他们会野蛮的用长辈的威严让你闭嘴,就算有通情达理愿意听你讲的,由于两代人之间信息文化基础的天壤之别,你很难跟他们解释你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各位可以试着跟家里的亲戚解释一下丁克主义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我觉得这个难度不亚于让人说服一只猴子。

那和他们解释一下 B站知乎的各种梗,日漫,追星,贴吧文化网络段子,豆瓣,你的职业规划,小布尔乔亚的中产思维呢?你所见识到的风景和知识,他们并没有概念。

代沟太大了。

你也许走遍世界,也许拥有人鱼线马甲线,也许IMDB前250名前500名全部刷完,也许你看完了诺贝尔茅盾文学奖十年来的所有作品,也许你烹饪养花技能满分,也许你擅长两三种乐器,所有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不务正业,一文不值。

如果你要是专心当个电竞选手或者驻唱歌手,那更是大逆不道,会像进监狱一样让他们羞于启齿。

有那个时间,你应该考研,考公务员,侍候领导团结同事,参加参加单位的酒局饭局,哪怕出门跑趟滴滴,也是赚着钱的“正业”!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可以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从贫穷时代过来的上一代人,太注重于生理和安全需求了,对于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完全无法理解。


亲戚文化,其实是贫穷时代的产物。就像是过去古代社会里的宗族组织一样。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的抵御灾害变故的能力很弱,为求生存只能抱团,而血缘之亲自然是抱团的首选,所以在家里的长辈看来,我是你家里的长辈,我关心你是一种义务。

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向前的,物质条件越充裕,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越明晰,距离越远。过去的北方农村可以乐乐呵呵的吃大锅饭,因为谁家也不比谁家多两块馍,但是上海的筒子楼里连电线水管都要单独拉,谁都不需要占着谁的便宜,同样别人也不要占我的便宜。

所以受过高等教育,物质条件与上一代已经天壤之别的80后90后们面对亲戚文化的古老传统显得无所适从。年轻人不明白这些一年见不到一面的亲戚没来由的关心是为了什么,既不能抵制又难以解释,最后年轻人的共同选择就是闭嘴,以至于形成了回家恐惧症,所以会有《春节自救指南》这种歌曲。


但是最悲哀的,无过于被上一代人操纵的年轻人。

就像高票说的,家里有信仰读书无用论的亲戚,让自己的孩子年纪轻轻报了技校并且心满意足,这种愚蠢造成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放弃了通过教育改变家族命运,将来的差距不是通过钱能够弥补的。


最后说一句,其实大家对于亲戚没必要过多抵制,大多数亲戚关心你的初衷还真的就是为你好,就当做是上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一份温情的馈赠吧。

十一岁父母离异,母亲带着我,离婚当天我在大姨家午睡。三姨去了,以为我睡着了,就跟我大姨说,我要是他妈,我绝对不要他。拖油瓶啊。
我就躲在床上假装睡觉默默的流着眼泪。
十四岁,我妈要去北京挣钱,那时候在动物园海洋馆那边开了一个火锅店,就把我安置老家,让我的姨看着我。随后舅舅黑社会惹了官司,进了监狱,舅妈把房子卖了为了捞他。然后我三姨就把我家的钥匙给了他们,我住一个房间,他们一家住另一个。直到舅舅出了监狱,仍然住在我家。而且一家三口跟我换了房间,他们住在大屋,我住在小屋,把我的床也卖了,盖用我母亲的好被子。用我的抚养费供养他们一家。
当然了,我妈回来以后就把他们撵走了。
十五岁上高中,成绩不好没有考上高中。需要交赞助费。因为我妈的流动资金都被饭店套牢了。我妈就带着我去我奶奶家管我爸要钱。或者应该说是借钱。我奶跟我说和我爸商量商量。然后我就在门口偷听我奶奶跟我爸说,你也别说有,也别说没有,拖着他,等实在时间等不及了,他妈就管别人借钱了。
然后我爸出来告诉我妈,说没钱,他读书不好,给了钱供也白供,念也白念。
我妈回去把她珍藏的金手镯卖了,很宽很宽的那种。给我交的赞助费。
离婚二十年,我亲爹从来没给我这个儿子打过电话表示祝福什么的。我每次东北走,也没送过我,有一次,我回保定。我哥们车站劝我,你别跟你爸那样。你爸应该不是你想的那样的。然后我就接到我爸的电话,问我借我穿的警用羽绒服给没给他还回去。人可以走,衣服必须给他留下。我哥们最后拍拍我的后背告诉我,以后他也不在这个城市了。不用回到这个伤心地了,以后去别的地方找他。

