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批发市场 > 库存服装批发 >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发布时间:2019-07-26 13:30:14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先给你出一道题,看看你会如何思考:假设你是一个「某品牌运动鞋」的线下门店代理商,门店开在上海的闹市区有好几年了,你雇佣了几个伙计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店面,你每周来店里一次了解经营情况,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先给你出一道题,看看你会如何思考:


假设你是一个「某品牌运动鞋」的线下门店代理商,门店开在上海的闹市区有好几年了,你雇佣了几个伙计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店面,你每周来店里一次了解经营情况,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

可是最近,你发现生意越来越差,销售额一直在下滑,而且你还发现,某几款鞋子的「进货价」竟然比淘宝上的「零售价」还要高,很多客人来店里试了一圈鞋子,结果都跑去网上下单了。

伙计们的士气也开始变的低落,客人进来了,都不太愿意主动去搭理,你刚要发火,一名员工却突然提出了辞职...

你非常苦恼,这个地段的房租开始变得越来越贵;库存也因为滞销越积越多;甚至本来热闹的地段,现在逛街的人都开始变少了...

店铺已经开始亏损,而你投入了大量的装修成本和库存,现在关门损失极大,你焦头烂额...

请在这里停顿30秒,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代理商,请问在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 …


有些人说可能会说:

“都是万恶的淘宝惹的祸,马云毁掉了实体经济!”
“线下房租越来越高,卖一月的鞋还不够付房租,线下店谁做谁赔钱…”
“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负责任了!生意有点波动,稍微有点压力,人就跑了…”


还是你会这样思考?

“员工不积极,我就提高员工的销售提成呗,有钱能使鬼推磨,冰箱都能卖给爱斯基摩人,就不相信卖不出去几双鞋子,明天开始我亲自来盯店…”
“我们上个月不是有几个企业定了一批鞋子吗?这个月我们多打点电话,联系更多的企业,做企业客户!”
“我也可以开个淘宝店啊,把我的生意也搬到网上…”


或者你选择另辟蹊径?

“时代变化太快,新时代一定有我不知道的新方法和技巧,我要去学习一下…像什么新零售啊,O2O,体验经济、短路经济、社群经济… 听说都是能解决目前这种困境的方法!”
“其他同行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同行的资源,我去交流学习一下…”

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困境,每个人的反应和解决方法会如此不同?

有些人抱怨环境,有些人变得勤奋,有些人却选择开始补习功课,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正确的?厉害的人是怎么思考的?


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个新概念「NLP理解层次」来解释这个现象:

#注释: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1976年创办的一门学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微软领袖比尔盖茨、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等许多世界名人都接受过 NLP培训,世界500强企业中的 60%采用NLP培训员工,理解层次是NLP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与我们有关系的事,我们都会赋予其一些意义。比如前面的例子,你可能会觉得造成这一切都是马云的错!


由于每个人赋予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理解也会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解决办法当然就会不同。


「NLP理解层次」说,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我们可以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个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如果你用低维度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为了便于你理解,我们以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理解层次」,把人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理解层次越高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就越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就是所谓厉害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线下门店的案例出发,看看这6类人,分别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5流人才

  • 别名:怨妇
  • 所处理解层次:环境
  •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们的错!


理解层次的最低层是「环境」

什么是环境?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环境:你身边的人;你的领导、同事;你的公司;你的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天气;大众舆论......等等诸如此类。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环境的不好」而产生的问题。比如:

工作不顺利,是因为领导是个蠢蛋...
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的办公室政治严重,没有好的晋升机制...
房子太贵买不起,都是因为那些黑心炒房团、政府调控无能、没有一个富爸爸…


总之,发生了现在的这个困局,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是运气的问题,都是我命不好,生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遇到了这样一群人….


而他寻找解决办法的路径,也会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去思考。比如:

这家公司不好,导致我没有晋升机会,那我就换个公司呗…
找了一个男朋友,他现在对我越来越差了,又是一个渣男,再换一个呗…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接触过这种人,只要一与他们接触,就会感受到这「满满的负能量」,感觉这人世间的不幸都被他们碰巧遇上了,命运多舛的不行,分分钟生活就无法继续了...

我们通常称这种行为叫做「抱怨」,但你是不是也曾劝说过这些人不要抱怨?她们似乎好像也知道抱怨不好?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在不断抱怨呢?

那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层次处在了最低的「环境层」,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这个层次,并不是他们想抱怨,而是在他眼里,除了看到环境之外,再也无法看到其他的了。因此,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就只能是换个更好的环境了。

如果是第五流的人才遇到了案例中的困境,他似乎除了抱怨房租、淘宝、员工,他是真找不到还有什么原因能解释这个问题...


第4流人才

  • 别名:行动派
  • 所处理解层次:行动
  • 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我们往上走一层,来到第二个层次「行为」


想要解决问题,那你就得开始行动啊!你不能改变环境,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不改变,环境如何改变?你不行动,环境如何改善?


是不是听着很鸡汤?有点像成功学?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在外人看来是一位非常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从不对环境妥协,他们相信上天不负有心人,只要我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是新时代的斜杠青年…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而产生的问题。比如:

收入太低?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创业失败了?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总之,发生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偷懒了?是不是努力程度还不够?是不是要加大工作量?

如果你处在「行动」这个层次上,「环境」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


要解决问题,你就会从「行为」这个层面去寻找解决办法,看看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去做,去改变的?比如:

都一年没涨工资了,今晚开始多加1个小时的班!
女朋友为什么最近对我变得冷淡了?我要多发些消息,多打些电话去关心她!
公司业绩变差了?一定是我睡觉睡的太多了,明天开始不睡觉!


回到最初的线下门店的案例,如果是这第4流的人才遇到了这个困境,他会怎么办呢?

我付24小时的房租,只营业8小时!那怎么行?明天开始24小时营业,我全天待在店里亲自销售!员工两班倒,空闲时间拼命打电话找企业,我就不信了!
员工偷懒?那我就加工资,加提成,每天请吃夜宵,只要你肯努力,有业绩,我就对你比亲儿子还好!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都能被解决了呢?


越努力的人,获得的成就也就会越大?

200年前,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是16个小时;5000年前,人们也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才息…他们也许比你更加勤奋,可产生的价值却不足现代社会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鸡汤?反对成功学?就是因为它们只告诉了你要努力,却没有给你方法,它们只是帮助你脱离了最低的「环境」层,来到了第二低的「行为」层!以为给你打一针鸡血,你就开始奋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了!


问题的解决,时代的进步,并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背后推动,我们需要进入下一个理解层次...


第3流人才

  • 别名:战术家
  • 所处理解层次:能力
  •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农业时代的人,比你更努力,但生产力不足现在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人更勤奋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他们不会使用机器,也不会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工作效率、协作效率。


机器和互联网是什么?看似是工具,本质是扩展了你的能力。5000年前,你想要告诉一个人一件事情,你得策马奔腾三天三夜,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不需要1秒钟,互联网扩展了你的沟通能力。


什么是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有选择便是有能力。


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


所以,他们也会在「能力」这个层次里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

线下门店生意不好,是因为我的经营模式太陈旧,我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社群经济的方式来降低我的获客成本,提高客户复购率….
和男朋友关系处理不好,一定是我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要去学习能改善亲密关系的沟通技巧,比如《关键对话》、《幸福的婚姻》….
以前我是做业务的,现在刚成为部门经理,团队业绩下滑,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有问题,我以前根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管理的方法,我得去报个MBA,从「古狄逊定理」开始学起…


这类人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


他们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能走到这个层次,既有「行为层」的勤奋努力,又有「能力层」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为公司里的中高层了。普通的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了,你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


当然,这里说的每提高一个层次,并不是说就不要下一个层次了,比如有了方法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思考层次。不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这一点很重要,切记!


「能力」这个理解层次,是我们「意识」能想到的最高层次了。


再往上走,就要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区域,内容会变得比较模糊,之前你可能很少接触到这些层面,所以可能会比较难理解。

看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多读几遍,多思考一下,毕竟看完不是目的,真的理解了,能改善自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才是目的,才是这篇文章真正能带给你的价值。


那什么问题,是你有「能力」也解决不了的呢?

就是你选择错了问题!

什么意思?


你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开始的案例,导致现状的原因看上去有很多,哪个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 是团队管理的问题?营销方式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 是应该打折清库存减少损失,准备关门?还是战略转型,坚持到底?


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你那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

那如何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呢?我们就需要进入到下一个层次...


第2流人才

  • 别名:战略家
  • 所处理解层次:BVR(信念/价值观/规条)
  • 典型思考模式: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说「能力层」是做解答题的能力,「BVR层」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


什么是BVR?


  • B(Belie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你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大了说可以是世界观,从小了说就是一个个概念。

为什么我们的专栏第一季度全是围绕概念来讲的?就是在帮你构筑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这是你的硬件,是你所有能力能够得以发挥的基石。


  • V(Value):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

人生的不同是因为一次次选择的不同,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做选择的呢?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内心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概念都会有一定的价值衡量。东西不同,价值就会有高低,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最终我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因此,当出现A/B选择的时候,选择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一项。

比如,你遭遇抢劫,别人问你「要钱还是要命?」通常你会选择要命,因为你的价值观是:命>钱
但是当你现在有1个小时空闲时间,你打算用来看书?还是刷朋友圈?还是睡觉?每个人的选择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对这3者的价值衡量是不同的。


为什么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

那是因为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也就无法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他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 R(Rule):规条,做人做事的原则。

这就像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我的一条行为准则是「做时间的朋友」,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
就是来自于我的一个信念,因为我相信「复利效应」,我只做有积累的事,能彼此增益的事,然后耐心等待复利的出现。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条行为准则「我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背后其实是源于两条价值观:
「说道做到=诚信」而「诚信>一切」

规条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更高效的做出选择,不用每次都思考、讨论、互相权衡比较…


因此,「能力」层是让你把事情做对,而「BVR」层则是帮你选择做对的事情。

处在「BVR层」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先思考「哪个是最重要的问题?」、「除了我看到的这些问题,还有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没有看到的?」


回到开头的案例,第二流的人才可能会这样思考:

门店的出现业绩下滑,可能有以下多方面的因素对其造成影响:

  1. 成本:房租越来越贵;库存积压;已投入的装修成本;进货成本高于淘宝售价;
  2. 团队:员工士气低落,一个人提出辞职;
  3. 市场:门店人流越来越少,客户们现在习惯在网上购物,网上购物更便宜;
  4. 营销:目前营销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门店等客户。
  5. 渠道:目前只有线下门店这单一渠道。


没有看到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1. 互联网时代的交易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淘宝之所以能那么便宜,因为短路掉了中间环节,工厂直接到消费者,不需要再经过总代、省代、区代...价值传递效率大大提升,所以价格才能如此便宜。
  2. 线下门店也有独特的优势:我们的产品摸得到,能试穿,用户的体验感非常好,可信度高;


那其中到底哪个是最关键的问题呢?经过一番思考,你画出了如下关系图:

原来,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互联网的连接效率变高,导致交易结构发生了变化,淘宝店家「短路」掉了中间总代、省代、区代等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价格才能那么低。由此导致了后面的一连串反应…

好在我还有一个杀手锏,实体店的「体验感」你无法获得!

因此,你制定了2条核心战略:

1. 短路经济:既然淘宝店家能短路中间环节,我实体店为什么不可以?尽一切可能短路掉中间环节,把售价降下来,提高成交率!

2. 体验经济:增强线下门店的体验感,增加运动、娱乐、游戏类的活动,比如付款前先来个百米短跑,然后用跑步成绩来计算折扣;如果是成绩达到周冠军,可免费获得最新款跑鞋;你还可以扩大体验范围,举办一个全城跑不死大赛,吸引全城最能跑的人都来加入,最后一个倒下的将成为你门店的形象大使,并赞助他全年的运动装备…然后用该活动作为吸引点,和线上的流量端合作,与线下其他门店结成异业联盟,将这些原本不属于你的流量,占为己有!

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例子,现实生活中还有其他成功案例,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再赘述了,大家可以上网自己查找。总之,你只要按2个方向去思考,解决办法会出现很多,门店的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就是理解层次在「BVR」的人给出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处在「能力」层的人很可能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像摊大饼一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看似有无穷的方法来应对,但问题却也变得越来越多,永远也解决不完。


  • BVR层的缺陷

细心的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心生疑问,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几个选项都有客观的价值标准,可有时候2个选择看似都是对,或者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怎么办?

比如你还是那个经销商,你是否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要当老板吗?还是回去打工?以我的能力至少也能百万年薪,还没有风险,何必那么辛苦?」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主观选择的问题,就需要再往上走一个层次。


第1流人才

  • 别名:觉醒者
  • 所处理解层次:身份
  • 典型思考模式:因为我是XXX,所以我会XXX

理解层次的第五层「身份」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一般人很少能清楚的回答以下这个问题:


“你是谁?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为什么身份层次那么高,因为不同的身份层次,就意味着拥有着不同的BVR,它决定了你当下的每次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方向。

比如,你是想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
还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赚很多钱?
或者是想开创一个新的运动品牌,成为新品牌的创始人?


你把自己定义成不同的身份,案例中那个问题的选择就会完全不同。

  •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你可能就会选择去打工,而把门店关掉;
  • 而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新品牌的创始人,你可能就会选择去找代工厂,直接生产自己品牌的鞋子,短路掉所有中间环节,全渠道销售;


你之所以有时候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除了对某些概念不清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为谁,你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无法做出选择,你无法做出选择,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通常身份定义清楚了,答案也就出来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上节课我们讲过的「角色」话题,「角色」和「身份」有什么不同?


角色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你的;身份是主动的,是你自己想成为的。

你可能有很多角色,但是你只有一个自己想成为的身份。每个角色或者身份,都对应着一套帮助他「能够更好的成为这个身份」的BVR体系。

由于「角色」是被动获得的,所以你会觉得这套BVR是一种「束缚」;而「身份」是你主动想成为的,因此它的这套BVR会成为一种助力。


「身份」这个层次,其实是对应着上节课里讲的「存在感知层」,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上节课之所以想让你「去角色化」,就是想让你突破角色的束缚,获得一个更「主动」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身份」层次。因为你身上的「角色」太多,会阻碍你看见自己真实的「身份」。


当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应该围绕它配套相应的BVR,再构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应的计划与行动,你就会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你能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设计出令人尖叫的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的领军人物。


而在他们之上,还存在一类人,他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屈指可数,他们创造着奇迹,他们改变着世界,他们引领着时代,他们可以为了理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再往上走一层,来观摩一下最顶级的人才是怎么样的...


