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分类
网店货源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淘宝刷单 >  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商平台订单现象?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商平台订单现象?

发布时间:2019-07-21 00:01:26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不鼓励刷单,但不反对刚开店的时候刷一些。有规则即有漏洞,有漏洞也一定会有漏网之鱼。另外,有侥幸心理也必死无疑,只是死在哪天的问题。本文不是刷单教程,说出来主要让新手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
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商平台订单现象?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不鼓励订单,但不反对刚开店的时候刷一些。有规则即有漏洞,有漏洞也一定会有漏网之鱼。另外,有侥幸心理也必死无疑,只是死在哪天的问题。本文不是订单教程,说出来主要让新手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靠订单吃饭的本事。

对于平台自身来讲,订单的作用跟伟哥一样,一个英武雄壮的汉子一般不需要伟哥,吃伟哥大部分是要表现给别人看的。如果抱着伟哥当饭吃必然有大量副作用。


订单的好处之于商家和平台。
对于商家来说,订单可以获取更好的搜索排名,不管平台规则如何调整,销量必然是永恒的主题,你有好的量,平台就会给你更大的好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客单价,转化率等。特别在店铺刚起步的时候,订单是难免的,一个零销量的店铺试问有谁愿意吃第一口螃蟹?谁刚开店第一笔交易不是刷的我就送他一次领取送我一千元红包的机会。
我理解的订单另外一个功能是提升好评度,对于天猫来说就是DSR和评价,说白了就是欺骗顾客,让他觉得你卖的东西好。这点很卑鄙,但是哪怕你的产品真的好,面对千千万万竞争者刷出来的评价的时候也会显得一般般了。关于这点对于女装商家来说有个小秘诀,找个美女拍真人秀上传到评价里,作用比干刷好太多了。
平台对于订单又爱又恨。爱在订单会让报表更好看,再则人们会被高交易记录吸引。例如双十一571亿,所有媒体都帮马云宣传了。小米秒杀几十万台手机,广告费又省了一大笔。至于赚商家订单的扣点,真不是平台关心的事情,业绩上涨带来的好处不是我等那点穷酸扣点能比的,哪怕只是虚假繁荣。
恨在哪儿呢?平台既是品牌,美誉度是品牌的命根子。如果消费者开始怀疑平台的评价的时候,平台也就趋于灭亡了。


订单历史
订单的历史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史和电商技术发展史。中国人的智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订单上面。随着平台规则不断调整,各种订单技术与技巧层出不穷,演绎了电子商务无比繁荣的格局,老白姓也一次次买单了。
传闻最早的时候,平台没有流量,淘宝的前几笔交易还是马云的家属刷的。为的是什么?是给商家信心。好不容易有人来开店,咱得想办法留住他们啊!所以马云可以算是订单的开山鼻祖。
早期的时候订单是专属于少数“聪明”的商家的,这部分人尝到甜头之后消息很快不胫而走,带来了较大规模的订单,直到淘宝意识到很多商家已经不研究产品而专注于订单的时候,怎么查订单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早期的订单没有组织化,很多都是卖家找亲朋好友订单,所以在现在看来是很纯洁的。在一轮轮正反双方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订单流派,例如著名的莆田帮(他们最近好像跟百度也死磕上了?),订单平台,卖家互刷群,qq群订单,淘宝客订单,免费试用订单,YY语音订单,订单主持。
订单平台已经有些年头了,当年浩浩荡荡几百个订单平台甚是壮观,基本都是把钱存到平台,然后在上面发布任务,刷手领任务。后来抄了几个大的平台的家以及大量平台携款潜逃之后平台就没落了。qq是pc端主要im,所以必然是刷手和商家沟通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刷客们永远的阵地,至少作为竞争对手的腾讯不会把证据交给阿里巴巴,所以相对安全。比较有意思的是试用订单,打着试用的旗号干着订单的行当,对消费者不声明是订单,但是有便宜占谁不占,所以大家很好奇怎么那么多网站白送东西就是这个原因。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网站叫众划算,以前叫是划算,用不可思议的价格卖产品,先付全款确认收货之后再返现,保证了百分百的好评率。莆田帮是订单组织中比较彪悍的一个,最新的防侦破手段基本都是由他们研究出来的。
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在大数据发展至今,淘宝基本上已经做到能够识别所有的订单,抓不抓你只是想不想的问题。
2014年是淘宝订单的高爆发年,可以说是进入全民订单时代,这一年的订单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最主要的原因是阿里巴巴要上市,需要业绩。当中还推出了一个高逼格利器,订单检测,也就是刷完单之后你就可以用后台官方工具检测一下,没问题就放心刷,有问题就把问题订单删掉。所以,商家把这个理解为淘宝纵容订单的信号,全力以赴地比拼着订单技术了。
这一年很多订单公司暴富了,很多主持也赚的盆满钵满,兼职刷手们也赚到了可观的外快,堪比滴滴快的给出租车司机带来的福利。阿里巴巴也笑的乐开了怀,但是死了一大批商家,因为大家都刷的凶,你刷的不凶就等于没刷。
这个盛况到什么程度呢,我知道有个别穷凶极恶的商家刷日均千单的。一天刷个五万销售额的都是小case。
后续订单会怎么样,没人能够预见形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销量和转化率还是平台排名的主要因素,订单就一定就会存在。