即使是这样,我奶奶还要跟失忆了一样经常问我,你爸爸老了以后你养不养他?那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精品佛说一个不养便是不忠不孝子。只能尴尬的回应一句嗯。

在我妈北京开饭店期间,家里值点钱的都被亲戚拿走了,大到电视机,小到被子。褥子。再小到我妈收藏的一本书。
我为什么不发声?
因为我很有心机。
没办法,冷眼旁观生存的孩子必备技能。
我在他们心里就是拖油瓶,所以也没人看得起。离婚的孩子在家族里的地位相信当事人才能懂。说了也没人为你撑腰。
我为什么不告诉我妈,因为我知道我妈不在我身边。说了也是干着急。还会影响我妈心情。甚至影响我妈生意。而且说了,我妈也会为了安抚我说一些家里都是亲戚的正大光明的话。
我以为我长大了就好了。
2015年,我回到老家学车。我妈让我去看看我的阿姨们。那时候我刚刚从南方辞职。所以属于无业状态。
我看我三姨正在把自己旅游的照片传进QQ空间。我就随口说一句。
三姨,你玩空间呢?
我三姨轻描淡写的说一句。
你管呢?
你管呢?
你管呢?
我就滚出去了。

2017年。
大家闪开,我要开始装逼了。
今年我三十岁。老子正经的七年牙医。最后两年终于熬出头。
有五套房产,其中三个是学区房。
第一辆斯柯达晶锐。
第二辆雅阁混动。
马上到位林肯的mkc 。
八百年不愿意搭理我的那帮亲戚突然都来联系我了。
我这个人,可以告诉各位,快意恩仇。
得意的时候,我就是小人得志的嘴脸。失落的时候我就是沮丧的表情。
从来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或者高兴的时候也要克制之类的。
那个不是我。
当我不需要对你伪装的时候,我一定会露出最险恶表情。
就在此时,我三姨还给我妈打电话,说要给我家送东北的野山蘑和木耳。还有上好的蜂蜜。说给我补补身子。每每听到这样的电话我都挂断了。真的是昨天的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我也同样还给你。

过年回老家,亲戚们突然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哎呀,我想死你了,快转个圈让我看看!

还让我转个圈?我还旋转跳跃闭着眼呢!

所以直接回了一句,你们这么想我怎么二十多年没想过打电话啊?想我想的太久了?电话本都找不到了是吧?

我妈拉了我一下,示意我闭嘴。

我奶奶以前就经常灌输我怎么供养我父亲的理念。以前岁数小,这种话题通常特别尴尬。

然而他们再一次跟我以后说你爸可有福了,跟你们一起住啥都有了。

我就直接回过去,凭什么?我爸老了去养老院啊?为什么去我那里?

我奶奶就特别生气,那你爸老了你不养他?

我怎么养啊。像我这种供也是白供,念也是白念的废物怎么养得起啊?而且,你不养我小我凭什么养你老?我没对你们有什么实质性的报复,因为那样只会让我变成跟你们一样的人。我的报复就就是越混越好,而你们就只能看着。老子累了!没心情陪你们演戏!



我接下来的计划就是要孩子,然后扩大自己事业的经营模式。每个月都带家人出去旅游。带着我妈,我媳妇。开车或者坐飞机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亲戚啊,对我来说真的不再人生计划之内。就跟对门邻居似的。说的直白一点,哪些亲戚死了,我得看我有没有时间回去。没时间,我也真回不去。非常抱歉。
我以前的经历是上天赐予我的。我不埋怨任何人。
但是我没必要装作道德婊去体谅或者示好所有人。
你们有你们的理由,我有我的路。
我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时间搭理你们。


----------------------------—------------------------------------------------------------------------------------------------------------分割线-------------------------------------------