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还不错,请帮忙先点个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顶级人才

  • 别名:领袖/伟人
  • 所处理解层次:精神/使命
  • 典型思考模式: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理解层次的最高层次「精神」


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生使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能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带来什么?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层次,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2个字「利他」,我如何选择能够让更多的人获益?如何才能够推动时代的进步?如果能达成这些,我愿意用我的所有来交换,包括我的生命...

当然,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理解层次的逐级上升,不能脱离低层次而单独存在高层次,不然就是空中楼阁,变得不切实际,这里的「精神」就会变成一种「情怀」了。

「精神」层次一定要有「身份」层次的支撑,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身份层次,想不清楚自己要成为谁,可以试着来到「精神」层次,想想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可以不用那么大,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能帮助到为数不多的人,那一方面是什么?

也许,这个就能成为你的人生使命,然后再去思考,什么样的身份能够更好的帮你完成这个使命?你就能想清楚身份层次的问题了。


一旦踏入「精神」这个层次,我已经不知道能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类伟大的人物,唯有崇拜与敬仰,他们的名字就如同人类上空的繁星点点,照耀着人类的前行。请允许我借用其中的一位时代领袖「乔布斯」在1997年发布的一则苹果广告语来送给他们: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发明,他们想象,他们治愈,他们探索,他们创造,他们启迪,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许,他们必需要疯狂。

你能盯着白纸,就看到美妙的画作么?你能静静坐着,就听见美妙的歌曲么?你能凝视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轮么?

我们为这些家伙制造良机。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你也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人,登上这片神圣的星空,引领着我们前进。

回到最初的那个案例,如果是一个已经处在「精神」层次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思考呢?

我也不知道,就把这个问题留给这个时代的伟人吧…

如何才能成为顶级人才?

以上对人才的分类只是为了让你更容易理解「理解层次」这个概念而做的极端化划分,现实情况中每个人其实6个层次都会涉及,只是会主要集中在某些层次中思考,而忽略其他层次,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层次的存在。

那我们应该如何从低层次,不断晋升到一流人才,甚至是顶级人才呢?

一级级往上打怪升级吗?

当然不是!


关于如何升级的方式,因为已经超过题主的问题范畴了,有兴趣的同学欢迎移步阅读我的专栏文章:
谢春霖:你是第几流人才?

我们专栏见~!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

谢谢你的支持!

年薪50万的90后女生,深圳知名互联网公司的营销项目负责人,算不算厉害?


我上上家公司的直系领导,91年生,四川广安人,是个大美女。


在我成为她下属之前,她在OPPO公司做品牌工作。后来被朋友挖来一家教育公司,一起共事了半年。1年半以后再见面,老大已经月薪已经3万+了,再加上十几二十万的年终奖,一年50万妥妥的,而我还是一个年入20万左右的互联网民工~


借用一句知名表示崇拜的话说:“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你领导也始终还是你领导!”不服不行!


老大(英子)可以说是我目前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榜样之一,虽然共事时间短,但是影响却很深,她对我影响最深的体现在几点。


1、人生观:我只想过一个问题,我这辈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次见面聊天,因为老大在准备出国留学,继续读研。我跟她聊到会决定你人生5-10年的四个命题,问她是怎么考虑的?


1、选择什么职业,在什么行业工作?
2、未来5-10年,你靠什么赚钱?
3、在哪里定居?
4、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她给我的回答是:


“我感觉我不会想的那么全面诶,我就只想过一个问题:我这辈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怎么会这样的自信,就是只要是交给我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好;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


当然,英子并不是说我问的那4个命题没有任何意义。她也说如果能早一点意识到这些问题,她估计早就赚大发了!(老大现在面临如果全面备考出国留学,收入会被直接咔嚓掉的问题。)


但是相对而言,这跟我是两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因为我自己向来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我考虑问题会想很多,思考的会更全面和细致,而资源和精力也会相对分散。


但英子更像是这种类型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然后努力,全身心的投入。


所以她在职场这4年,职业能力一枝独秀,领导、同事、下属都赞不绝口,月(年)收入都翻了4倍。


英子的想法,对我个人的借鉴意义是:既要有对未来规划的长远布局,也要有对当下的勤勉耕耘。


2、做事习惯

从业4年半,英子经历过三份工作,OPPO两年,创业公司大半年,迅雷两年。职位从活动策划,到品牌经理,再到项目负责人,而薪水则从8K涨到15K再到30K(OPPO年终奖高,创业公司有分红,迅雷年终奖也有10几20万),基本上是成倍增长。


我和她的共事时间不长,但是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A、以目标结果为导向,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记得以前写过一篇稿子给英子看,英子说:“你这篇文章只讲明了两点,界定问题,分析和描述问题。没有说清楚问题怎么解决?”


结尾还不忘鼓励一下我,说:“当然,你这个年纪能把这两个点弄清楚就很不错了,我见过很多同龄人是逻辑混乱,毫无头绪的。”


之所以提到这点,是因为英子是真的把这种以结果为导向,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了。


有一次裂变活动,海报设计图改了3-4次还不是很满意。要我这种喜欢打退堂鼓的肯定是懒得沟通了,就这样用吧!但是英子为了保证效果,是足足又让我们可爱的设计师改了七八遍,最后是因为时间关系,才勉强满意使用。


在我的印象里,英子的每一次内部分享,会议组织,工作汇报都是条理清晰,逻辑自洽的


一个条理清晰,逻辑自洽的人自然能够说服别人,让别人产生信任感。


B、严于律己,认真细致,不放走任何一个细节。


我是一个马大哈的人,做事情不太讲究细节。去年面试鹅厂的时候,英子就给我改过简历,指出了三四个问题。


今年继续抱着这条粗壮的大腿,让她帮忙内推。结果才看到简历就告诉我:“你的意向岗位和简历上的描述不符,要不要改一下啊?”


“还有你预期的薪资,不建议写上去,这家公司的基本薪资不算高,但是年终奖很高的。”


“最后你的作品案例链接,怎么点不进去呢?因为这是一个亮点,如果面试官没看到,岂不是错过了一次机会?”


灵魂三问,让我这个老下属自惭形秽,恨不得买块豆腐砸死自己~


在英子身上,我看到她对待别人的事情,跟对自己的事情一样认真负责,指出你做错的地方,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


让我不觉得被指责,还能产生学习改进的欲望。这才是我真正佩服的地方!


3、老大未来想做的事


一年半以前的时候,英子跟我聊到过,她一年半以后应该会出国留学,去北欧,念社会学的研究生。


而现在她已经走在了备考出国的留学路上。


早上6点半起床,准备一个半小时的学习。地铁上是学习,到公司后开始推进项目,中午休息时间是学习,下午继续工作,下班之后又继续为了出国留学,学习到深夜12点。


当时我就震惊了,年薪50万的女强人还这么拼,让我们这种还在20万左右徘徊的底层民工怎么活啊!?


虽然这次见面感觉她憔悴了很多,但我觉得她应该挺幸福和满足的。因为她正在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


英子说:“我一直觉的研究社会学挺有价值和意义的,每一个国家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有着地理位置或者历史上发生事件的影响。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这种多元的文化引进来,带出去,让它们发生碰撞,尝试着改变些什么。不确定我未来能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但是要确保我现在是走在这条路上的。”


在我看来,英子是一个有着理想和自驱动型人格的人,但是同一般的理想主义者相比,她又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既要憧憬梦想,又不会忽略现实的客观影响。


就好像困扰普通大众的问题,在英子这边根本就不是问题,无非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包与爱情(或者说理想),英子都要,而且都能够实现。


最后表示一下祝福。


希望有一天可以在社会学的著作,或者社会学影响力的名人榜上,可以看到老大的名字,也祝愿老大能早日成为:她想要成为的自己。

“他的执行力真强,分配的工作会立即执行”

“他口才真好,和客户沟通顺畅流利”

“感觉他好像永远不会累,就是一个工作狂”

......

一直以来,不管是“执行力、沟通表达能力还是工作时的投入感”,这些显性的特征都是我们判断一个人能力是否强的标准。

是啊,谁会拒绝一位执行力很强的员工呢?


可是,大量的事实却让我们发现,这些显性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够直接决定工作结果的好坏,

执行力很强,并不意味着完成工作的效率更高;

口才很好,并不意味着客户会购买我们的产品

投入工作的时间很久,并不意味着方案的结果更好

......

之所以发生这些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忽视了“识别问题”的重要性。


识别问题


下个月公司要开展一个线上的社群培训课程,领导让你做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方案,用于三天后开会的时候展示。


你会怎么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于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务后,赶紧从网上寻找有关社群运营的ppt模版,

“要做的精美一点,不然领导肯定不满意”——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载好之后,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运营,那么我要梳理一下整个运营的流程”,于是你开始思考流程:“软文发布——用户报名——组建社群——开展课程,等等......”


于是你立即用思维导图工具设计好了整个流程,并附在ppt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节点你都很好的做了标注。


花了2天时间,你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个ppt方案。开始模拟开会展示的表达。


最后,你流利的展示了整个社群运营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逻辑顺畅的表达甚至赢得了同事的赞美。

这时领导问了你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参加我们的陪训课程?”


“额......这个......好像还没有......”


......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认,你所付出的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对“边缘思考区间”的思考,关于“核心思考区间”,几乎没有涉及。而它的存在,恰恰又直接决定了我们后续的执行是否能发挥价值。


我们的陪训课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

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在宣传课程的时候应该主打什么诉求?


这些涉及到“用户购买理由”的问题,才是在设计这个方案之前应该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于此,我们后续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才会有存在的意义。


但大部分人会怎么做?


他们会首先寻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详细的流程设计、模拟方案汇报时的逻辑表达......等等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留下:很强的执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维逻辑,然后我们总结出: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很强。

于是,我们陷入了“低品质的能力陷阱”。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识别问题”的能力,看清楚在当下的任务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区间”,才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关键挑战”,将它解决,后续的边缘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如何才能准确的识别并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呢?

这里我介绍三种方法:


(1)避免沉迷任务的及时反馈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识别“非可见层”的环节

---------------------------

(1)避免沉迷任务的及时反馈


无数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反馈”是决定我们能否坚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电脑时,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于是等待系统响应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进度条”这个伟大的发明拯救了我们,时刻前进的数字在告诉我们:距离系统响应需要多久。


这种反馈系统,让我们的等待不至于这么痛苦。


同样,“反馈”也是游戏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通过技术的手段,对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做出最迅捷、最丰富的响应,让我们能够坚持打游戏很久也不会枯燥。


然而,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反馈往往是缓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也许只用花30分钟。


但是思考“核心问题”(比如用户为什么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可能需要耗费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进展


——“两天都过去了,电脑里一个方案也没有,ppt上一个流程也没画。


嗯,这得不到及时反馈,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


所以,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要时刻给大脑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件事情看似没有进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而放弃。


因为,在你将核心问题解决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运营公众号上同样如此,当我开通这个公众号时,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


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没有用户,怎么经营这个公众号呢?


于是我将注意力放在了“获取用户”上面,开始寻找更多推广的方式。

但后来我发现,“获取用户”这件事对我而言就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

相比于“获取用户”,我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产品,想让用户选择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给用户提供价值。

毫无疑问,如果我没有持续的内容产出能力,即使给我更多的用户,我的公众号也不会存活下去。


可是很多人不会这么想,因为持续的产出优质内容,相比于每天增加的粉丝数量,前者不会带来迅速的反馈,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馈,并不能帮我们识别并解决核心问题。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往往意味着短期利益的下降--因为你在花更多的时间,做一个看似没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个品牌定位,我们可能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去做用户调研、人群画像,分析竞争对手,最终产出的成果可能仅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况且,在真正投入市场之前,这句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


而相对于“洽谈渠道、招商加盟”,当我们在做这些处于“边缘思考区间”的事情时,成果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这个月又完成了20个城市的招商、200个渠道的铺货,销售业绩上升了80%。”


于是,很多人认为“策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几个月的努力却看不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区间”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


(3)注重识别“非可见层”的环节


同样是面对一个广告文案,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分析结果是这样的:


感觉这个文案的创意还是不够好,如果再设计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


文字表达可能还不够优美,需要再优化一下;


......

同样,在设计一个新产品推广方案时,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个区域投放覆盖的人群最多?当下哪个明星的人气最旺?


是的,当我们在看待眼前的问题时,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局部的特征,(比如“在哪里投放广告”就是整个新产品推广的局部环节),却总是忽略那些存在于非可见层的“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


比如,这个品牌的定位是什么?文案的创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对于这个新产品,我们到底满足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在推广时应该主打怎样的诉求?


我们很轻易就能够看到的,往往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比如文案表达是否优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环节(比如消费者痛点),却常常存在于“核心思考区间”。


所以,识别“核心思考区间”的关键,在于对“非可见层”的识别,它需要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发问:


究竟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们?


文案应该体现怎样的诉求?


产品解决了怎样的痛点?

......


基于此,再去设计那些可见层的环节,后续的操作才有意义。


感谢阅读,不妨关注。


我的其他学习类干货也很值得看喔~


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尼克的商业洞察。内容包括:商业洞察丨文案技巧丨营销方法丨个人成长。


推荐阅读:


“如何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回复“竞争”即可查看)

“产品中的仪式感如何塑造?“(回复“仪式感”即可查看)

“营销中的创意如何发挥?“(回复“创意”即可查看)

“参与感究竟是什么?“(回复“参与感”即可查看)

......