这里还要说一下聚划算的发展。最早的时候聚划算只有十个位置,平台流量跟现在没办法比,但是商品少啊,再加上大家对于这种折扣形式有很强的新鲜感,当时单品销量大几千上万太容易了。后来坑位越来越多,直到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再加上品牌团,特卖等抢走更多资源之后基本上就剩下少数有过硬本事的商家能够有量了。一个坑位收费最少一两万,多了要十万以上,被坑的人是大多数。聚划算也会根据交易额给到不同流量资源,也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聪明的商家也通过订单来获取更多流量了,俗话说聚划算前十分钟的销量决定了整个活动销量,后面的买家由于从众心理也会更想抢卖的多的产品。于是聚划算就变成了一场订单大赛。早期的时候很多都是五件五件刷,前十分钟刷个几千笔交易,后面卖的好了再慢慢退款。但是现在管的越来越严了,不能太假啊,所以要刷的真一点,两件两件甚至一件一件刷,一个账号刷一单,前半个小时不要刷太猛。技术门槛越来越高,但是依然阻挡不了商家创造销售奇迹的热情。
当然不是说所有商家都刷了,也有一些商家内功确实比较深厚的。

关于京东订单
京东的订单跟淘宝比起来就没那么遮遮掩掩了。淘宝小二让商家订单,从比例上来讲真的是少数。但是京东本身商家相对少,而且京东运营拍马屁的热情比淘宝小二高得多,所以相对的更加非常不要脸。
早年京东订单主要体现在京东团购上,当时订单是这样的。
商家:今天团购销量不给力啊?要不要刷点?
京东运营:刷吧。
商家:怎么刷了还是不给力啊?
京东运营:那我帮你调下。
一会儿页面上显示销量加了500。
活动结束,商家卖了当天团购第一,真实数字不算太好。
京东运营:昨天你们活动效果太差了,下次价格要给力啊。
下次活动:
京东运营:活动报名了啊,目标高的才能过
商家:我报15万
京东运营:有点低啊,别人都报20多万,哎,我帮你想办法吧

活动开始:

京东运营:刚才我给你加了500了,一会儿不行再来500。
商家:感谢
活动结束,商家真实销量52件,问了整个商家群,销量都没他高。
京东运营:这次活动你们做的太差了,下次价格要给力,不然就不给你资源了。
下次活动:
京东运营:这次不能调销量了,上面要查,也不能刷了。但是任务不完成要罚款。你这次报了20万要想办法做到啊。
商家:。。。尼玛
(以上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好了,前面讲的主要是团购。现在京东日常怎么刷呢。为了省点订单费,买个三四十个手机,用手机刷,非常壮观,跟深圳那边做app刷榜学的招数。京东对于id查的没那么严,所以比较好刷。

订单要付出巨大成本,天猫订单刷客佣金在6-12块一单,找主持一般10-12一单。手机端刷更贵。天猫扣点占销售额5%(大部分类目)还有积分0.5%。再加上快递费,平均8块。有些人跟快递公司买单号做假物流记录会便宜些,不过不安全,现在到重量也要控制好的地步了。很多爆款一半刷一半卖,再加上还有广告费和其他运营成本,能赚钱的实属少数。什么?依法纳税?那就全都拜拜吧。

对于想赚快钱的人来说,订单确实是唯一捷径。在现有淘宝大环境下,订单确实也是获取自然流量的最有效渠道。要不然怎么那么多人订单呢,要成本的!
不过订单不能盲目,要有目的性。刷最有优势的产品,季节性产品换季前提前刷,不打没有准备的战,刷出去的都是钱,要让效果最大化。千万不能为了刷而刷。在刷到自然成交好起来之后慢慢减少订单。

订单技术要领
随着平台对于订单监控越来越严厉,越接近买家购物行为的订单越不容易被系统识别。在大数据基础上开发的订单检测系统唯一没办法判定为订单的就是真实订单。所以订单技术的更新总是围绕着如何模品牌真实买家购物行为进展。市面上流行的订单方法无非就是,订单路径分布,七天螺旋订单规律,订单流程主要控制浏览时长,浏览整个页面,货比三家,账号检查等。本来想讲一讲这块的,但后来觉得这些方法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也随处可查,也就不具体展开了。
总之一切订单行为围绕真实性进行,越真实越安全。既然选择订单,就不要想着怎么刷更省,安全第一,一旦被查前功尽弃。
经常被刷手坑是正常的,所以有主持反而相对保险,有的主持会赔付被骗金额。如果被刷手,黑吃黑,不用紧张,基本上这种都不会成功。劣币驱逐良币!
当大家都在订单的时候,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至少他很难优雅的过的比别人好!!
现在订单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很可怕的游戏。你订单的钱未必赚的回来!要知道订单的人工费在5-6块,空包非在3-5块,一个订单就要超过十块钱的费用支出!一天刷二十单,就是两百多,一个月六千多的费用!!!
所以为了使得订单更有效果,那就刷更多单!!!!谢邀
先说结论:订单的存在是网购特点所致,可以改变,但需要转变消费者对商品下单的信任依赖,同时平台的考核机制也要改变。