.我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真小人吧……
相对于那些道德模范来说。我也不愿意做伪君子。
对于我来说,对我好的,我加倍奉还。伤害我的我也会锱铢必较。
有的人说我扭曲也好,说我不该也罢。我做不到原谅众生的虚名。
我的好都留给我值得珍惜的那些人,而不是一个名义上的什么什么。
最后希望大家珍惜现在拥有的。那些伤害你的你可以过的更好去证明自己。但是没必要太多纠缠。别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你的亲人还等你努力奋斗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自从我爸去世,我妈妈得了癌症之后,我买任何东西去任何地方玩,都是亲戚口中的不孝顺!
可是我为了照顾母亲,忙碌工作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父亲去世我一个高中生打理后世的时候她们在那里?
在医院跪着求医生再看看我妈妈,她们在那里?
只会说:XX,我们条件也不好,帮不了你,你要靠自己!
我从来都是靠自己,可是为什么靠自己的我还要被你们每逢佳节就拿出来指责?
我用iPhone,就是装逼!
我出去旅游就是有钱不知道存!
我打扮好看,就是不心疼妈妈?
我每个月给我妈妈生活费,家里开销都是我,我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你们大大小小人情份子没有落下来过,就是因为我家庭不好所以我不能通过自己努力过好日子?真的不懂这些人的逻辑!
不结婚要么就是说我要找个有钱人嫁,看不上人家!
要不然就说我不孝顺,不让我妈妈抱孙子!
我国庆和朋友相聚一下,立刻亲戚四面八方微信看见朋友圈来指责我,节日不和母亲过,留母亲自己在家,不懂事!我天天在家,和母亲在一起,节假日出去玩一下有何不可?我请我妈妈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没有看你们说我没和我妈一起啊?
你们的孩子做的有多好?都要来抱怨我对我妈不好?
对不起,戾气有点重!但是我还是很爱我妈妈,我依然愿意为这个家去努力,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和妈妈,谢谢各位的关心,很开心!笔芯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都会不断地颠覆已有的精神文明,即:伦理道德。
集中了生产力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颠覆了种族隔绝的伦理观。异姓可以通婚,异族可以生育,私人可以宣告对财产的永久占有。这些在氏族社会简直不敢想象,敢去追求敌对部落的女子会被祭司派人抓起来烧了吃的。
而殖民时代、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再次颠覆了封建王朝的伦理底线。人民抛弃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倡导自由恋爱。家族之间相互支持的经济模式逐渐不再必要,三口之家一样可以在资本社会生存延续下去。于是也就出现了题主的疑问:家族亲戚之间开始疏远。因为没有必要。
你可以出于亲情而依恋爷爷奶奶,也可以出于好感而和表兄弟亲密无间,但是那越来越没有必要了:没有他们,你的生活并不会像氏族社会一样变成孤苦无依的独狼,还会有社会中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支持你。这一点越来越明显,支持个体生存的同伴已经不限于血缘,而是整个经济区域、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各个角落的陌生人。
于是就有了现在人们的疑问,为什么亲情越来越淡漠,为什么儿孙满堂的场面越来越少,为什么妯娌这种词好多年轻人都不认识了。
旧有的家族正在加速降解为家庭,资本信托正在取代血缘关系成为可靠的经济来源。

早晚有一天,三口之家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甚至夫妻二人),都会逐渐消亡。你连两个人在北京相依为命这种浪漫都不需要了,你自己一个人都能在这世界上继续存在。
而那时,在到达那时的进程中,人们开始抱怨现在人越来越不懂浪漫,越来越没有相守一生的心思,越来越不懂得白头到老的誓言了。

因为没有必要。

都知道后宫干政,见过亲戚干政吗?

我自己在外是有一个小公司,自己生活尚可,但是也不是大富大贵。

不过,今年回了两次家,把我弄的很郁闷。

————

大概是二月初的时候,回过一次老家,老家有个亲戚,是我姑姑的儿子,把信用卡刷爆了,然后上门借钱,开口五万。

我对于这个姑姑的儿子印象并不好,浮夸而且人喜欢说大话,加上我最近自己买房和快办婚礼等原因,我拒绝了他。(实际上我自己跟朋友都借了点钱)

结果上午刚刚拒绝了,下午几个人亲戚在家里玩,突然的,就聊起了借钱这个事情。

“XX啊,怎么说你们也是一起长大的,这个钱啊,你能帮就帮帮他。”

“五万块钱你也拿得出来毕竟是亲戚……“

“不借他要坐牢的……”