有一点感触挺深,就是不少厉害的朋友,都有个习惯,不会「就事论事」,而是把自己置身一个更大的系统,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发现事情的规律,而非孤立的看待一个事情。

换句话说,厉害在重新问一个好问题上面。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应用题式的,一般有明确的条件,有清晰的方法,你只要按照套路来就好。但是越长大,越发现好多事情,连问题本身你都得定义,而不是在一个已经给定的问题里回答。并不是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题本身是什么。

汤姆·索亚的姨妈让他刷墙,汤姆觉得刷墙太累了。于是,他让小伙伴们刷墙来玩,把刷墙变成好玩的事,然后向小伙伴们收点小钱。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片段。重新定义了问题,将如何交差工作,变成如何获得一个娱乐的机会。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呢?我去参观朋友的公司,看到他们公司连保洁阿姨都带着一个大大的胸牌,上面还有经验值和星级。他们说,你用完的杯子放到这,让阿姨扔,她还能获得经验值。类似游戏化的机制,将考核,和游戏的打怪升级结合起来,同样是脱离了原有的问题边界。

如果你的老板在思考如何打卡、如何避免员工代打卡等的问题,也许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同样的事物,放在不同系统中定义,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大家都知道的无人机,是算飞行器么?但如果是飞行器,那么出口到其他国家,例如欧洲的时候,就要按照飞行器的要求,接受很多严格的检测。于是我国海关努力争取,在国际上将消费级的无人机定义为会飞的相机,按照相机处理,这样就能降低门槛,有利于出口。

再看看互联网产品。各种网上筹款的平台,你以为他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其实是让你看到这么多人生病需要救助,然后在这个场景下,让你买保险,据说转化率要高很多。(并不代表恐吓用户是对的)如果将系统放在筹款和从筹款中赚钱上面,那么在这个系统中解决问题,只能是单纯的收取多少手续费。但一旦扩展了边界,解决的是用户在此场景下的更多问题,就有了新的机会。

所以将视角放大,在更大的系统里,找到新的场景,问出新的问题,也许机会就来了。

某公司想要把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装到用户的车里,让人可以在车里用语音来导航或者做其他操作,但是,这样的设备专门做出来,推广给用户,让用户购买的门槛太高了,并且还需要手机配合。怎么办呢?和车里现在大家都需要的手机支架结合起来,司机把手机固定在车里充电或者导航的时候,需要一个支架,把语音助手和这个支架结合,就有了一个更刚需的场景。同样再次重新定义了问题边界。

我在参加一个企业管理的学习班时,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企业家教练,每次带着大家梳理公司遇到的问题,会先让你提出一个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来不断向你提问,了解你的各种情况,最终,要一起定义出来一个你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每一次定义出来的新问题,都和原本自己说的问题大相径庭,但是又更实际。

所以,遇到问题,往往要做的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思考问题的边界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更大的系统,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提出好问题,往往事情就解决了一半。

这个思维模式很有用。


————

相关:

1.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长期连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65485/answer/296571058

2.大学生有哪些可以锻练自己的兼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05595/answer/527013453

我的同事做了一个「百城千校」计划,在1000所高校,为学生提供线上兼职、实习机会,不要错过。
-----------------

添加QQ群:878273346, 与UI/UX设计师一起交流讨论;

终于等到一个“主场问题”,开心!

Ⅰ.

我们看下厉害的人比一般人在解决问题上强在哪里:

厉害的人看待问题更加本质;

厉害的人看待问题会使用框架;

厉害的人对这一类问题有更多的认知积累;

厉害的人不会被问题的边界限制住,他们会重新定义问题。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怎么做出一款会飞的汽车,我们大多数人本能反应就是:不可能,太复杂了。但这种困难的问题,却有人能克服,能解决。举个例子,在2010年小米开始做手机时,大多数人看待这件事情,就和现在做这个会飞的汽车一样觉得不靠谱。

然而雷军就已经下定了决心:我要做手机,这是一个真正的风口。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想明白了这件事。

做手机的本质:是要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提高效率,减少中间环节,把福利给用户;

做手机的思路框架:专注极致口碑快;

做手机的认知积累:对互联网、营销、口碑、软件、用户等一系列认知的积累;

做手机的重新定义:

表面上看,雷军做出的是一个小米手机,背后却是通过一系列成果实现:

先是借助互联网信息的高速传播,快速积累一大批种子用户,以工程师为主;

再通过MIUI系统快速积累用户,形成后续商业模式的用户基础;

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包含:手机系统、浏览器、应用市场等;

通过专注极致打造超出用户预期的小米手机;

最后再通过手机延展更多的软件、硬件、服务。

这些成果,是雷军的多年认知的积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凭借着多年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软件、营销、口碑、用户参与感、产品MVP策略、敏捷式开发等一系列深刻理解,总结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七字诀,

雷军做到了大家在当时觉得不可能的事情。本质上来讲,是因为雷军的思维比八年前的其他人至少领先了一个维度。如果一般看到的是一个点,那么雷军看到的,就是一个立方体。它环环相扣,相互影响,这里有破局点,发力点,是一个内部可以相互循环的系统。

Ⅱ.

那些厉害的人,都是掌握深刻规律的人

厉害的人在某一领域因为天赋、爱好、机缘而有了长期的认知积累,掌握到了这个领域的更多、更深刻的规律。他们对于规律和其他人给自己的规则早早得就理解得足够透彻。他们想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同样在解决一个问题,一般人希望的是有一个具体的、现成的方法把当下的问题解决。而厉害的人就想的比较多了,他不同的复式思考框架开始集体运转: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需要用到哪些模块的认知积累...

这些复式思考框架,都源于深刻洞察规律。而身心规律的人,也往往有勇气改变规则,甚至创立自己的规则。那些发起一个学科的人,那些开国的皇帝,都是相信自己可以重建一套规则的人。同理,对于一个领域积累了足够多规律后,你也会梳理出自己的框架体系,建立自己的思考规则,也是思维方式。厉害的人,一般都喜欢有自己的打法。

在电视剧天道中,反复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文化属性。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然而客观规律的变化也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质讲的是依靠和跟随!

马云就是标准的强势文化代表,他深刻得理解了规律和规则的差异,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为什么马云会有改变规则的底气?我们了解到:改变规则的前提:洞察趋势、顺应趋势、有足够强大的能量,包括资源、包括人脉,认知积累。

而要洞察和顺应趋势,则需要拥有足够多的规律。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的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四千本书籍,平均一天阅读五本书籍。孙正义在读完了四千本书籍之后,根据自己读书的心得写了从事四十种行业的发展计划。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虽然4000本有夸张的成分,但拥有了规律的人,就拥有了千军万马。不可否认,资源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有资源缺乏对于规律的认知,那资源就会向那些最有潜力、最符合时代趋势的个体流动。

Ⅲ.

如何获得规律?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公司做大后,守住优势难的原因。你已经获得了既得利益,潜意识里,你希望变化不要发生,所以无法充分利用规律和认知去拥抱变化。这也是一代代变化的根源。

很多人都在讲思考的方式与模型,其实每一种模型适合解决一类问题,高手就是比普通人掌握了更多这样的模型,也可以说拥有了更多规律。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而当几种思维模型联合起来,你就能得到lollapalooza效应。”

查理·芒格对多元思维模型的定义:

他们是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并依照信息行动的框架。它们借用并完美地揉和了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这些规律,存在于人类的学科中,人类长久积累的智慧中。这些模型,每一个打开后都有系统的、针对不同类问题的操作方法。具体可以关注我,我的后续很多文章都会有详细说明。

关于决策,我总结了76个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具体是什么?

拥有了多元化思维模型,看到一个问题后,你的脑海中会有大量不同的视角涌现,每一个模型就像一个参谋官,大家给你不同视角的建议,然后你综合评估后,选出合适的方案。一楼就是普及了心理学里的NLP模型框架,用以认知自我。还有人普及了做事思考的黄金圈模型,5W2H,决策类的非惯性决策模型等。


思维武器库,致力于重塑你的思维体系,让你用更高级的认知来拥抱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让你获得超过1000个思维模型武器,我们一同,拓宽思维,认知进化!对思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思维武器库,各平台均可关注。


更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思维武器库,里面会讲解更多的思维模型武器~

分享一个小故事,本不是厉害的人,但是觉得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达到了我情商的巅峰。

这是我在初中当实习语文老师+班主任的时候的事,自从这件事发生后,班上最调皮的两个学生,在我的课上再也没捣蛋过。


先说背景,我是师范生,大三的时候被分配到了乡镇初中实习,说是镇,其实连家像样的餐馆都没有。

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务工,爷爷奶奶辈的也没多少精力管孩子。我们大学每年都有人来这里支教,听班上的女生说,在我之前的那个支教女老师,一周得被气哭好几次,还有一次被学生给打了。

我就这样战战兢兢的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活。


有天下午,我正在宿舍备课,有几个男生突然跑来大声的敲门,一边喊着让我赶紧去班上瞧瞧,有两个男生打架了,其中一个下手还很重,把另一个学生的头往地上撞了好几下。我听到这,腿都要吓软了,急忙跟着学生往教学楼小跑着赶过去。

在路上打听了一下二人打架的原因(这两人是同桌,关系一直不错的),结果让我又气又笑,就是因为一包零食。

等我赶到教室的时候,一眼望去,整个教室一片狼藉,一半以上的桌椅都被撞得歪七扭八,而两个当事人,已经停手了。

一个看我来了,哭着就要往教室外跑,我拉着他看了眼伤势,没有出血,不顾他的挣扎,我还往他头上摸了一遍,也没有起包,这才放下一点心,就没拉着他了,我让几个学生跟着他,别让他出什么事了。


另一个学生(就是打赢了的那个),低着头站在那,看着我欲言又止(是他先动手的),我心里盘算着该怎么办,是上去批评一顿呢?还是叫家长呢?一边想着,我往他的方向走过去。

他慢慢抬起了头,我看到他眼睛里的情绪非常复杂,有后怕、有担心、有不安,不知怎么,我突然冷静下来了,我脑海里在飞快的运转,思考刚如何应对。

这时我已经走到了他身前,他忐忑的看着我,开口就打算推脱责任:

“老师,他也动手了,我这都被他打破皮了,我……”,没等他话说完,

“你受伤了吗?给我看看”

话音刚落,他不可思议的飞快看了我一眼,似乎是想确认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然后又飞快的把头低了下去,脸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直红到了耳根,小声的回答道:“我没事,就是破了点皮”。

然后又少年气的加上了一句“他伤的比我重多……”,似乎是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合时宜,他马上停了下来。

“老师,我先动手的,是我的错”接着,他以更小的音量说出了这句话。

不光是我,连周围的学生都惊呆了,他可是连把之前的女老师骂哭后都不肯道歉的人,这次居然主动跟我道歉了。

之后的苦口婆心的安全教育就顺利了很多,他低着头老老实实地听我念叨了10多分钟。


处理完这头后,我在教学楼后面找到了另一个学生,他看到我就躲,不肯回教室,我知道他是怕回去后尴尬,毕竟两人是同桌。

于是,我大手一挥,叫来了两个跟他关系不错的学生,让他俩跟着,同时也开解开解他,并告诉那个学生,我不强迫他马上回教室,还可以他放一节晚自习的假,自己冷静冷静,不准出校门就可以。

结果,这学生第一节晚自习才到一半,就跑了回来,还跟坐在讲台上的我打了声招呼。这小兔崽子可是最喜欢逃晚自习的,一逃逃三节的那种,我顿时有那么点受宠若惊(对,就是这么没出息)。


自从这件事后,这两个学生在我的课上再也没捣乱过,课上有其他人太过分,他们还会帮我出言制止,得,白白多了两个纪律委员。在这之后的日子,我过得可以说非常舒坦了,班上的纪律有了质的提升。

其他老师还跟我打听经验,我想了想,

哪有什么经验,只不过是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时,其实很多问题和不必要的冲突就可以解决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当时没有顾忌他们的感受,上去就是一顿指责,会不会结果会完全不同?指责从来就不是目的呀。

我觉得老师也不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学生,所以你应该懂得这些孩子的敏感和脆弱的。

——————————————

为了避免误会,还是要说明一下,最后还是通知了家长的,毕竟打架的时候打到了头,怕出事,不过通知家长的时候,做了工作,不要太责怪孩子,并且告诉他们,孩子已经知错,也比以前听话了。最后检查了一下,万幸身体都没问题。

成长中的本我与自我
不知为何,从接触哲学到现在的心理学,我慢慢的开始信奉本质论。就像是我确信:万事皆有其根源,我们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我喜欢从根本解决问题。


古典说:“人都有两套系统组成,一是社会系统(本我),负责尊严、价值、存在感;另一个则是幸福系统(自我),负责幸福、爱的能力”。这话不难理解,生于尘世,我们一直在追求自己的价值,希望被认可。可是,当我们攀登至一座山顶,发现对面又是一座山峰,对面的对面……就这样……恶性循环,我们发现……我们根本止不住自己。你或许已发现,这是处于你自身的社会系统与幸福系统不平衡所致,白天的你终日追求尊严,价值,可属于你的快乐却很短暂,你慢慢相信:只有一直向前冲,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就这样你心力交瘁。其实你只是缺乏幸福转换的能力而已,从而助长了你的社会体统。心理学中也就是没有处理好本我与自我的关系。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可以拥有多少土地》中讲到,一个富商去某个地方买地,当地有一个传统的规矩。大抵意思是,一天当中你能走过的土地都可属于你,对方只收取同样的钱。但前提是:你必须在当天傍晚之前回到原点。就这样,富商信誓旦旦的出发了,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发现太阳快落山了,于是赶紧往回跑……终于在傍晚之前跑回了原点,可筋疲力尽的他终于也倒在了地上,无奈他的仆人只好拿起铁锹挖了一个大坑,刚好是他整个身体的长度。就这样,富商终日追求的土地,到头来也就只是他从头到脚的长度。


生活中的我们需要处理好本我与自我的关系,本我扩张时,我们会缺乏将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自我膨胀时,又容易与世隔绝,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茁壮健康的成长。
这其实可以解释很多事情。以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关爱他的女人。或是有人说,你是男儿身,女儿心。这其实都是人的社会系统(本我),幸福系统(自我)的真实反映啊。男人追求社会上认可的光环与价值,可是他也需要将其转化为支撑他一直向前的幸福与爱的能力啊,这时女人的作用便发挥了。至于你说他是男儿身或女儿心,却是两套系统刚好在一个人身上不同时间场合的写照啊。


希望你一直向前,更希望你能保持内心的富足。

市面上有太多的学习方法,几乎都是作者的经验总结,背后没有原理,更像是信仰一样去完成某些步骤,坚信神奇会发生。很多人都知道思维导图简单又强大,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出来为什么,往往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下面要传达的原理性的,是创造知识的知识,是卖你知识的人不会告诉你的知识。

知识量相同的两个人,会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解决问题能力落在两个不同等级上。

小视频涉及了学习原则、英语思维、编程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抽象)

学习和记忆的区别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85162492710912什么叫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85182075920384其实你早就学会了“英语”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85212861997056为什么面对问题束手无策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85240347353088这些方法从何而来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85274635735040思维导图背后的原理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512950189277184思维导图正确的画法https://www.zhihu.com/video/1047119768502489088英语为什么学不会https://www.zhihu.com/video/1054628099727073280为什么费曼技巧被称为终极学习法https://www.zhihu.com/video/1054628234330705920

最后一个视频,数学的代数思维,可以说是所有思维的原型

数学这门学科有多有趣?