问题一: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产生这种订单的原因,以前我也讲过,是因为网购的特殊性,使得销量以及评价成为客户下单的主要参考,是水桶的其中一块超长板
为了尽快卖货,人为的提高销量及评价自然成为卖家首选的手段。
也是因为水桶里其他木板的投入见效比太差才会如此。
此情况在阿里系店铺尤为严重。
当然,还有一些推波助澜的点,下面会提到。


问题二:这种订单对商家、消费者、平台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商家来说,也演变成行之有效的变相推广方式,称为“虚假繁荣”,接着衍生出订单生态,又带动一批人就业,许多原本的天猫商家,放弃天猫,改行做订单了,收入颇丰。
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甄别,频繁出现诈骗现象,尤其是淘宝里的3C数目类店铺。导致无法买到真正满意的商品。
对于平台来说
明着是抵制这种行为,但是理性分析:
1卖家依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其销量,不管怎么说都对是平台有利
2平台是对销售额进行抽成的,卖家订单,也许需要交正常的抽成,就好像即使一个企业虚假生产,但是它还得交税。
3大部分平台都是有细分不同的负责人,比如类目负责人,比如招商负责人等等,通过这种负责人机制来对商家进行销售额考核,以确保平台的销售。那么,这些负责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考核以及业绩,是不会太抵触订单的,因为只要没被暴露,那也算销售额。



对策:
如果想改变这种订单的办法,宜疏不宜堵,必须改变人们对销量以及评价来评判商品的依赖。
京东则是依靠平台的名气来获取。
广大B2C平台也是如此,将人们对商品的信任引导到对平台的信任以及对品牌的信任
以及,引入更好的考核机制。看到刷等等死就。。。呵呵,我就不刷,还不是活的好好的,我中午12点钟起床,没客人就刷知乎打游戏看小说,一样一个月卖8万多,

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商平台订单现象?

因为订单是成本最低、技术含量最低、同时是效果最直接的一种非正竞争方式;而且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几乎没有法律风险的一种手段。简单说,技术门槛低,效果直接!


一般说,一家公司从诞生开始就是有基因的,而且这个基因通常不会因为公司发张壮大了就会改变;记得马老板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淘宝的发展史,最早淘宝上线的时候没有人气,怎么办呢,每个人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挂上去,然后自己拍下来。这是订单的beta1;这样一来,稍微有了点人气,然后也零零散散有部分商家挂了东西上去,可还是没人买,怎么办呢?马老板说,我们租个仓库吧,把上面的东西都拍回来,结果是前期只要有人上架产品,就会被马老板团队拍回去,造成成交假象。这是订单的beta2;再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进来,甚至开发了一些软件,尤其是针对前期的虚拟物品交易,最恐怖的时候一晚上可以刷几个皇冠。这算是订单的beta3;再后来,有人做起来专门的平台,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进行虚假交易,当然,这个时候淘宝开始打击订单了,这是订单的beta4;当然后来有了更高级的beta5、6、7......


淘宝包含天猫作为国内电商老大且如此,其他平台要活下来,也不得已为之,也就是大家说的订单可能会死,但不订单一定会死的原因;应该准确的解释是,别人通过低成本非正当竞争(订单)的方式获得流量的成本远低于你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所以有逼良为娼的嫌疑。很多人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问题能解决吗?我觉得难,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几个制度能够解决的,基因是渗透在骨髓里面的,就像前面的人说的一样,靠吃伟哥维持的身体,很难通过其他营养素来解决。基因很难改变。


当然,平台要长久发展,品牌要长久发展,最终必须走健康、公平、靠产品品质和服务取胜这条路,任重道远,楼主持悲观态度。


以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正处在并长期处在订单的初级阶段!

从2015年初开始,阿里突然加大了订单打击力度,虽然之前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但是也只是认为,像前几天一样,雷声大,雨点小。经过这几个月的观察,这次确实是来真的,这一波风头什么时候会过去,打击力度有多大,目前还不得而知。

我一朋友开了几家天猫店,一家旗舰店。几家专卖店。他的销量可以排在类目前几。从他的一些订单调整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走势。去年卖了几千万。主要就是靠订单。在去年年底旺季的时候,几个店铺一天的订单成本就将近10000。

除了订单,其他推广很少做。直通车花费几个店铺加起来一天也只有1000多。其他,钻展,聚划算,淘抢购从没做过,活的非常滋润。其中有一款爆款月销10000多笔,其中一半是刷的。他用的订单方法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普通的订单平台放单,发空包。可见那个时候订单还是活的很滋润的。

今年3月。行颠上台,淘宝政策调整。传出要大力整治订单。我这个朋友消息也是很灵通的。他是某个知名电商圈子的会员,往往能及时得到淘宝内部一手消息。于是做出了今年第一次调整。

调整一、

3.8日决定:为了躲避3.15打假风头。公司内所有店铺停止订单。

在停止订单的几天里,店铺真实销量出现了小幅下滑,但是影响不是很大


调整二。、
3.15日后做出了第二次调整:调整订单方法。这个订单公司的老板是淘宝小二,私下里开订单公司。这种订单方法,最大化的模品牌真实交易。包括不聊直接拍,上午假聊先不买,下午买或第二天买。买了再退款。聊了不拍等等。