一堆子亲戚七嘴八舌的说话,好像最后我不借钱就是十恶不赦一样,又好像这个钱是她们的一样,她们说借那就得借。

当然,最后我还是没有借,回厦门去了。

——

这件事情算是过了,前两天过年回到了老家,准备把家里盖的房子搞搞卫生,就在昨天,又遇上了亲戚干政。

她们想要介绍个人去我公司上班。

而这个人是一个都不算是亲戚的同村女孩,二十四五岁,平时酗酒和抽烟非常的多,即便是跟我说话的时候,还一边说话一边抽烟。

我不想评价这个对错,本质上我个人就不喜欢,这个是个人喜好问题,所以我当然选择了拒绝。

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帮亲戚上门,说这个女孩人非常好啊云云……

说了挺多,可是不管再怎么说,我同样还是拒绝了,而这些人对我失望的样子,似乎是挺不满的,但是有些东西,不管他们怎么不满,我也无法跟她们说清。

亲戚这群人的包容性相对于朋友这类群体来说,实际上低了很多。、

她们不具备包容性的,她们只知道让你应该如何如何,而不是问你能不能如何。

不在体制内,一桌子谈话基本没你插嘴的份。随便一个乡政府的副主任都能对你所在的产业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被人各种逢迎拍马,随声附和。最后总结,啊,你们这个青春饭搞不长,一群工资都没你个税交的多的人担心你的未来。

讨论的话题不是这个包工头今年挣了200万就是那个开饭店发了发财。好不容易有个对你所在的行业有点了解,非拉着你跟他在村头修手机的儿子干一杯,说你们同行以后要好好照应或是找你做个免费的app。这还算在体制外挣到点钱的。才毕业没挣到钱,含沙射影各种难听的话,我全部经历过。取笑“没用”的晚辈本身就是他们酒桌上的固定表演项目。毕竟中老年loser也就这点爱好。出了这个家的门,他们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嘲笑的人,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可能就是被嘲笑的对象。

至于尊重,不存在的。你的价值等于他拍你的马屁是否能获得免费的利益。

当然有时还不能实力碾压,因为一旦碾压成功,他们下一步就能厚着脸皮找你借钱。不借?那就别怪咱亲戚说你坏话了。

整个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其实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奔跑,有些人终于跟上了这个不断前进的世界,而还有一群人的思想始终守着一亩三分地停滞不前。这样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直到所谓的阶级固化完全形成,大家的下一代老死不相往来。这个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无力阻挡。

最近一篇发在经济学顶刊AER的文章——Gagnon & Goyal (2017), "Networks, markets, and inequality"——正好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篇名为《社会网络、市场和不平等》的文章分析了:传统的亲缘和邻里关系如何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冲击?谁最有可能在市场化改革中成为那些“下海”的人?谁的生活在这场改革中变好了?谁的生活又变差了?

我们先看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基于亲缘邻里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最重要的功能是它可以构成一个非正式的社会保障系统。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你正要烧饭,却发现家里没酱油了,而最近的超市在5公里以外,那怎么办?只好问邻居借——当然你明白,邻居借给你的前提是,某天如果邻居酱油没了他也可以问你借。因此这个邻里关系就成为了一个可以保障酱油不断的保险系统。当然,人生里还有很多比酱油大得多的风险事件,比如种庄稼的遇上旱灾,打工的工厂突然关闭,又偏偏遇上家人要钱看病。在没有金融市场,也没有商业保险可以买的时候,这该怎么办?这时候只能问亲戚借了啊。——当然,有借有还,亲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就构成了一个自发的保险系统。

但是,这个基于亲缘的保险系统一般是一个不平等的保障系统,因为总是有一些人,他们有更多的“关系”。更确切地,有些人会处在亲缘网络更核心的位置,而有些人则处在亲缘网络更边缘的位置。比如下图就展示了一个很典型的社会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里,有些人处于1、2、3、4、5的位置。他们处在整个传统关系网的中心,并相互连结,构成一个很稳健的风险保障体系。

然而,有些人却处在6、7、8、9、10这些边缘位置。由于可以和这些边缘位置的人共担风险的人少,他们在这个基于亲缘的传统社会网络里其实是一群“被遗忘掉的人”。他们没有关系可以找到铁饭碗。在市场不开放、受户口制度限制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到外地打拼的选择。尽管如此,也正是因为没有其他保障生活的渠道,他们仍然不得不加入到这个基于亲缘的保障体系中来。注意,一个保险系统总是越多人加入就越稳健越有保障,因此这些“边缘人”的加入会使得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人也受益。总之,在市场不发达时,基于亲戚网络的保障体系有胜于无,但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人在这个保障体系里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而谁是处于亲戚网络中比较边缘的人?很可能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年轻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后的社会。

在市场发达起来之后,在开放人口流动、金融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加入到传统的基于亲缘关系的保障体系中来就不是唯一选择了。只要你具有对市场有广泛价值的技能或品质,你就可以选择“下海”,在市场中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关系”不再像以前一样重要了。或者说,最重要的不再是“亲戚关系”,而是“社会关系”,“工作关系”。