不请自来,虽然自己不是什么业内专家,但是还是想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看法!


我们看待事物的思维本质其实说到底就是与我们过往人生所经历过,见识过的事物相关联的。也就是说跟我们的家庭、国籍、受教育程度等等相关。


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能做到你做不到的事,能想到你想不到的事!其实我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别人眼里也是厉害的人!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商业大亨和一个车间操作工比分拣加工品,谁会获胜,毋庸置疑。但从这种方面考虑,那操作工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只是我们潜意识觉得能赚大钱做出厉害的科研成果的才是厉害的人,其实这很错误!


我记得以前语文课本有个卖油老翁的故事:有个在市集卖油老翁倒油手法十分了得,不用漏斗也能滴油不漏的把油倒进顾客的装油葫芦里,每天他卖油时都引来很多人围观。后来这事被一个路过的将军看到了,就问他是怎么练就这么厉害的本事的啊?他就说了一句:“唯手熟尔!”


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商业大佬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我们不是商业大佬,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商业大佬与他们丰富的创业投商经历以及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再举个我小侄女的例子:她今年才读四年级,从小鬼精鬼精的,老爹老妈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关于创业的想法谁都没跟她个小屁孩提过,平时就爱粘着跟我学画画。突然某天她很正式的跟她老爹提了想创业挣学费的想法,并且她怕爸爸不同意还提前做了一份以后的销售计划和市场分析,以及百度了所有关于怎么注册网店的一切事宜!


这里再重申一下,她就一四年级的小姑娘,这一系列的事情你敢相信全出自他之手?!!!


这特么多少求职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而且就算她的店失败了,那敢问各位她是不是有过电商运营,市场推广策划,创业等等一切的工作经验了?!直接秒一大堆半路出家空手转行来的人了好吧!


而这一切,只能归功于她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的!这里不是贬低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有些东西使我们在先天就没法补充到。想想我四年级时还天天屁颠屁颠的跟表哥去偷邻居家的大青枣呢!


下面这是她老爹发的一条朋友圈。

因此,厉害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厉害,而是他们见识过的东西比我们多太多太多了,在他们很早就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了,并且付出行动时,而我们还在摸索!


说人生起点的例子似乎说服力不太强,那我们就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和同一个村的小伙伴,大家都是五年级才学英语,可是逐渐的她英语越来越厉害,自己的水平还是shit一样。这是为啥?


这是因为她对英语有极大的兴趣,自发的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习,所以当她英语遥遥领先你的时候,你只看到表象就会觉得:为啥大家都是这么学,怎么她比我厉害这么多?


告诉你:不可能会有什么天生比你厉害,只是在这方面她付出了跟多的时间去趟遍了所有坑,她在英语的见识大涨,因此已经有了避坑能力,而你却还在趟坑阶段。在你还在试探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这么做是错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她会比你厉害,针对英语学习的思考会和你截然不同。


而又回到刚才我们关于厉害的人看待事物思维跟我们不同的讨论上,我对此总结如下:


1.你之所以觉得他厉害是因为他做的想的,你做不到,你不如他擅长这个领域;
2.他之所以擅长这个领域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你;
3.他在这个领域付出的努力让她在这个领域的知识面更广更全面,当你还在试错,他就知道对错。这种感觉就像跟考试刚好遇到昨天刚写过的题的感觉是一样的;
4.他在这个领域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都远远大于你,见识也远远大于你,想法凭啥要跟你个小白一样?


所以,本质上我们跟厉害的人没差别,唯一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经历/见识远远超越我们,所以他们的思考是多维度的,而我们只能做简单分析而已。


只要见识足够广,领域钻研程度足够深,那么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眼中厉害的人,只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决心和动力去不断接触想触及的领域而已。


一切,为手熟尔。


以上。


5k+字干货长文可以收藏,请勿转载! 本文内容大量源于我在千聊平台开设的课程《32个高效思维模型》任何情况下请勿转载以免和千聊平台产生版权冲突

1 很厉害的人,厉害在哪里?

一个人,怎么会让你产生一种他很厉害的感觉呢?大多数情况下是下面三点:

  • 第一,快。他思考事情很快,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思考完毕了(并且给出的思考结果并不肤浅,有一定深度)。
  • 第二,深刻与全面。我们想不到的地方,他能够想到。
  • 第三,思维稳定。上面又快又深刻的结果,他并不是偶尔有一次灵感来了,想到了,而是能够长期稳定地想到。


那么你认为,这些人是为什么会这么牛呢?

大部分人的本能反应都是:这个人智商真高,他真聪明。然而真实结果可能和你想象的有巨大差别——

这个看起来很厉害的人,可能仅仅是掌握了大量的固定思考套路而已。


我们用棋类游戏来做一个类比。

在我小的时候,我碰到那些走象棋特别厉害的人,总会惊叹,他真聪明,智商太高了:

我算一两步,他能够算七八步;

我想了五分钟都没弄明白局面是怎么回事,关键点在哪里,而他几秒钟就走一步棋,而且凶狠无比,到处都藏着杀招。

我在中国象棋上被那些专业练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而你们则可能在围棋、国际象棋上面被对应的专业人士虐成翔了——除非你就是那个专业人士(精神损失费讨论一下?)。

然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专业研究告诉我们,这些专业棋手并不比我们聪明多少,他们的优点在于掌握了更多的固定棋类套路!比如象棋的固定开局、残局套路和破解法——巡河十八打、瞎眼狗、弃马十三招、左叠炮等。围棋、国际象棋也有类似的套路,而且更加复杂。

这些固定的套路,专业人士早已经掌握了,每一次其实只是被出来直接应用就好了。然后对我们这些没有掌握套路的人来讲,每一次都需要经过现场大量计算才能得到类似的结果——而这个计算量往往超出我们的大脑负荷,是临场根本算不清楚的!


再做一个类比就是:

对于微积分,做微积分相关的题——

  • 掌握了固定套路,也就是微积分公式的人,是直接套微积分的公式;
  • 没掌握固定套路,没背会微积分公式的人,则需要现场把微积分公式发明出来!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思考能力看起来特别的强了!他既比我们快,又比我们深刻,还比我们稳定。


因为他在用固定套路——早就熟悉了很多遍了——所以他思考快

因为这个套路本身很有用——是某个高手、专业人士总结的——所以他思考深刻

因为这个套路不会发生变化——同一场景每次都是同一个模型——所以他思考稳定


2 案例:如何与有情绪的人沟通?

在我们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当中,也是一样的情景。我们来看一个工作当中的案例:

有一天你来到公司,发现:

跟你同一个项目组的同事早上被领导批评项目质量不高,心情不好,你说什么话他都要顶两句,而你今天必须要跟他一起进行项目讨论;

更糟糕的是你还必须要跟一个跨部门同事进行协作才能推进这个项目,而她今天恰好跟男朋友吵架,所以也情绪很糟糕;

另外,这个项目由于进度稍微慢了点,客户已经很不耐烦,一跟你沟通就要指责你,而你今天必须在跟他确认一下项目要求。

大家知道,沟通交流的时候,如果对方产生了情绪,沟通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困难。现在,你必须在半个小时之内,安抚这三个不同的人的情绪,让他们配合你。而他们每个人脾气都不一样,心情不好的原因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得用不同的方法去哄他们才行

你说你该怎么办?(除了凉拌以外)

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人,能够迅速的想出针对三个人的不同话术,并且每一段话术都有不错的效果——又快、又深刻、又稳定——你会不会觉得他就是那个思维能力特别强的人,觉得他特别聪明?

但是很有可能,他其实只是调用了一个思维模型而已——FOSSA模型,并且调用了3次。


F-O-S-S-A模型是一种专门用于跟有情绪的人沟通的话术模型,它提出,面对有情绪的人,你应该这么跟他说话:

  • 第1个字母F,代表Feeling,意思是 确认感受
  • 第2个字母o,代表Obljective,意思是 确认目标
  • 第3个字母S,代表Situation,意思是 现状如何
  • 第4个字母S,代表 Solution,意思是 解决方法
  • 第5个字母A,代表 Action,意思是 行动共识


按照这个原则,你就不需要特别费力的思考如何跟这三个人沟通了,直接套公式就好了。

比如你可以对第一个同事这样说:
1,我估计你现在可能感觉有些委屈,或者有些郁闷,毕竟这个项目大家都是很用心的在做,老板只看结果就批评你,却没有考虑到条件是否具备,肯定让人心里不舒服的。(确认感受,feeling

2,我觉得现在就是想办法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了,让老板闭嘴、没话说,要证明你的工作能力嘛!(确认目标,Obljective

3,现在的情况是,客户正在催着项目进度,我们需要今天就给出项目方案和初步行动规划,这样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确认现状, Situation

4,所以我想,要不先集中精力把这次方案做好了,搞定了这个客户,回头再想办法让老板改变对你的看法,怎么样?(描述解决方案,Solution

5,那下面,我们先讨论一下昨天说的方案成本问题吧,看哪些不必要的环节可以去掉,如何?(达成行动共识,Action

这样,把相应的情境往这个模版里面套,很快就能想出来合适的话术了。

由于你只是背了一个公式,所以你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于是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就是:你临时快速想出了三段有效的话术,真是个天才/情商高/懂得说话的艺术/年纪轻轻却很有涵养/人际关系大师。

只要你不揭秘,就可以一直假装是个天才、谈话大师等。

所以当你们无比崇拜某些高手的时候,高手们可能还心里觉得挺好笑的——我就背一个公式,就被你们这样崇拜,有意思!

3 案例:如何聪明的向领导做工作汇报?

再比如,职场中,如何向自己的领导汇报工作呢?很多人每次工作汇报都要临时思考怎么写,效率低,质量不稳定,而且速度慢。

是掌握了固定思维模型的人,将思维模型用于工作汇报,他的工作报告就会很轻松,不仅输出速度快,而且效果好,质量稳定。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请你在一分钟内回答我下面三个问题

如何进行工作汇报,能够达到下面效果:

  • 当你的工作做得好时,能够额外突出自己的工作成果,让老板额外的赏识你;
  • 当你的工作做得一般时,或者在风平浪静的常规汇报中,也能够让老板额外注意到你;
  • 当你的工作不小心做砸了时,能够老板不要太严厉的批评你,愿意给你纠正错误的机会。


你还有20秒钟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因为你读题已经花了40秒钟……)。不过,如果碰巧遇到老板让你临时进行一个口头汇报,你的思考时间可能连20秒都不到。


其实上面三个问题非常重要,回答不好就成了送命题,回答好了就是送钱题——这三个问题回答好了,能够很容易让你升职加薪

对我来说,这三个问题就是10秒钟就能回答的送分题、送钱题——不是因为我比你们脑子转的更快,而是因为我早就背会了三个对应的思维模板。


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优雅的向老板邀功?我会给出一个简单的小模型,叫做【WPS】模型。

  • W hat:你参与了什么事情、项目。
  • P roblem:遇到了什么困难、障碍。
  • S olution: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来看这个【WPS】模型模型的例子。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一家信托公司工作,主要工作是为公司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找客户。有一年他做的业绩还不错,为一个新产品找了大概8个中等规模的机构客户,算不上特别顶尖,但肯定是高于公司的平均水平了。他原以为自己做的不错,因该能得到大老板的额外重视吧?没想到大老板听了工作报告后只是淡淡的点点头。

他和我聚餐的时候就抱怨,大老板远离基层员工,远离业务一线,根本不知道今年的销售形势有多么的严峻,不知道找8个机构客户有多么的难得!

我问他,你是怎么跟老板汇报工作的?他就说:按实际汇报啊,就是:

“为公司新开发的产品找到了8个机构客户。”


我就告诉他,你的汇报方式需要更改一下,要按照【WPS】模型来汇报工作。

根据【WPS】模型,我将他的汇报做了扩展,进行了大幅修改,变成了下面这样:

在公司新发信托产品的时候(what)

市场形势非常严峻,资金紧缺,我们的传统合作银行和机构都在收缩放缓合作,并且总部划拨的营销资源减少。同时新信托产品发行方信用背书较弱,知名度低,也对产品营销构成不利因素(problem)

为了应对不利的市场行情,我在维持传统合作渠道的同时,开辟了新的营销方式,通过自媒体渠道挖掘、与房地产企业、奢侈品行业跨界合作的方式,找到了8个中等规模的机构客户,度过了市场寒冬(solution)

我们来对这前后两个版本进行对比,有没有发现,第二个版本的感染力要强多了?

他听完这个用【WPS】模型模型修改过的版本以后直点头,等到下一个季度汇报工作的时候,就按照WPS模型进行汇报了。结果老总对他大加赞赏,听汇报的时候居然带头鼓掌了!


其实,【WPS】模型模型不仅可以用在工作汇报的时候,也可以用在找工作投简历的时候(所以马上要找工作的大学生们注意了!)。因为投简历的时候,主要就是在向潜在的新老板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嘛,和这里的场景是差不多的。

比如有一个大学生咨询我以后,就按照【WPS】模型模型去写他的简历,结果就被一家中意的公司给录用了。最有意思的是,他被录用以后,他的同寝室室友被气死了!

为什么?不是因为嫉妒啊。是因为,他的室友也投了那一家公司的简历,而且他们成绩也差不多,简历上的内容都差不多,因为他们平时关系很好,各种实习、学校项目经历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室友没有被录用,而他被录用了,所以那个室友气的直骂那家公司的人事经理瞎了眼了。

其实不是人事经理瞎了眼,而是用【WPS】模型模型来汇报工作,确实有更强的感染力。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更巧妙一些,你又没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只是常规汇报而已,凭什么让领导额外的注意到你呢?难倒因为你长得漂亮些啊?有人觉得,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其实你可以使用【拓展衍生】模型

拓展衍伸模型的要点是:在没什么大事发生的常规工作汇报里,我们也可以不仅仅只做常规工作汇报,而是添加一些拓展衍生内容,通过拓展衍生内容来吸引领导的注意力!