这种方法实行了10天就干不下去了。原因是造成的管理成本太大了。由于订单没有规律,导致很多订单的给他发了真实的货物,很多真实客户给发了空包。后来就换回了原来的订单方法。


4月份卖家都感到这次来真的呢。网上也频频传出各种订单被抓的消息,包括很多天猫大店铺。越来越多的快递公司也配合淘宝打击订单。他做出了第三次调整


调整三:
从4月5日开始。加大手机单订单的比例,降低PC端订单比例。因为相对来说,手机端订单要安全很多,并且阿里在大力推广手机单,从政策上来说,手机端对订单抓的很松。

调整订单后效果明显,手机端的销量不断加大,PC端排名和销量都相应下架


4月中旬的时候出了一个时间。深圳有一家电商公司因为订单,被局上门罚款20万,看来阿里和公司局配合还是蛮默契的。迫于压力,朋友做出了第四次调整


调整五:完全停止PC端订单,只刷手机端。同时加大直通车投入,开始研究别怎么报聚划算,怎么报淘抢购。开始做第二手准备,万一订单不行了。要开始做其他的推广了。

他这次调整后,手机端的销量占总销量的85% 左右,而且销售额并没有明显下降,手机搜索的时候,他店铺的主推款是排在前10的。看来无线端的潜力前途无量。


5月淘宝继续加大打击力度。于是他做了第六次调整

调整六:
只留一个店铺做实验继续刷,其他店铺全面暂时停止订单。加大直通车投入。店铺大量报活动。

一直到现在,他的其他几个店铺还没有恢复订单。这期间,店铺销量只出现了小幅下滑。但是推广成本增加了。现在每天直通车的成本,比以前订单的成本多几千。而且没有订单。宝贝显示的销量只有以前的一半了。对以后有什么影响,现在还不得而知。x

不过还是有积极因素,只期间,店铺上了3次淘抢购活动,销量还不错,每次上活动,基本上比平时销售额多出3万左右。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店铺销量下降了差不多一半。当然有几节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他这种以前靠订单生活的店铺转型调整必须经历的痛苦。他店铺未来会很么走,还不知道。还在对淘宝政策持观望态度。说不好过几天又会冲回订单模式

我整理了很多订单一些资料。太多,在这里发不方便,太长

想要可以关注我微信:neimu1 回复“订单”自动获取

前两天看到有人问,什么在发达国家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我认为应该再补充一个问题,有哪些只有在中国才会产生、才能生存的行业和赚钱模式。“订单”、“炒信”这种奇葩东西绝对可以列为其中一项。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把所有生意都做“烂”的本事。一旦发现有个什么漏洞,就一定不能放。许多经营者从来不考虑整个生态,更不会去考虑怎样长期发展,总想着赚这一把就撤, 涸泽而渔,骗一个是一个。 资本市场也早已是这样,所谓的活跃用户数,注册用户数,到底有多少水分,大家心里都清楚。尽职调查做得不充分,是没有投资者会当真的。

所谓订单,其实就是搞虚假交易,在销量上造假。为了“按销量排列”时能在几百页的商品目录中排到第一页。而为了配合商家的订单行为去炒作信用,就是所谓的“炒信”。 吃准了消费者在网购时会将商家的信用等级和商品评价作为考量,现在电商领域的炒信行为变成了一个灰色产业链。 据说京东的订单更没有节操,运营甚至可以直接帮商户收费改销量。

销量这个东西,在网购中是最重要的评分纬度。我周围的人但凡要到网上买点东西,基本都是以销量来排列的。如果销量全部被人为扭曲,那我还能依赖什么来买东西呢?人为制造虚假销量的性质可以说比虚假广告更为恶劣,因为消费者在网络上基本没有其他方法来评判一个商品。

销量、评分是仅有的制约商家的手段。而炒信行为打破了这种平衡,商家通过这种手段变得有恃无恐,不再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满屏都是刷出来的“爆款”,消费体验可想而知。

今年3月底商务部公布的《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有这方面的初步考虑。网购刷信誉、虚构信用评价等手段将成为违法行为。不仅如此, 根据其第七十五条:“监测样本企业和商品流通经营者都有数据报送的义务。如果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监测数据的,由所在地省级商品流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开展商品流通经营的经营者(例如网络零售企业)和提供虚拟集中交易场所的开办者(例如互联网零售第三方交易平台)与实体店铺等传统商品流通者和实体集中交易场所适用同样的规则,权利义务一致。” 所以这种刷销量的行为,将来等于把一众网店抬到了处罚的风口。

因为现在淘宝内部的打击力度比较大,这种淘宝订单有了各种独立于淘宝外,以微信群qq群为载体的组织,还有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加入还需要“入会费”,很像传销。

有些学生通过这类“兼职”群一个月赚取个几千。而绝大部分所谓的订单群还是骗钱的,等于是依附在欺诈产业链上的、专骗骗子的骗子。说实话不太理解那些在淘宝订单还觉得自己是在赚钱的学生,图什么?是时间太不值钱?值得浪费在这样毫无意义的订单上?欺骗消费者不说,有这点时间干点什么不好。