当然下海经商外出打拼也是有风险的,尤其在改革开放初。对很多人来说,如果手握铁饭碗,谁愿意冒更大的风险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呢?所以谁更有可能是那些下海的人呢?是那些在岸上也得不到保障的处于亲戚网络边缘位置的人。而那些处于亲戚网络核心位置的人由于在传统体系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保障了,就会缺乏背井离乡的动力。

那处于亲戚网络边缘的人外出打拼了,会对原来的基于亲缘的自发保障体系、不同人的命运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呢?首先,平均而言,处于亲缘网络边缘的人通过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来生活水平肯定是提高了,因为在传统的保障体系中他们也得不到多大的保障,反而在市场开放以后他们在“关系”上的劣势可以通过其他方面上的优势来弥补。

而对处于亲缘网络核心位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相对而言却是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市场改革中变差了。这是因为:首先他们没有积极投身到市场活动中来,因此他们从市场化中的得益相对较少;其次,我们说过越多人参与一个保险体系就会稳健,而如今原来处于边缘位置的人都要脱离原来的保险体系而投身到市场中来了(或者在新的城市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那留在旧体系里的人的生活保障自然就下降了。

故事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由此看来,“年轻人”和“亲戚”之间的冲突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主要都是靠在市场中的工作活动来获得收入和保障的,已经很大程度脱离了旧有基于亲缘网络的风险保障系统了,因此也就没有动力去和亲戚攀谈维护关系了。然而对于某些亲戚来说,他们依然高度依赖于旧有的基于亲缘的风险保障系统,所以他们依然有很强的和尽可能多的亲戚维护好关系的动机。

第二,问题提到的亲戚可能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市场化改革中获益并不多,因此有时说话不好听也就不奇怪了——虽然讽刺的是,可能这些在市场化中获益较少的人正是那些在旧体系中生活得最体面的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第一年我空手回家,亲戚问:现在哪里工作啊,一个月多少钱啊,怎么还不找对象啊,努力啊,你看我们家xx怎么怎么了.....

第二年我带着女朋友回家,亲戚问:现在哪里工作啊,一个月多少钱啊,怎么还没有找女朋友啊,要努力啊,你看我们家xx怎么怎么....

第三年我带着女朋友,现在哪里工作啊,一个月多少钱啊:什么时候结婚啊.

第四年我开着奔驰,又一个人回家,亲戚看到我问:怎么一个人了呢,女朋友呢?怎么不带回来啊,啥时候结婚啊....

第五年我开着奔驰,带着女朋友回家,亲戚看到我问:怎么还不结婚啊,怎么还不要孩子啊,你都多大了。

第六年我开着奔驰,带着结婚的老婆回家,亲戚看到我问:怎么还没有孩子啊,努力啊,该带孩子了,你看我们家xx的孩子都读小学了,加油啊...

第七年我开着奔驰,带着老婆孩子回家,亲戚看到我说:孩子几个月了啊,什么时候出生的啊,男孩女孩啊,出生的时候多重啊.....

我估摸着后面这些人亲戚不会问我工作,收入,老婆了,会不停问孩子的学习怎么样啊,考了多少分....对我的事情,绝对不问,毕竟问出来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但是我错了,第八年,生意破产了,老婆离婚了,孩子判给了老婆,我回归到了解放前,过年回家,亲戚问:怎么没有开车回来啊,现在公司怎么样了,老婆孩子怎么没有带回来呢....

两年前表姐结婚,婚宴上碰上一个远房亲戚。

一上来他就说什么“我告诉你,靠脸蛋是没用的,有钱人就是喜欢玩,你不好好读书以后有的你哭的,你再打扮也没用”之类

我当时就蒙了,我当时才初三,穿得非常正常,到膝盖的连衣裙,绑马尾,没化妆没染发,连个饰品都没有带。

之后他又说了一大堆,一边说一边拿手指在我手臂上戳戳点点。我是真不知道我哪里惹到他了,让他就这么坚定地认为我是一个不学无术学习很差的人。

后来我姐看不下去带我找表姑去聊天了。

后来婚宴结束快要走的时候,一个亲戚问我妈我上哪个高中,然后又一个亲戚说我要上某高中实验班了。在一片赞叹声里,一开始那个亲戚开始转移话题,说我腿真粗,胖了好多,脸怎么这么圆跟个饼似的。他一通带节奏,满堂的亲戚又开始哄堂大笑,点评我的身材,腿太粗屁股大脚大云云。

事实上,我当时170cm,106斤。再怎么样也算不上胖。而且,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对女孩子的身材指指点点,实在是恶心至极。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