一般有这么几种衍生方向。

第一,更高度的行业总结。我们汇报完基础工作以后,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自己对行业的研究、总结、感想等。

第二,同业分析。我们做完自己的基础工作汇报后,可以作业一些的思维模板还是可以快速学习一下,如何做项目分析,任务沟通,说服客户,工作汇报等。

第三,未来准备。未来我们的工作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吗?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准备?你可以在常规汇报中加些这方面的内容。

第四,风险预防。我们的常规任务,这次没有出现意外,但是意外的风险总是存在的,那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能不能做一些风险预防准备呢?你可以提一下预案。

这四条是常见的衍生方向,如果你对这个拓展衍生模型有比较好的领悟,也可以自己添加合适的衍生内容。


来一个案例吧。还是我的那个在信托公司工作的同学,我除了教给他wps模型以外,还给他讲了拓展衍生模型。在市场风平浪静,业务不好不坏的时候,别人做出来的常规汇报是这样的:

“这个季度的产品销售正常,我们完成了15个老客户的维护,并开发了6个新的机构客户,达到了公司的基本业绩要求。未来我们计划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继续开拓新的客户……”

诸如此类。

而他使用拓展衍生模型进行常规汇报工作,效果是这样的:

“这个季度的市场平静,产品销售正常达标率95%,成功维护老客户12名,开发新机构客户8名。(常规内容)

同时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同业XX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达成合作,进行资源交换,取得了异想不到的良好营销后果。这种跨界合作虽然比传统银行渠道量少,但竞争性较弱,谈判空间大,不受限制,值得我们未来多家注意。(拓展衍生-同业分析)

我认为,在市场平静的时候,要时刻准备着下一次金融波动、市场寒流的到来,要不断加大创新渠道的开拓。后续的工作中,我准备在保持常规渠道维护的同时,加大创新型渠道的开拓。如果没有xx信托公司的榜样,谁能想到财会公司能和信托公司合作?这说明,能够创新的空间还非常大,我们需要持续突破认知局限,打开自己的思维。” (拓展衍生-风险预防与感想)


好了,如果你是公司领导,你听到员工这种汇报,会有什么感想?尤其对比发现,其他员工的汇报平淡的如白开水一样,让你怀疑他们究竟有没有好好上班?

反过来,如果你作为员工,能够对领导做出这种水平的常规汇报,你觉得领导会怎么想?升职加薪真的是一件难事吗?

由于常规的工作汇报是最频繁的,所以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汇报模板,很容易就能给自己的领导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个汇报模板背后对应的是你工作时候的思维方式,他要求你在工作的时候,就要比普通人多思考一些内容,否则你哪来的内容去进行这种拓展衍生的汇报呢?

限于篇幅,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搞不好就很容易成为送命题的那个,我就不讲了,大家可以自行思考下。


这种思考模板,你积累的越多,能够应对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越多,你就越能够不经意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对某个任务手到擒来、迅速做出深刻分析和应对。而吃瓜群众们还在惊叹,你怎么这么快就做得这么好?真是个天才啊!

我建议你就让他们这么以为着吧——比如你的老板。你可以假装,什么固定套路?没见过!我就是临场反应快,就是这么天才!所以老板,升值加薪谈一下?


通过积累固定思维模板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快的渠道。我研究了十年的思维方法,像文中提到的这些小模板,我积累了至少几百个,大型的思维系统也有不少。

你未必需要像我一样积累这么多(我是专业做思维方法研究的),但是在工作中常用的思维模板还是可以快速学习一下,如何做项目分析,任务沟通,说服客户,工作汇报等。尤其像文中提到的那些小思维模型,短平快,即学即用,效果非常好。这些小模型,积累个20-30个,足够正常的职场使用了。

【文末最后强调一下,本文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大量源于我在千聊平台开设的课程《32个高校思维模型》任何情况下请勿转载以免和千聊平台产生版权冲突】

可能有些人已经看出来了,这篇干货文章,其实是个隐藏的广告,尤其文首、文末的版权声明

但是至少来说,这个广告打的还可以吧?比一般硬广好些。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广告是使用了什么思维模型呢

你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许你以后也用得到呢?万一你以后成了大咖,也要创业走向人生巅峰呢?也要考虑如何给自己做营销,打广告呢?

最后附上我的新书《深度思维》,京东当当都有售。

普通人的思维: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

厉害人的思维:是脑子里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目标定下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要怎样筹措资源。

很少有人意识到, 其实所谓主观能动性也是天赋的一种,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很难后天学会。

富人把“目标”和“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倒了过来,使得他们不会被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门槛给限制住。

正是因为有这种思维,所以没有什么能拦的住他们做一件事情。

没人可以请,没钱可以借,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

总之一句话,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穷人思维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时机还未到、方法还需研究、经验还要学习,到底要满足多少条件才能做一件事?

说实话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反正条件永远没有凑齐的时候。

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这么来的。什么东西都能成为拦住做一件事的理由,他们眼里的世界到处是红线。

尤其是一些读了点书的,往往还沉迷于虚无缥缈的“自我提升”,觉得只要自己不断练级升级,这也强那也强,总有一天世界会跪在自己面前。

如果“目的性太强”是贬义,“缺乏目的性”就是另一个极端。

这类人你在任何时候去找他,他永远处在“为做某事在准备”的状态中。

而富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在做某事”的状态中,至于会遇到的问题,边做边想办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办法总会有的。

与之相对的,富人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倒置思维,其实就是就是极强的行动力。

他们可以把一个目标拆成10个条件,然后这10个条件每个都可以当成一个新的目标,继续往下拆,最后越拆越细,越容易落实。

顺着这张清晰的脉络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的计划进行到哪一步、节点在哪、甚至可以看出哪里有捷径,可以用替代路径直达目标,许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难题往往就是这么解决的。

对富人来说,既然要筹措资源,只要能有利于实现目标,哪怕要花下成本,许下诺言,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借力”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总是以很小的资源撬动很大的资源,让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钱为自己所用,让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阅读:普通人可执行的赚钱思路课,有哪些业余赚钱路径?

公众号回复:“赚钱”有更多干货内容等着你,看完文章点个赞,也可以关注我。

关注我的公众号【白小白有话说】,关于赚钱只分享干货!每一篇文章都会让你相见恨晚!用心输出价值!

01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牛人和普通人的思维差异,我先提一个小问题。

假设你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卖米。

在你前面已经有了几十家卖米的店铺,他们每一家都比你大,开的时间比你早,你会怎么办?

其实你的选择很多,比如价格的方面。

—你可以选择降价出售,跟他们打价格战,这属于一种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代价就是你可能赚不到钱。


比如你可以在营销的层面做一些创新:

—你也可以选择花更多的钱去租更大的店面,这属于经营方面的场地开支。

—你还可以花钱去打广告,这属于营销投入。


比如你可以在产品的上面做些创新:

—你还可以在产品层面打差异化,比如说只卖东北的五常大米。


但是如果你认真的思考一下,会发现上面的这四种措施,其实未必都是最优解。

原因在于:他们在带来正向效果的同时,又都有副作用。

好了,接下来给大家揭露一下答案。

在几十年前,台湾的首富王永庆第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开一家米店。

他面临的竞争状况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情况,开店时间晚,前面的每家店都比他大。

他主要做对了两件事儿,就让自己的米店越开越大:

—提升产品品质。别人卖的米里有小石子,他卖的米一定是经过筛子筛过的,减少了家庭主妇洗米的负担和麻烦。

—深挖需求,做好用户服务。

首先他会帮很多家庭主妇送米上门,同时他在送米的时候会记录客户的家庭情况,有几口人,大概多久能够吃完一袋米,每个月几号发工资。

在别人家这袋米快吃完的时候主动送米上门,同时在别人快发工资的时候才去上门要账。


02

讲到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德雷福斯模型。

德雷福斯兄弟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提出,德雷福斯兄弟考察了行业技术能手,包括商用客机飞行员和世界著名国际象棋大师 。他们的研究表明,从新手到专家要经历巨大的变化。

从新手到专家的德雷福斯模型:


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大师

现象-规律-结果-批量复制


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当中每个阶段,你所掌握的技能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就从最简单很多人都关心的职场升职加薪这个话题开始。


新手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零散的问题。

比如说他们会关心:

为什么我没有升职加薪?我要做什么才可以升职?


而胜任者,已经可以开始运用自己的过往的经验,解决当下的问题,甚至于说带领团队去解决问题。

比如说,他会总结出一些能够获得升职的这些人的特点,然后在努力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的精通者,不仅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当中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别人的失败经验当中学习到一些方法。

拥有大局观,能够从最宏观的行业生态思考到具体的某一次客户成交环节当中,需要考虑的各类细节。

比如说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他去到一家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就会搭建一整套的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包括人才梯队、晋升的标准、每个岗位的能力胜任模型。


对于那些真正厉害的专家,是能够提出一整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和思维体系的这些人,比如说马克思爱因斯坦、拉姆查兰等等。

举例来说,经典的领导力著作《领导梯队》这本书的作者拉姆查兰博士,他是通用电气集团的管理顾问。

他把通用电气一个几十万人跨国公司的人才体系,总结成员工、基层管理者、部门管理者、事业部总经理、公司VP、公司CEO六个不同层次领导力模型。

对于很多新晋的管理者和想要搭建领导力体系的公司高管而言,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借鉴的体系。


03

从新手成长为胜任者,提高自己从现象中总结出部分规律的能力。

-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做事情的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周五当天才订从深圳去广州的高铁,你十有八九只能订到晚上的高铁。

如果你的老板要白天从深圳赶去广州,你要么提前订高铁,要么你就只能帮他叫个专车。

但是,周五往往又是高速最容易堵的时候,有可能两个小时的路程要开3个半小时。

如果你周一还想来上班,一定记得提前至少1天帮你老板订深圳去广州的高铁。


-找到一些在行业里面值得你对标的前辈

看看他们的成长路线里,有什么特别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成长的关键点?

就像我会经常问我的高管学员,你更希望成为曹操呢还是成为孙权?还是成为刘备这种类型的领导者?

职业发展这件事情,最可怕的是没有方向。

没有方向,意味着你朝哪个方向努力都是在浪费力气。


04

从胜任者成长为精通者,重点在于掌握了一个规律之后,你能不能运用这个规律,去拿到结果。

-快速的去了解一个行业,搭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提供一个知识管理的结构:

以新媒体行业为例

know why:新媒体行业值得关注的原因就在于说它是现在为数不多的风口行业之一,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有机会实现传统行业五倍十倍以上的成长和收入。

know what:

基于我现在理解最重要的概念是内容+流量

内容方面,你可以理性一点做干货内容,也可以走共情路线。不论你的形式如何,一定要有用户的传播,有传播才会有流量,有流量了才会有收入。

流量方面,内容只是获取流量的方式之一。还有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利用人性的漏洞,用诱饵,用折扣,用红包去让用户传播一些特定的内容。

know how:

新媒体商业逻辑:内容—》流量,流量—〉收入

know who:

新世相,十点读书,咪蒙


从知道到做到,中间还有很多障碍。

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问题阻碍了一个项目的成功,而是利益分配。

你愿不愿意少拿一些愿不愿意让别人多拿一些来做成这件事,怎么样让项目的参与各方都能够满意。

当项目陷入困境,你怎么样让团队保有信心,持续付出,直到项目成功。

涉世越深,你越会意识到领导力的重要性。


下一步则是从精通者成长为行业里的专家

我还记得在腾讯的T4(技术专家)的评价标准,除了“问题到我为止”,还要求总结出一套“经过亿级用户验证的方法论”并且“培养出完整的人才梯队”。

在担任高管演讲教练的这几年里,一方面,我在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演讲方法论,另外一方面我也在从每一个高管学员和他们的公司文化中,努力学到至少一个优点。
-腾讯的用户思维

-华为的世界布局

-头条的算法驱动

-网易的品牌调性


在我的眼中,有两种“天下无敌”。

第一种“天下无敌”是就你最厉害,没有人打的过你。

还有一种“天下无敌”是没有谁是你的敌人,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我希望我能成为第二种人...


PS:辛苦写的2000多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送你一本99页的《贺嘉演讲指南》电子书PDF。

关注公众号: 贺嘉老师 ( ID:kuajie123)后,回复关键字“演讲”领取

如果你想和我线下见面,关注公众号: 贺嘉老师 ( ID:kuajie123)后,回复关键字“沙龙”领取 4.16 杭州沙龙 免费门票...

01

最近在看一本书《跨界思考》,作者陈永隆提出了一个插线板问题。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张图,5个插孔已经插满了4个,虽然还有一个孔,但是最后一个插头就是插不进去。

怎么办呢?(如何改进插线板的设计?)