大数据发展到今天,这种订单都有行为特征,以后抓不抓只是想不想的问题。 对于炒信这样的诈骗,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而对于整个产业链的订单行为,也需要有司法介入打击,不然是对全体网购消费者的欺诈。身在一个毫无诚信,到处是忽悠、弄虚作假的商业环境,消费行为只会充满戾气,说再多“亲”也没用。呵呵,连快递公司都推出了虚拟物流记录了。保证记录真实有效,你想要多少重量就多少重量,你想从哪个网点发出从哪个网点收货 都完全随你决定。
一单3块钱全国跑。
而订单随着监管越来越严厉,现在更多需要借助于平台活动来打掩护,比如说双11双12,天天特价,淘抢购聚划算这种大活动在举行的时候 大量的流量灌入的时候 进行订单活动。
然而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事实上订单的利益链同样涉及到淘宝自身,以及淘宝下属的运营小二等员工。关键在于你该如何利用好主人给你的机会。而不可以在主人需要你安分点的时候跳出来。而在主人需要你贡献力量的时候你应该奋勇而上给主人脸面增光。
说太多就没意义了。双11晚上22点的时候为了完成主人们的指标,我们几个顶端大卖家钻石展位全开。直通车全部无限制狂烧。为了拉真实销量?NONONO,这个时候离目标还差几百万呢。我再牛逼也不可能1小时做几百万的销量。钻石展位全开只是为了为我接下来的狂刷销量打掩护。订单每单500以上的来,这个时候基本没事的,当然即便有事那也和主人没有关系。最终10点45分主人告诉我们可以了谢谢大家,双11圆满完成。这样就是条好狗!明年我依然是条好狗。而肉一定有我的一份。先表态:凡是有需求的地方,必定有市场。然后,市场带来的问题,市场早晚会自己解决。

再挖掘:凡是有市场的地方,一定会提高效率。

客户评价,客户反馈,对商家来说,是一个效率较高的客户教育方式。而大环境导致信息不透明,社会对诚信的认可度并不是十分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订单变成了把这种高效率的客户教育变得更高效的方式,人是逐利的,市场必然会选择更高效的方式。

你也不必听大V们只说大家爱听的抱怨,谩骂(事实上,很多大V的赞都来源于附和大众的情绪,自己说的话其实都很反智,这就和订单能获得销量所以订单一样,需求带来行为。)。这么说吧,市场带来的问题,市场也会自己解决,而现在订单的电商,最终会因为大家知道到处都在订单(之前我有个答案,吐槽马佳佳那个里面就吐槽了一下她订单刷得夸张至极,简直把消费者当傻子),导致这种客户教育方式的效率越来越低,进而商家改用别的方式,比如现在的自媒体带产品的模式,比如传销模式,都是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最终会由市场这个丛林选出能活下来的,由消费者这些筛选者拿钱来留下他们认可的方式。

所以,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有这种现象,以及未来这种现象会怎么样了吧?



对我来说,你们现在这个答案底下到处喷订单,就是附和大众情绪,期许着自己增加几个赞一样的行为。你们这些答主,和没销量疯狂订单的马佳佳有什么区别?说到底还是税收工作没做到位。
在此之上,评分系统不应该只针对销量,而是应该把销售额同时考虑进去。

完善和落实互联网销售的税收工作,不但助于改善互联网商业平台的风气,还可以为国家增加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很多答案都提到了淘宝新店在没有销量和评价的时候,不订单怎么做。作为一个淘宝小卖家,平常也订单,我想现身说法一下。

几个月前新开了一家店铺,目前信用还没上钻。我平常想订单吗?答案是不想的。
这是这几天的订单明细(给我订单的小哥每天会列好结算的表格,我用支付宝把钱转给他):



3、4心信用的刷手佣金已经要7、8块了,钻级以上都是10元以上。此外,宝贝价格越高,佣金也会越高,手机单要另外加钱。
算上快递费,订单的成本很高了吧。那么这么高的成本,为啥还要订单?各位先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其它的推广方式。

这是一些淘宝官方活动:




这是直通车近7天的数据:

花费128元,成交79元。。。。

这是一些淘宝客做的鹊桥活动(没错,要求90%以上佣金的很常见)。

这是我报的一些淘宝客的活动,情况是这样的(我的佣金在40%以上)。

这是QQ群推广,我付了150元推广了10天。嗯,还不错,带来了6笔订单。
哦,我在QQ群做的活动是好评全额返现的,15.8元的宝贝,全返现。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聪明的买家会通过淘宝客来购买的,运气很不好,我那6单里就有2个这样的家伙。
你没算错,这样购买,不但不要钱,还能赚4块多。
他们给的评价是这样的:
即使是这样,如果有效果我还是很开心和乐意做类似的活动的,因为他们实实在在拿到了我的商品,会吃我卖的东西。这怎么也比订单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方式要强。但这个世界上(或者淘宝这个世界里)最悲哀的就是,送东西都送不出去啊。

我也仔细反思了,我拿着可能在全国品质都拔尖的东西,卖着白菜的价格,为什么卖不出去?
我把同行排在前几页的宝贝看了5、6遍,反复思量后,默默滴拨通了订单小哥的号码:给老子刷!死也要给老子冲到首页!!!

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商平台订单现象?

我把有关这个问题结论性的话放在最后来说,在这之前,我先讲一点延伸的。

-

看完了所有回答,发现目前所有答案犯了两点错误。

第一:简单理解真正淘系大商家的订单动机。
大多数人都认为商家订单要的是马太效应,希望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但是这是错误的理解。

第二:将淘系电商与其他平台电商订单目的混为一谈。
平台不同,玩法不一样,每个平台的考核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具体平台具体分析。

而更有甚者,将订单一事上升到国人国情乃至国人劣根性层面来谈,这是十分不对的。定有人说易趣不订单,是的,这一点我承认,但我们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易趣是否存在同淘宝及天猫一样年销售额达千万或上亿的商家?一句话,平台不同,玩法不同。若是易趣也按照目前淘宝这套路来做,到底结果如何,我们还真不好说。

-

就目前现状来讲,淘系电商的展现规则是目前最符合市场商业逻辑的。

你瞧,谈到展现规则时,我用到了商业逻辑这个词。谈电商之前我要先花点时间讲讲淘系电商平台的商业规则。具体这个商业逻辑在产品排名中如何体现呢?我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几乎所有做淘系电商的商家都为了争夺搜索的前三页而费尽心思。一件商品,凭什么可以排到前列,淘宝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A店铺的一件T恤,每天有100个人在看,最终有5个人成交了,那么这款商品的转化率是5%。B店铺的一件T恤,每天也有100个人在看,但最终只有3个人成交了,那么请问,AB两店铺的T恤,谁的会排在更靠前的位置?

但是,不要认为淘宝的排名展现规则仅仅就这么简单而已,其中涉及到很多维度的权重考核。

我们还是以AB两店铺来举例。B店铺的商品转化率虽然很低,但是3件里没有一个退件,而A店铺虽然每天卖5件,但总有3件因质量问题而产生售后退件。那么再请问,AB两店铺的T恤,谁的会排在更靠前的位置?

还是以上我讲到过的,这个展现排名的维度之广泛,计算标准之复杂,各项指标的权重之神秘,使得几乎所有商家都在不断摸索。

产品上下架时间、店铺转化率、某特定关键词的转化率,产品及店铺的收藏数、店铺三项动态评分、商品转化率、店铺客单价高低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所有综合因素,最终决定了一件产品在被客人搜索时可以排到什么位置。淘宝本身也是在利用这样更符合商业逻辑的排名规则来给买家提供更好的产品。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淘宝的搜索展现规则是目前所有电商平台里最合理的。而其余的电商平台并不是完全没有商业逻辑,而是规则单一简单,亦或者压根就没有所谓真正的商业规则含在其中。

好些年前,淘宝的搜索规则也是简单且单一的,那时候很容易就被商家摸索到,例如产品销量高,那么权重就高,排名就靠前,所以也就导致了很多商家拼命的刷销量。所以很多年前在淘宝这个平台赚到钱的第一批人是玩技术的一群人,但现在,随着搜索规则的复杂化,只有真正沉下心做产品,真正从各个维度提升产品和店铺各项权重的商家才有可能赚到钱。

很多人在讲,现在做淘宝不容易了,不是不容易,而是没有前几年那么简单。

-

一谈到订单二字,几乎所有电商局外人都认为那是在刷漂亮的销售额,但这样的认知十分幼稚且片面,也正因为很多初涉淘宝的人抱着这样的认知在订单,所以越刷反而死得越快。

各位可以自己来搜索一下任意关键词,看看排在前三页的产品难道真的就是销售量最大的吗?

抱着这样肤浅认知在订单的人多不多?

很多很多,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商家都是这么在刷,由于这些商家由于刷错了,所以很多时候即便累计了大量销量,也无法被展示在客户面前。

若各位细心,其实不难发现一个很小的细节。淘宝官方本身是从来没有在自己官方渠道例如万堂书院的各种培训课程里说不准订单,反而在某些教你提升转化率和优化产品的课程里,淘宝官方也很隐晦的在说让你自己做几笔销量或者找朋友帮忙买一点。淘宝在这方面的用词很谨慎而且值得玩味。淘宝一直在讲的是,禁止虚假交易。

什么是虚假交易?你对这个词的理解深度决定了看你如何来理解订单这个词。

真正的订单其实刷的是什么?在我最开始的内容里其实已经给到了答案。

真正的订单,刷的是权重和各维度的数据。而销售额?那是做好这一切后必然的结果。

-

订单对不对?