线性的思维就是加大长度。

距离太短→加大距离

其实,还有多种处理办法,比如:从同一平面为扩展到多个平面,就变成了这样——旋转插座。

还有这样,六面插线板。

一个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同的处理方式,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立体思维等等。

厉害的人通常能够超越单一思维的局限,拥有多元的思维视角,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切实的加以运用,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鱼儿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一样,人有时候常年身处于一个固有的模式却并不自知。


02

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会觉得流量很重要,所以会千方百计去获取流量。

但是有人不这么看,有人认为相比于流量,信任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品牌,就是信任影响力。

比如著名自媒体人剽悍一只猫,他会反其道而行之,当大部分人都在使劲推“边际成本为0”(简单讲,就是买了拉倒,不用售后服务)的各种知识付费类产品的时候,他开始把重心放在社群的经营上。

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上,你很少能看到剽悍一只猫在卖某门爆款课程,没有。

社群的运营,不仅费时费力,还特别需要大量的人来维护,所以运营起来会特别重,没那么轻松。

别人把产品卖出去,事情就结束了,而社群一旦卖出去,事情才刚刚开始。

但是在他看来,追求人见人爱,是最难走的一条路。不如就做自己的特色,服务好真正可以同行的人。

他说,重要的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老铁

事实证明,社群这条路走对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做社群,剽悍一只猫成为名副其实的社群运营专家,一天的咨询费就高达20万元,而且每次搞事都声势浩大,因为自己人变多了。

这就是厉害的人的思维模式,他没有局限于自己的自媒体网红身份,而是开始了所谓的深度战略。


03

厉害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跟平常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就像查理芒格所说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查理·芒格在一次哈佛毕业演讲时,发表的不是一名毕业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而是反过来,阐述如何才能过上痛苦的生活。


1、要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
2、尽可能从你们自身的经验获得知识,尽量别从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广泛地吸取教训,不管他们是古人还是今人。
3、当你们在人生的战场上遭遇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次严重的失败时,就请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吧。
4、请忽略小时候人们告诉我的那个乡下人故事。曾经有个乡下人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查理在他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关于各种各样的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

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

你看,厉害的人和普通人,对于一件事的认知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一种认知的差异。


04

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行动。

而认知的核心其实在于大脑中所拥有的思维模型。

这些东西会决定我们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决定我们该怎么判断、怎么决策、怎么选择,包括怎么行动。

查理芒格提出了所谓的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只要掌握了各学科的100个左右的思维模型,一个人就拥有了普世智慧。

这些思维模型包括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费马帕斯卡系统、决策树理论、会计学、复式簿记、质量控制理论、后备系统、断裂点理论、理解质量概念、误判心理学、微观经济学、规模优势理论等等。

因此,为了能够在遇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和判断的标准,我们必须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型。

试想,一个有着定位思维、黄金圈思维的人,和没有这些思维的人相比,在做决策的时候,所做出的判断肯定有着巨大的差异。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我是一个培训工作者,有着12年以上的企业培训工作经验,但是在企业培训领域、在教练技术领域、在领导力领域,通常都是大咖云集,你很难有所作为。

那怎么办?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一个极少人在做的领域,就是复盘,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复盘教练。

我们将复盘变成一个创新性的培训产品,在企业当中推7-90天不等的复盘训练营,深受客户欢迎,并因此将一个小的培训机构做到某国有银行省分行的十大培训供应商。

这里的逻辑就是定位思维,找到一个相对更加细分的领域,打磨创新性的产品,做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05

思维模型虽好,但不是拿来就能用,这需要一个再生产的过程。

有一句话叫,听过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再好,如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为了提升认知,除了需要不断学习和丰富各种思维模型之外,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思维模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去不断生产属于自己的知识、原则和大道理。

因为只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实际体验,自己才会懂得如何去运用,自己才会相信,不然都还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好看,实际上却摸不到用不着。

那如何转化呢?

方法就是复盘、反思。

国内领导力专家刘澜先生有一个公式:经验+反思=知识

反思这个动作,可以帮你从生活中提取很多有价值的知识,包括原则、价值观、行为指南、方法论等。

刘澜先生还有一个公式,知识=经验×反思2,这个公式的意思是:


01、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当反思为0的时候,知识为0;
02、即使是一件小事,如果有反思,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强大的反思,能够从有限的经验中提炼出惊人的知识,就像从小小的铀原子中释放出原子弹的能量。


近两年有一本书很火,就是达利欧的《原则》,书里面提供了几百条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则,正是这些原则帮助达利欧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你看稻盛和夫的《京瓷哲学》,里面同样列出了78条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些原则帮助稻盛和夫创造了几个世界500强的企业。我们熟知的“六项精进”就是稻盛哲学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六条原则。

而这些原则都是怎么来的呢?

稻盛和夫说,要每天反省。

达利欧说,痛苦+反思=进步。

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反思,无论是《原则》还是《京瓷哲学》,这些都是他们在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通过复盘、反思逐步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那复盘具体怎么做?

如果你看过《曾国藩》这本书,会略有一点感觉,书中提到曾国藩有一个习惯,就是做完一件大事之后,点一炷香,把整个过程细细地想一遍。

简单讲,就是对做过的事情过一遍电影,具体的方法,可以关注我在知乎其他问题上的回答。


小结

一切差异都是认知的差异,一切改变都是认知的改变,一切变现都是认知的变现。

厉害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认知的差异。

一个人怎么想,他就会怎么去行动。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而升级认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持续做事的过程中,善用复盘和反思。

大多数普通人缺的其实不是行动的能力,而是自我审视的习惯!


PS:辛苦写的3000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如果你也想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深度复盘的人, 关注公众号:虚舟老师,回复关键字“复盘”领取可习得的认知升级方法论。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的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普通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的是这是哪个傻叉做错了,这是别人的问题,然后抱怨一通后,等待别人来解决。

一个普通人变成厉害的人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会承担责任的问题,就像美国大片里的个人英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我出生在偏远农村,小时候爸妈老是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翻天,而且常年在外打工,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他们也就每次快过年的时候,回来个十天半个月,然后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和一大批农民工返城继续挣钱打工。

虽然每年也就回来那么短的时间,但家里从来没消停过,最多的莫过于婆媳关系不和、我爸天天拿在外面打牌,大年三十从来都是吃完年夜饭,然后他一个人去村里的小店,和几个熟的不能再熟的牌友搓一把。

或许比较幸运吧,他们身上的特点,我从来都是很反感,因为我不想长大后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每次我发现他们一点问题,都能吵到半夜,其实无非是当问题出现时,没一个人去反思自己。

都在责怪对方,本来一点小问题,由于互相指责,矛盾很快开始升级,一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能够如数家珍一般抛给对方。

那时候我还小,只知道这样做的不对,只是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后来当我慢慢明白了一些事理后,再去看他们的问题,就慢慢明白了。

无非是两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哪里做错了,夫妻两个人吵架,不可能是一方的错,如果都能够在每次问题出现时,多去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就根本不会发生这么多的矛盾。


以前我身边很多的朋友,也是这样,一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不是找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找别人哪里做的不对。

后来当我接触到越多优秀的人之后,尤其是那些身价千万或者过亿的老板,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

不管遇到什么事,从来不会首先破口大骂找别人的问题,而是在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

其中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上大三的时候,为了商务上的合作,专门去拜访一个企业老板,我们在办公室聊天时,突然他的秘书走进来说:明天去哪里的机票已经订好了,让老板看看行程有什么问题,然后那老板一看,那机票的日期搞成后天的了。

重点是那张机票还是秘书订的特价机票,不能退的,本来以为这老板要发飙了,我还准备要不出去下。

没想到的是,那老板只是叹了下气,对秘书说:可能是我没交代清楚,你重新定下吧,到时两张机票钱统一拿到财务那边报销下,下次日期一定要核对清楚,有疑问的找我确认下。

然后那秘书听完后,头埋的更低了,也一直道歉这次是自己的错,太粗心大意了,然后就出去了。

事情就这么三言两语解决了,当时我感到特别惊讶,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我们业务上沟通快结束的时候,我就问那位老板,是不是我当时在不好意思发火啊,到时这个将近1000块的机票钱,谁来承担。

当时那老板笑了一下说,这点小事,发脾气有什么用,员工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如果当时发火的话,反而会降低自己在员工心中的形象,还不如把这件事赶紧解决。

钱的话当然是算自己的,这样员工反而欠下公司一个人情,后面做事肯定会更加认真,否则为一点小钱,不仅会影响心情和工作效率,还会让员工不爽,最终公司的损失更大。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格局,越厉害的人越是会向内看,越普通的人越是向外看。

包括毕业后,虽然就工作了一年多,但这一年多,我发现那些底层同事,混的越差的,越是爱遇到什么事,就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尤其是当时同部门的一些销售,这些人业绩越差,越爱在背后说老板怎么怎么有问题,公司的产品哪里哪里有问题。

还喜欢在公司里散播谣言,凡是碰到一点所谓内部消息,就爱捕风捉影,说什么的公司快做不下去了,哪位员工很可能怎么怎么。

业绩看不到三分,八卦和推卸起责任来,从来都是一把手。

我特别反感那些,遇到什么事就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还在一边说风凉话,觉得自己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一般这样的同事,我都是第一时间远离,然后和那些业绩干得好,人生阅历丰富的前辈多学习交流。

那时候也比较冲,对职场的一些所谓潜规则也反感,偶尔有人在背后散播谣言的话,我都是那种找开会的场合,公开怼过去。

虽然吃了点亏,也无所谓吧,每个月拿着几千块钱的月薪,还搞什么勾心斗角,有意思吗?

业务上有什么问题,我都是尽量第一时间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教领导,如果是自己的错误,那就及时改正,没什么大不了的。


出现问题马上解决,然后事后反思自己,这是我看到身边成功的人普遍的一个特质。

遇到那些爱推卸责任的人,我都会第一时间远离,如果是自己的爸妈,每次都想方设法的教育他们。

每次和爸妈打电话,有一句话都是反复和他们强调:不要吵架,吵架是最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遇到问题了,一定是你自己哪里没做好,如果是别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来往,赶紧远离就好了,损害到自己利益了,第一时间先把事情解决好,无伤大雅的,反省下就好了,下次注意。现在他们比以往好多了,感情也比以前好多了。


包括网上的喷子很多,以前刚在网上写文章的时候,每次有人来怼的话,都会毫不客气的怼回去。

现在如果他是讲道理的话,说的在理还会感谢他的指导,如果是纯粹辱骂的,我就默默地拉黑,从愤怒到同情这样的人。

经常喜欢在网上喷别人的人,肯定是现实受了太多的委屈,如果你和他斤斤计较,岂不是和他一样的人。

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如果是自己亲近的人,那没办法,慢慢教话吧,如果是无关的人,远离就好了,因为生活的苦会慢慢教育他们。

要想让自己的思维模式越来越优秀,最好的方式是靠近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观察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千古不变的名言。

希望你未来遇到任何问题时,请首先想想怎么解决,再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我相信你也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看完三件事: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2.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关注公众号“boss修炼社”,每天为你分享赚钱项目、营销技巧、个人成长干货。

谢谢你的支持!

讲一下财商:

  • 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 什么是资产、负债、消费的区别?
  • 呵呵,你以为房子是资产吗?
  • 股票的正确赚钱姿势!
  • 为什么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更容易财务自由?
  • 投资不要只看利润率,工作不要只看死工资!


1、

“人不为钱工作,让钱为人工作。”

这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原因。

因为穷人虽然也会不停打工赚钱,但是他会把赚来的钱又全部消费掉,掉进资本设下的“甜蜜广告陷阱”,然后又再继续用自己的时间去赚钱,慢慢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这个概念在昨天公众号的文章《时间、人造人和财务自由》已经提到。

富人呢,虽然也会消费,但是更注重投资理财,所以会把钱节省下来然后滚雪球般的赚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所以,消费和投资,看似我们的钱都会往外投出去,但投资,是帮我们用钱生钱,是有回报的,有现金流会进来的,然而消费并没有。

那些在说,花钱很开心,花就花掉了啊的人其实没有想到过,钱没了是可以再赚,但是你浪费了时间。

准确的说,是两倍的时间。

然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去也再也无法再生了。

另外,消费的时候扪心自问一句:

这些东西真的是必需的吗?

2、

每个人最好能了解会计和现金流的概念。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记账,比如我今天买了一个名牌包,那么我的银行存款减少,对应的不是资产增加,而是一笔成本费用的开支。因为持有这个包,并不会给我带来任何现金流。

因此,我们要判断一样东西,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诀窍就看它本身会不会带来现金流入。

比如汽车。当我们拥有了一台汽车自用的时候,其实是多了一个负债,我们需要为它缴纳每年的保险费,需要支付开在马路上的各种税费成本,部分隐藏在燃油税或者其他不引人注意的成本支出里面。即使停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上海都足够抵消打车的费用。

所以,有很多人开了一阵车或者新鲜感消退之后,发现养车的成本真的不划算。

而且,汽车的品牌越好,它的持有成本,包括保养、替换零部件等也更加昂贵。也就是现金流支出越多。

有别于企业会计,我们可以把这类自用的购车消费,作为一种负债。(当然它有残值)

但今天,我们如果购买一台汽车用来经营投资,比如作为滴滴或者拉货,那么这辆车能不能算是资产?

不一定。我们要看这台车的带来的经营现金流入是否能覆盖掉它的成本。

如果可以覆盖,那么才算作资产。如果不可以覆盖,那么还是负债。

我们仔细想想负债是什么样子?

手上有一笔借来的钱,但我们不得不为它支付利息,也就是现金流流出。

不过如果今天有一笔借来的钱,我用它进行投资,它的低风险收益率,甚至无风险收益率高于我们所承担的利息支出,那么这笔负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资产。

这种倒挂现象一直到收益率降低,或者利息成本抬高为止。

那什么时候这种倒挂现象会出现?当有人在中间谋取利润,并私下给与平衡的时候。你懂的。

3、

以现金流的概念,房子算是资产吗?

和汽车一样,如果是自用,它并不能算作是一个资产,因为没有现金流入产生。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房子越大越好,其实就类似于汽车里的品牌,超过居住需求的部分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

如果不举债购买房产,那么现在也没有太多的持有成本,水电物业还是比较低的。如果举债,那么自然利息支出就已经是一种负债。房子越大,贷款越多,负债的压力也就越大。

最近,房产税在立法上马,意味着本来的平衡被打破了,也就是我们在持有房产的环节上多了一部分的税收成本支出,现金流出加大。

现在大家都比较关心这个房产税的税率最后到底会是多少?会不会差额累进,比如说第三套房子、第四套房子税率就非常高,因为持有多套房产的人90%已经不是自住的需求了,应该都是投资或者经营之用,所以他们会非常关注最后落地的税率会不会很大的影响其现金流入。

比如,上海房产的租售比是1.2%,假如房产税率落地是5%,那么也就意味着房东需要额外掏出3.8%的税收成本。他一想钱放到银行里还能拿至少4点几的利息,这机会成本一来一去就是8个点的差距。

相反,如果今天上海的租售比升到了5%以上,那么自然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暂时打消出售的念头,但对于租房者来说,5%的成本提高是很难接受得了的。一定会转而选择更便宜的出租房租赁。

很多人肯定会说,只要房价上涨,那么房子还是属于资产啊?