抱歉,如果按照很多人对订单的理解来说,我也刷,我不能昧着良心乱说话,而且就在上礼拜我还刷了的。我刷的是什么?前几个礼拜某客人去我的仙蒂瑞拉天猫商城(http://xiandiruila.tmall.com)拍了结婚用品,后来用不了那么多,于是办理了部分退货,但由于客人迟迟不办理退货,结果使得我店铺的退货评分被拉到很低,严重影响了我店铺的排名,无奈之下我找了几个朋友帮我去拍东西,然后马上办理退款,以便让我在这方面的评分上升。

赚钱这件事,有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去评价。但我是个俗人。我不愿意,也不能免俗。只要法律没说不能做的事情我都会去。

试想一下,你开了一家公司,然后制定了严格的kpi考核标准,有那么三类员工。
第一类无计划无目标,任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第二类天赋异禀,智商高执行力好。
还有第三类,也很聪明,但是是小聪明,喜欢走捷径。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对待这三类员工?而在面对这三类员工时,你又会拿出什么样不一样的管理手段与方式?这个问题,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没有太多的人能回答的上来,我这句话有点得罪人,但我也不喜欢憋屈我自己讲假话。大学生教你学做人,打工的教你来创业,这算是目前知乎一大特色吧。

订单的店铺,就好比是那个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对于这样的店铺,平台,以及市场环境需要做的,是制定更合理的kpi考核标准,目前起码我看到淘宝一直在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循序善诱的告诉这些人,你们踏踏实实做,一定有结果。如果我是老板,我最看不上的,反而是那些自己不投入还讲别人抄捷径的人。

我不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一个讲三观的答案,我基本不碰三观那玩意。但话既然说到这个份上,我也停不下来了。这样的第一类人就像我们生活里常遇到的那种,看着别人成功了,然后酸溜溜的讲,当年要不是我没xxxx,哪里轮得到他。或者是,我只是不想xxxx,只要我xxxx,我也一样可以成功的人一个样。

-

如何看待互联网电商平台订单现象?

其实我的观点已经在以上讲到了。这样抱着抄捷径心理的人是不会消失的,电商平台能够做的,是指定更符合商业逻辑的规则,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


更多有关于「穿搭」、「服饰」、「个人形象」的内容,可关注公众号:艾诺说(enotalk)。

任何有关于「穿搭」、「服饰」、「个人形象」的相关问题,都可以给我微博私信,weibo@eno艾诺(http://weibo.com/enoxone),我会将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问题,整理成长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知乎专栏。

所有写过的内容,都在这两个收藏夹内:([审美 / 穿搭 / 设计],[职场 / 心理 / 教育]),希望帮到需要的人。

反对 @肥肥猫答主第二名的回答。
答主这么业余也有赞?呵呵哒,点个反对加没有帮助。
完全不了解淘宝卖家的苦处,你来试试完全不订单开个店试试?大家都在刷,就你不刷,你就等关店大吉吧。
订单对比直通车跟钻展真的算是最低成本的“推广”方式了。
直通车一个点击几毛钱到几块钱,一天烧掉五十块钱算少的了,而且还可能烧了钱还赚不了多少,你们数数吧,如果每天都单纯开直通车,每个月直通车的开支就要一千五以上。
钻展动不动就要交几千几万的,你来?
如果连订单都完全杜绝,就像评论区一位仁兄所说,淘宝只会被各种大卖家完全垄断,小卖家根本无从存活,这时候你们又要来瞎BB咯?(笑)
现在没办法杜绝订单是淘宝搜索排序的根本问题,人类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这三点你们谁能避免?说得好像我们商家愿意骗人似的。
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被吃了?运费险被吃了?
产品质量不好,店家声誉差,再订单也是于事无补,订单只是一种推广手段而已。
现在一款产品30天就要清空一次销量,倘若一家店产品不行,服务不行,把真实顾客都赶跑了,那他刷再多,也不过是赔钱而已,没傻缺做这种生意的。
而且淘宝早就不单纯靠销量排序的。靠的是各个方面的综合排名。这时候就很考验店家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等等各方面。
@命硬的eno 这位答主的回答才是切切实实符合道理的。
这种事情压根不涉及道德方面。
方便面,化妆品,保健药等各路商品在电视打虚假广告的时候,怎么不见你们义愤填膺呢键盘侠们?
你们要记住,无商不奸啊,做生意肯定要多多少少有点欺骗(当然,坑害到他人非法不道德的事肯定是不能做的,我说的“奸”不是那个“奸”噢)
完全诚信透明化的生意来往?呵呵你是在玩过家家酒吗小孩子们
你们看看多少广告都是有点夸大其词的?多少营销技巧都是玩心理战勾引你们?还不是为了骗你们乖乖掏钱咯?
说得你们在淘宝买东西会看上0销量的东西0信誉的店铺似的,可笑,虚伪!
我觉得适当的夸大,适当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可以的。只要产品没问题就好了。
可以让我折叠。
我今天还看到知乎刷赞同的呢……
想用法律手段就解决订单,想得美

订单首先是个商业问题,由商业利益驱动。而在商业利益面前,佛挡杀佛确是一个真理。以大家都懂得的某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例,订单直接影响着该商品或店铺在自然搜索排名下的展示位,如果没有交易量、没有评价,想把自己的店铺商品挂到前10页,基本没有任何可能性,而网民的购买习惯决定了用鼠标不停往10页后的搜索页面点击并达成交易的概率几乎为零。