对的,但是你必须先把概念中的资产真正的变成可以使用的现金。

《九品芝麻官》里,包大妈给包龙兴带来了一把明朝的剑,无论它曾经多么尊贵,代表了多大的权力,但是它不能用来斩清朝的官。

我们小时候看了很多香港社会片,里面好人遭了暗算,都是跑到典当行把房契换钱来给黑社会还债。为什么黑社会不收房子?因为房子的流动性不如现金可以随处携带或花费。


来看一看蔡康永在奇葩说里对房子的独到解读。

我觉得

提出这个要求是错的

因为你对于人生的想象是错的

婚姻被你们搞成了一个毫无想象力的事情

我们有必要被房屋约束成这么悲惨的状态吗?

房价这么高

全部都是盖房子的人的问题,

还是那些没有房子就活不下去的人的问题?

如果你们稍微张开一点眼界

看一下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很多国家其实没有把房子当成是一个下面的资产

你若去查一下东京的房价比北京便宜

你去查伦敦市最精华地段的房价

今年掉了三分之一,

日本人放弃继承他们父母留给他们的房子

因为为了继承这个房子所交的税

比这个房子本身还要高

所以只好不要

房子不是人生的全部

在座的各位才20多岁

你们的婚姻如果持续30年

你看看30年之后

房子还会不会这么重要

如果现在把全部的心力放在

我们要结婚

我们要分享未来

我们就要分享房子

把房子当成是我们人生想象重要的依据

我觉得是这个出发点是错误的

就是你一提出这个要求

你对自己人生的想象就被限制住了

然后

你从此对于这个婚姻的一切想象

都依据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态度来进行

你把你的人生

你的幸福感

交在了别人的手里

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你们能够相信我

把房子的重要性从人生排除掉

你会去想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站在这个出发点

我认为不只是房子

一切对于所谓聘金

对于嫁妆的要求

在我看起来都耽误了

你们对于真正幸福的在意的重点

如果是这样子这种态度

我认为是错的

所以我最后讲的就是

如果你真的盲目的相信你需要嫁妆的话

你要相信这件事

你就是唯一的嫁妆,

不是房子

4、

股票上涨时很让人热血沸腾,我看最近出了个新闻,上海警方破获了一个非法证券咨询的案件,发现其非法获利3000多万元,就是给股民推2万元一套的股票课程。

不炒股的人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心理,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韭菜割也割不完。

从现金流角度来说,如果股票能带来稳定的分红,那么它和理财产品的区别不大。但是一则国内股东没有这个分红习惯,二则来股市的谁还看得上固定回报,玩的就是心跳。

所以有时把股票当作去游乐园玩过山车是一样的,玩过山车你不得开销支出吗?

国内股票市场主要的获利模式就是低买高卖,当股价下降时,真正的投资者非常开心,因为他们有了可以低成本入场套利的门票,至于股票何时能涨起来,就不那么重要,任何一个周期向上的时候都可以轻松抛售。

很多人对于这一点是有认知障碍的,所以我们看到股票上涨的越疯狂,反而杀进去的人越多。

另外,指数基金和股票一样,在数字套现成现金之前,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最多只能算是投资工具,但这两个投资工具和房子相比,流动性都要好很多,当天或隔天就能变现。这样投资者的心里是有底的。反观目前的房产,上海的售房周期拉长到半年以上,不狠心割肉是很难快速变现的。

投资还有一个要点是关注ROE和现金流,而不是利润率,前者更加直观。

5、

现金流不仅是判别资产、负债属性的诀窍,还是很多人追求财务自由的核心密码。

但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收入越高的人一定越富有,就越容易实现财务自由。而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高收入的人群,他们的开支也会相应的提高,也就是欲望很大。比如你看到一个中产阶层,会选择让它的孩子上国际学校,买奔驰宝马当座驾,出去吃饭只挑环境优雅的餐厅,一年到头旅游好几回,这样的生活在朋友圈里让人看了艳羡,甚至他们也会留下一部分现金流作为资产投资,但是因为开支放在那里,欲望无法抹去,所以他们要达到财务自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而低收入人群,他们的开支自然不会很大,只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投资资产,会比高收入人群更快的实现财务自由。

所谓财务自由,就是有足够的“被动收入”流入,而它完全覆盖了生活必需的开支。

什么是被动收入呢?

就是我们第一段所讲到的,用钱来为我们工作:我们的资产定期给我们带来现金流,而不需要我们花费心力去耕耘。

工作不属于被动收入,所以我们才会有恐慌和不安全感。

6、

我们有时候对于“自由”这个词可能有一些误会。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无法真正自由,无法按他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反而,如果我们想要自由,就必须先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和道德。

不是说我们今天有了足够的资产,就一定会无忧无虑;也不是我们找到了光鲜亮丽的工作,就一定会人生巅峰。

如果光线亮丽的工作,需要你付出很多隐性的成本,那么这并不能算作是一种自由。

自由,是你有可以说不的权力。

即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被动收入,但如果无法有正确的财富观,无法控制多余的欲望,那么被动收入终将也难填欲壑,再次变成现金流出的人生。

另外,健康对一个人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没有健康,在没有积累被动收入的情况下,势必会削减日常收入,增加成本支出,进而影响财务情况。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定期进行锻炼,而不要因为工作已经很累,就放任自己在自主时间里的懒惰。

谨记健康的或有成本,常常会让你好不容易已经积累的财富一夜返贫。

7、

关于工作。

如果我们对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抱有怨言,没错,怨言是没错的,比如工资太少了,加班太多了,老板太古怪了。

那说明,我们是时候该去学一点新技能。

抱怨虽然容易,但是抱怨不会改变别人,相反,相比于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如果家里的水管坏了,你抱怨它也于事无补。碰到问题,尽力去解决它,尽力完善自己。

清楚了这一点,自然就明白与同事、普通朋友走得太近,是没有经济利益的,而且会徒增成本。

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不合群现象会日益严峻,彼此关注的焦点会产生差距。但不用焦虑,新的圈子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展开。

过了新年后,有很多人会困扰于到底是跳槽还是留守等待升职。不要掉进类似普通的陷阱,应该要花费精力的是如何使自己升值,同时开创更多的“被动收入”来源。

只有你自己升值了,前方的路才会越来越宽。


说了那么多关于财商的东西,希望有所帮助。

文章首发公众号《南半球聊财经》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zA0ODY3NA==&tempkey=MTAwMF9mREYzSklYTDFBS0xyV0pPV2xfenBiZk9qR2pMLUE3WU9xN1FRcl9xRmkyaUdxbV80cWhGdEszNEpKQW1RZ3ZIdjMyeURfQXJwWmhONFdkaGNyVTY5elkxa3NtY2JmVFBGTzVJMFlJa3M4ZXJKMl9KbF9MekdtN0xSVGlJVkVqemxJNUhqeVlaUnBISld4TXRGWmdXSUttcm8wVmk1bkZqb2QwWW5nfn4%3D&chksm=4f29a5ef785e2cf90d19c90cf14e11f9b37d37dc26a1cf4246641abcbd75740b8321b248b08f#rd

厉害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会有解决问题的心态,认为遇到问题是好事情,他们抱着成长的想法去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会做很多事情。

一路上会有各种问题跳出来卡着,但是他们总是会尽可能的去想法办。自己学习、看书找答案、向别人请教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他们并不害怕付出,他们害怕拿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做事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犯错,不断找问题总结经验。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他们的个人能力会得到提升,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赚钱或者赚名声

他们日常就爱问为什么,想问题想的深入。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们会去理性分析其中的各个因素(现象、背景、原因、结果、影响、办法),这种深入的思考就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了。

而普通人则相反,在对待问题的心态上为以逃问题为主。认为遇到问题就是麻烦事,他们总是空喊很多口号,实际没啥行动,不怎么做事情。

在遇到问题后,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实在没办法就糊弄一下,也不认真对待。他们也不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总爱找一大堆理由,也很怕付出。

在做事的时候,总是畏手畏脚,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怕承担责任,怕做不好。结果始终不能收获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提升,逃避问题成了他们的本能反应。

在一次次的逃避中,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连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没了。


看完就赞好习惯

我准备了一万多款精美的ppt给你

来我的公众号,回复数字"1"直接领取

公众号:南风读书笔记

为你找找值得看的书,彪悍的人生一定需要知识的支撑。

这个问题应当按两种模式来讨论。

第一种模式的人具有很强的领导力,他(她)能调动周围的可利用人力资源来完成任务;第二种模式的人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能够利用周围的软硬件结合自身能力出色地完成任务。

第一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曹操和刘备,第二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赵云。

图1:孔明和赵云

作为电气工程师的我,当然更佩服赵云。

讲几位现实中我很佩服的人吧。

第一位:老国企的机械设计工程师

我在老国企工作时,和同事们一起设计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其中自控部分的机械装置和电气装置,都归我负责。设计中当然遇见许多困难,我向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工程师讲了我的设计思路。这位老工程师略加思索,给我提出了几个建议,这些建议不但可行,而且是自控与机械有机的结合,很有价值。

这位老工程师的思维与他人不同之处是:他总能把机械与电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不象我的思维更偏向电气,其他人更偏向机械。

经过大家的努力,流水线终于投产了。投运那天,这位老工程师也来了,他对我大加赞赏。我告诉他,这套流水线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大家思想的产物。他却说:提出思路是一回事,但具体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后者高于前者。

这位老工程师的人缘特别好。老国企有近五万员工,似乎大家都认识他,他也特别热衷于给大家解决问题。

某日,老工程师突然连续一周没上班,我们这些年轻人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周边的变化,甚至都没注意到他没来。过了几天,下班时在大门外遇见他,交互后才知道,原来他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他一脸惆怅,看了都难受。我立马向他提了一个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他立刻精神起来,滔滔不绝地告诉我解决方案,而且很有参考价值。

我会一直记着他。

第二位:老国企的副总工程师

他的组织能力特强,每次厂里有重大的技术问题出现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指挥协调,临危不乱,事事都井井有条,镇定自若,很让人佩服。

有次钢化玻璃车间的一台1250kW电炉控温调功器坏了,车间停产。刚好是下班时刻,仪表工都走了。我从企业幼儿园接了孩子准备上班车,接到该车间主任的紧急求救,我带着孩子来到钢化车间,把孩子放在车间外面的花园草丛中玩,自己进去处理设备故障。

经过检查,原来是仪控电源故障。我立即处理,经过调试投运,大约半个小时后系统已经稳定运行,我赶紧到车间外面去看孩子。没想到,孩子居然在和副总工程师玩躲猫猫,开心着呢!

看到我出来,副总工对我说:一定不能让孩子在生产车间外独自逗留,出了问题就麻烦了。原来他开会后经过此地,看见孩子独自玩,问明情况后,就留下来陪孩子,让我安心调试设备。

这位副总工考虑问题很全面,连孩子的安危都能顾及,我真的很佩服他,也很感激他。

这位副总工后来去日本出差,在讲台上突发脑溢血去世。那时我已经离开了这家国企,后来听说了难过了很久。

说也奇怪,感觉在老国企时,员工之间都很有感情。到了外企后,这种感情就完全没有了,员工们真的就是同事关系。

第三位:是一位大亚湾核电站的国家核电研究员

我在大亚湾核电讲解我们的成套开关设备基本设计时,这位研究员插话,提出了一个与地震烈度有关的问题,他询问成套开关设备在地震时有何应对方法。我和他就这个问题深入交换,突然发现,研究员毕竟是专家,他的理解比我们要深入得多。尽管我们在开关柜的设计方面比他知道的多得多,但在应用方面,却比他要浅薄很多。

可见,研究员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常人是不一样的。也许,这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吧。

第四位:一位和尚

我在某个帖子中讲过,我在海南东方甲醇项目出差时,返程在三亚住了一个晚上。傍晚时分在海滩散步,遇见一位和尚,就和他攀谈起来。

我们谈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位和尚伸出他的手,指着手心手背,说:手有手心和手背,若割裂开来就不是手了。手心和手背就好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者其实是互相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很新奇的理论。

且不管对错,他的看法很有个人见解的,和常人显然不一样。

===============

就讲四位吧,想到了再补充。

曹操远在汉中,孙权大起三军,共十万之众来围攻合肥,只要拿下了合肥,孙权就打开了北上中原和曹操逐鹿天下的大门。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曹操在合肥留下的守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而张辽和李典关系非常不好。


这样用人看起来是大忌,但是在孙权大军压境之后,张李二人却迅速捐弃前嫌,打出了「张八百破孙十万」的逍遥津大战,差点生擒孙权。


曹操如此用人的背后有什么玄机呢?他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呢?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留下张辽和李典、乐进一同守合肥,自己去汉中远征张鲁。合肥的地理位置虽然现在看来一般,但是在三国时期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向西可以进攻庐江,向东可以突袭建业,而孙吴如果想要北伐中原取淮南,合肥就是嵌在大军道路上的一颗钉子。


于是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来围攻合肥。这时,曹操派护军薛悌送来木匣一个,张辽便开匣一看,上面写着:

「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这封信也没有提任何的具体方略,甚至都没有提援军的事情,一时间诸将狐疑不定。依然是张辽一锤定音,及时的把握住了曹操这封信的解释权。


张辽曰: 「主公远征在外,吴兵以为破我必矣。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中间李典出了一些小插曲:

李典素与张辽不睦,闻辽此言,默然不答。

乐进见李典不语,便道: 「贼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坚守。」

张辽曰: 「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 便教左右备马。


李典慨然而起曰: 「将军如此,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




张辽大喜曰: 「既曼成肯相助,来日引一军于逍遥津北埋伏;待吴兵杀过来,可先断小师桥,吾与乐文谦击之。」


李典领命,自去点军埋伏。


后来的故事就是激动人心的逍遥津血战了,乐进诱敌,张辽李典埋伏两侧夹击孙权,孙权大败亏输,靠着宝马良驹跃过小师桥,才没有被俘虏。


经此一战,江东小儿都不敢夜啼,张辽镇守的合肥也成为了孙权一生都没有跨过的障碍。逍遥津一役自然是诸多亮点,无论是张辽的勇不可当,还是李典公而忘私,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但是在这里,我们想讨论一下曹操用人的艺术。为什么曹操留下了平日里不怎么合得来的张辽、李典和乐进一起守城?而不把张辽或者李典之一调走呢?


在 2016 年《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就讨论了三人合作,两两相互监督,然后主公「和稀泥」的妙用。


在我们上面所说的场景中,张辽,李典和乐进一直在合肥搭档。每次随机的抽取任意两个人合作,在每一次合作中,只有这两个人能互相观察到对方是不是在合作中偷奸耍滑了。


比如说,在张辽和李典的合作中,李典不合作,或者公报私仇了,张辽可以选择把李典的行为报告给曹操。那么曹操将放逐李典,把李典排除出这个群体之外。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博弈论中,我们都知道在重复博弈下,背离合作均衡的惩罚越重,合作程度越高。


就上面这个简单的设定来说,一个直觉的结论就是,如果实行永久放逐,只要一次公报私仇,就真的永不叙用,似乎是最优的选择。

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的。这种任用多个相互之间有罅隙的将领合作的事情,不光曹操在做,孙权也在做。


凌统于甘宁有杀父之仇,两个人甚至当着孙权的面还刀剑相向。但是孙权依然同时重用他们两个,还让他们和吕蒙一起来抵御曹军,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我们再回到上面李典、张辽和乐进的例子,用经济学仔细分析这个貌似简单的三人模型。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曹操远在汉中,孙权大起三军,共十万之众来围攻合肥,只要拿下了合肥,孙权就打开了北上中原和曹操逐鹿天下的大门。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曹操在合肥留下的守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而张辽和李典关系非常不好。


这样用人看起来是大忌,但是在孙权大军压境之后,张李二人却迅速捐弃前嫌,打出了「张八百破孙十万」的逍遥津大战,差点生擒孙权。


曹操如此用人的背后有什么玄机呢?他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呢?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留下张辽和李典、乐进一同守合肥,自己去汉中远征张鲁。合肥的地理位置虽然现在看来一般,但是在三国时期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向西可以进攻庐江,向东可以突袭建业,而孙吴如果想要北伐中原取淮南,合肥就是嵌在大军道路上的一颗钉子。


于是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来围攻合肥。这时,曹操派护军薛悌送来木匣一个,张辽便开匣一看,上面写着:

「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这封信也没有提任何的具体方略,甚至都没有提援军的事情,一时间诸将狐疑不定。依然是张辽一锤定音,及时的把握住了曹操这封信的解释权。


张辽曰: 「主公远征在外,吴兵以为破我必矣。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中间李典出了一些小插曲:

李典素与张辽不睦,闻辽此言,默然不答。

乐进见李典不语,便道: 「贼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坚守。」

张辽曰: 「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 便教左右备马。


李典慨然而起曰: 「将军如此,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




张辽大喜曰: 「既曼成肯相助,来日引一军于逍遥津北埋伏;待吴兵杀过来,可先断小师桥,吾与乐文谦击之。」


李典领命,自去点军埋伏。


后来的故事就是激动人心的逍遥津血战了,乐进诱敌,张辽李典埋伏两侧夹击孙权,孙权大败亏输,靠着宝马良驹跃过小师桥,才没有被俘虏。


经此一战,江东小儿都不敢夜啼,张辽镇守的合肥也成为了孙权一生都没有跨过的障碍。逍遥津一役自然是诸多亮点,无论是张辽的勇不可当,还是李典公而忘私,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但是在这里,我们想讨论一下曹操用人的艺术。为什么曹操留下了平日里不怎么合得来的张辽、李典和乐进一起守城?而不把张辽或者李典之一调走呢?


在 2016 年《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就讨论了三人合作,两两相互监督,然后主公「和稀泥」的妙用。


在我们上面所说的场景中,张辽,李典和乐进一直在合肥搭档。每次随机的抽取任意两个人合作,在每一次合作中,只有这两个人能互相观察到对方是不是在合作中偷奸耍滑了。


比如说,在张辽和李典的合作中,李典不合作,或者公报私仇了,张辽可以选择把李典的行为报告给曹操。那么曹操将放逐李典,把李典排除出这个群体之外。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博弈论中,我们都知道在重复博弈下,背离合作均衡的惩罚越重,合作程度越高。


就上面这个简单的设定来说,一个直觉的结论就是,如果实行永久放逐,只要一次公报私仇,就真的永不叙用,似乎是最优的选择。

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的。这种任用多个相互之间有罅隙的将领合作的事情,不光曹操在做,孙权也在做。


凌统于甘宁有杀父之仇,两个人甚至当着孙权的面还刀剑相向。但是孙权依然同时重用他们两个,还让他们和吕蒙一起来抵御曹军,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我们再回到上面李典、张辽和乐进的例子,用经济学仔细分析这个貌似简单的三人模型。

这绝对是一条干货分享,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因为他们知道这5点:

1、 Bayes’ theorem 贝叶斯定理

2、 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

3、 Compounding 复利

4、 Checklist 清单

5、 Incentive 动机

下面来分析下这5点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是一个概率的函数,用来推断在一些已知条件(假定B事件)下某些事情(假定A事件)的概率。

举个例子,你的老板每次见到你都微笑点点头,你想知道老板今年会不会给你升职加薪。那么怎么用贝叶斯定理来思考这个问题呢?老板对你微笑点头是B事件,老板会给你升职加薪是A事件,我们要计算的是老板每次都对你微笑点头这种B事件下,老板会给你升职加薪这种A事件的可能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贝叶斯定理说,你需要两个数据,第一个是先验知识的概率,也可以叫基础概率,比如一般我们认为老板经常对你微笑的点头让你升职加薪的基础概率可能是50%,第二个数据是可能性函数,也就是在基础概率的基础上特殊信息带来的调整,这个调整根据新的信息的说服力不一样,可能大于1也可能等于1也可能小于1,比如根据调查发现老板平时都是板着脸很少对人微笑点头,那么老板对你微笑点头这个可能性函数肯定比1大,假设是1.8,这样可以算出来老板对你微笑点头的情况下老板对你升职加薪的概率应该是50%×1.8=90%。

为什么贝叶斯定理那么重要?因为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是一种很难的能力。著名的科学家普朗克开玩笑说,科学的进步来自科学家的死亡,可见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有多难。

如果从贝叶斯定理推断两个有用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万事都应该用基础概率思考作为起点。第二个结论是:如果有新的信息出现,根据其特殊性,你的结论应该从基础概率开始向两侧调整。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when the facts change, I change my mind. What do you do Sir?”

二、机会成本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个收益函数,时间可以看成是唯一的输入。时间花在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的路径。站在此刻看下一刻,总是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了其中一条路径的收益,就放弃了其他路径的收益,这就是机会成本。

大学毕业了选择读研究生,机会成本就是三年工作的收益。把银行里面的钱拿出来买房子,机会成本就是放在银行里的利息或者失去的投资机会。总之,机会成本告诉我们万事皆有成本。

机会成本有两个相关的原则需要记住,第一个是底线思考。比如做投资,投资收益的下限是十年的国债收益,如果一个投资机会的收益低于这个下限就应该拒绝。又比如买车,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车,买那种都行,但是如果你把下限设成坦克一样坚硬能适应所有地形的车,那么值得看的就不多。

第二个是要避免被迫选择。被迫选择是指尽管你知道当下的选择不是最优的,但是你没有其他选择。人生里面有很多被迫选择的场景,比如大学学了一个自己不怎么喜欢的专业,毕业之后因为不想放弃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被迫找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直做下去结果是越来越烦恼迷茫。

三、复利

复利的曲线是指数曲线,开始的时候看着很平坦,但是加以时间就会呈现陡峭的趋势。

在2018年的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举了一个复利的例子。1942年,巴菲特用114美金买了一只股票,如果用这笔钱买美国的S&P500指数,77年以后的收益会达到惊人的60万美金,年化IRR 11.8%,总倍数5288倍。有趣的是,如果年化收益下降一个百分点,变为10.8%,看起来变化不大,77年实际的收益会下降一半。

所以,关于复利的原则都在这个例子里面了,一个是要有足够的时间长度,第二个是收益率提高一点点都很重要。复利不仅仅是投资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单词,其实无处不是复利效应,连最根本的人类社会繁衍都有复利效应在其中。当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很重要的结论就是,人类的出生率如果高于2,就会形成复利效应,人口会越来越多,形成指数增长,而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制的,所以危机不可避免,最后只能靠战争和瘟疫减少人口。

放到个人身上,如果你能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形成复利效应,如同芒格所说的”Those who keep learning,will keep rising in life.” 那些不断学习的人,将在生活中不断成长。那么你的人生想不幸福都比较难。自己关注和别人的比较,把每一次失败当成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永远生活在胜败的阴影之下。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和别人竞争。

四、清单

清单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工具。但是特别简单的东西,常常特别有用。

《Think fast and slow》那本书里面讲,人有两个思维系统,一个是快思维系统,一个是慢思维系统。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大部分是快思维系统,慢思维系统是比较后期的事情。快思维对于人类早期的生存非常有价值,但是问题也很大,随着世界越来越复杂,慢思维的作用越来越大。可是,快思维是潜意识的,经常不经思考就会得出结论或者做出行动。

如果你是去超市购物,快思维还是慢思维其实都没有很大的麻烦,最多浪费几十块钱,甚至快思维最简单和省力气。但是如果想象一下你是医生,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手术室,即使不洗手这样的习惯也会是大问题。又比如你是飞行员,如果平时训练没有意外操作手册,在空中遇到突然情况的时候,仅仅凭借下意识的反应来处置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清单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小到出差的清单,大到投资的风险检查,都非常有用,它实际上是把慢思考变成了纸面的形式。此外,清单这个工具对于制定反面错误加以避免更加有用。

五、动机

2006年,罗伯特教授出版了《Infuence》这本书,可以认为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著作,罗伯特教授也因此被称为「影响力之父」。罗伯特教授讨论了六种影响人和说服人的方法,包括互惠、权威、一致性、社会认同等等。

这些都可以用动机来思考。不同的人思考的逻辑不同,对不同因素考量的权重不同,但是都是动机的不同。因此,在生活和商业中,时时不忘把对方的动机作为考量的一个因素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比如,你去高级楼盘买楼,热情的销售可能会给你一个小礼物,如果你忘了对方的动机,你会下意识的出于互惠的好感购买他推荐的家装产品。了解别人的动机,除了避免你被利用或者欺骗,也可以帮助你实现商业合作或者团队管理的目标。Fedex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管理层发现每一次在中转机场的卸货转运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后来他们改了激励的机制,不再按工作小时计费,改为按件数计费,一下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工人很快干完就回家去了。所以,当涉及到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先把动机搞清楚。

看到这里点个赞再走吧,也可以关注一下 @成长的chason 噢,感谢点赞关注的你!!!


另外我为关注的你准备了这些精选的福利:

1、公众号:【小李职业成长说】;
2、后台回复“ppt” 即可获得1000+PPT模板大礼包;
3、后台回复“策划”即可获得70+策划方案;
4、后台回复“简历”即可获得200+精选简历模板;
5、后台回复“互联网”即可获得各大互联网公司面试经验及感
关注私聊我噢还有更多福利等着你!!!

做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截止到今天晚上,我共参与1对1咨询1082小时,在咨询的实践中,我总结出来那些行动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相比较于行动力低的人,主要有以下三个思维方式的不同。

1,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反思自己,但绝不轻易否定自己。

行动力低或者不敢行动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自我否定,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否定自己,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认为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做好(全能,梦里会飞翔),所以万一哪里做不好,都是对这个潜意识的巨大挫败,这种挫折引发自己的羞耻感,羞耻感引发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把一个人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我不行,我没用,我做不到,让自己寸步难行,甚至很多时候干脆放弃了尝试。

成长型思维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但却也坚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这种坚信,是建立在自己愿意踏实的努力上,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样反而接受挫折,并在挫折中总结,反省,改进,继续行动。成长型思维的人很清楚成绩、技能不会无中生有,他接受自己是不如别人的,接受前几步是要跌跟头、甚至会被笑话,是需要向别人学习的,他可以接受过程中的挫折。反而这可以让他放开束缚,大胆的思考和尝试。

成长型思维的人反省自己,改进方法,积极学习,但是却不会用成绩来评价自己,或者否定自己,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享受自己的每个点滴的进步,每次进步的带来的快乐又形成新的动力。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否定自己,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受挫的情绪或者感受上,来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并逐渐的意识到一个事实,你生而为人,其实很平凡,但你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你需要从0到1,从无到有,学习、积累和成长。

2,主体性思维

很多人一旦遇到问题,首先想的是,父母怎么想,别人怎么看,社会怎么看,老张怎么看,小王怎么看。他用道德,社会价值观,别人的评价等做为素材,以“客观”的视角来观察自己。有些人甚至说自己的时候,甚至会说“你”,比如有个朋友对我说:当有人这样说你,你就会很难过。听的我云里雾里,后来知道她想说的是,有人说她的时候,她自己很难过。但是这种客观的,甚至是旁观的视角,说明了她对自己的主体是缺少链接的。

而创造力,力量,毫无疑问,需要来自于主体,来自于内在,而不是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主体性思维往往是以“我”来开头的:

我是这样想的;

你这么说我,我会难过;

我感到愤怒。

我想成为心理学界的大咖。

主体性思维,是从自己的内在出发,我是谁,我要什么,我感受到什么,我怎么想。你可以停下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内在,看看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感受到什么,去看见,承认这些内在的发生,这就是主体性思维了。

主体性思维是我们动力的源泉。

3,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不是批判别人,而是在主体性思维的基础上,又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它以主体性思维为基础,但是对主体性保持一定的质疑或者好奇。

我感到愤怒,但我为什么会愤怒呢?

我是这样的想的,但是我不一定对。

批判性思维为什么重要呢,有了主体性带来的动力,我们还需要一个方向盘,可以灵活的调整方向。

因为如果我们坚信自己感受到的是真理,或者自己的想法是事实,我们就没有变通性和开放性,可能就会陷入想法或者情绪里,盲目的去说话和做事,成了想法情绪的奴隶,一条路走到天黑,这样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你无法超越问题,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批判性思维带来一个极其重要的机制,它带来的灵活性,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跟这个世界互动与人合作(一个固执已见,无法反思的人,是很难跟人合作的),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可以让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成长型思维,让一个人以加速或者匀速前行,而不是不停的使劲踩刹车;主体性思维,是我们的力量所在,相当于发动机;批判性思维相当于方向盘,可以灵活调整方向。这三个思维方式用好了,可以明显的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提到过,思维方式并不容易改变,所以我提到的上面三个思维方式,它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和特点,它们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后两者,他们在改变你思考的基础(主体性以及反思能力),从而可以根本性的改变一个人面对世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订阅号,nizhenyuan1,认识你自己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