那店家可以通过某平台直通车这种付款购买关键词展示位的方式来营销啊?有合理合法的途径干嘛要去搞订单。可是,直通车只能通过优化展示的方式让店铺获取流量,可它不负责转化率哦,所以买家总觉得这会是一个坑,因为当你花10块钱给直通车买流量时,直通车可能给你带来了10个流量,但转化率可能就1个单,然后你还得让这个买家作出好评并添加好的评论,伐木累啊。但相替代的,如果你花10块钱给刷手,人家是100%能给你形成一个交易并追着你给好评啊亲,一量形成交易,你在店铺自然搜索中的展示位自然就会优化。直通车和订单,其实是殊途同归,但在效果上却可能完全不同,买家通过订单也更容易进行成本核算,这就是看得见的消费,傻也要傻得明明白白么。

那店家刷好某个关键词项下的量或评价就应该适可而止了么,为啥要隔三差五坚持不懈地刷哩?有没有听说过某平台的七天螺旋订单大法,意思就是每七天为一个周期要进行一次订单,否则搜索权重会直线下降,直至世界的尽头哇。某平台的搜索权重以每七天作为一个周期累计,当第七天届满时,平台即会将搜索权重(如销量)累计最高的商品优先展示,接下来清零后重新累计权重。所以订单是门技术活和苦力活,要根据七天为一个周期不断观察自己店铺在自然搜索下的排名,并时时和刷手沟通补刷。当然,某平台以及诸多互联网案例中,也出现了千人千面搜索(好高端的说),它实际上就是大数据广告精准定位,当你搜索苹果时,下次搜索时就不会或少给你展示诺基亚,从而做到个性化搜索,根据使用偏好给每一个买家展示不同搜索结果。但因为网络商品SKU太多了,即使真是千人千面,估计也难挡刷手。除了平常的这类搜索权重需要考虑外,作为商家,如果想参加某平台的重大促销活动,比如说双十一活动,那商家就必须适时发力订单,否则临近双十一没有达到“入场”的交易量数量资格,你就丧失了参加双十一的展示机会了,所以商家必须在双十一前作好订单工作。

那店家如果真的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铺子,与世无争不抢不刷怎么办?可惜也不行啊,某类电商平台自身是有KPI考核的,当每一个店小二都被KPI绑定,他们就得完成自己在网站平台某黄金广告位的展示任务,以及完成自己招商客户的交易总量,所以会形成大领导考核小领导,小领导逼迫平台小二的尴尬循环,害得商家总是会接到平台小二的一通电话:18929387845“那谁谁,这个月你们的交易量必须达到1000万,我不管你们怎么搞,反正帮我完成这个量就行了”。商家敢不听?不听就让你下线,关铺走人。另外,刷的单最多,交易量越高,不要忘了,某平台的技术实时服务费还是要照常收取滴。

再来看看我们那吊儿吊儿郎当的法律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等形式,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业信誉。《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为虚假广告。《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开办者应当建立交易场所内交易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披露制度,并禁止场内经营者自行或通过他人虚构信用评价。

蛋是,法律越多,反倒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基本是个无解,那么多部门都管,往往最终都管不好。在订单中,如果真想要阻止订单,就必须认定具体的哪一笔交易是订单形成的,而在现前的法律体系以及技术体系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举证。刷手已不是从前的刷手,订单的拟真化已经做得越来越好,如果有关部门要认定某一笔订单,就必须形成笔录-交易记录-支付记录的完整链条,或者可以铺之以大数据分析方法,但这样的工作其实很难完成。法律,真不是订单的终极杀手,技术才是!

另外,我们似乎也看到很多订单行为被认定为诈骗罪被课以刑罚,那是刷手真的蠢,真骗钱不办事的才能达到的状态。作为平台,其实比主管部门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平台规则可以自由设定平台的“自主判断权”,从而以自己的非专业眼光判定是否是订单并施以惩罚,而无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如果真想解决订单,控制好平台就行了,在后台拉高一个百分比的订单认定度,就会死悄悄一大片。

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真会出现一个像电影《特警判官》中的判官一样,能够以自我判断的方式直接认定订单与否。这就像是现在民事和刑事诉讼中的测谎实验一样,虽然测谎结果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但仍然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审判参考,从而影响法官的自由心证。在未来,也许就真会出现这么一部人工智能鉴定仪,由它形成大数据报告并来认定某类交易是否系订单形成的,这样,大家都省心了不是。嗯。想想真的好美!


在订单的世界里,谁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平台成为助纣为虐的魔鬼,刷手在地下提心吊胆摸行,商家被东啃一块西咬一搓,消费者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整个社会就在订单的世界里虚涨了很多GDP,大家似乎都过得很好,就等着泡沫在阳光下炸开。


订单会死,但不订单马上死,你怀仁人君子心不订单可别人一直不停刷,这就像两个人互相持枪指着对方,怒吼着让对方先放下枪,直到吼得没了力气。

要不要订单是价值观问题,不得不订单是世界观问题

笔者从事跨境电商,简言之——国外淘宝。订单同样普遍,以个人经历判断,99%都在刷,只有多与少的区分。除了自己所在职的公司,我没认识第二家从一开始没刷过一单的。但我一直坚信,行业内存在许许多多不会订单,且不认可订单行为的公司。只是在会订单的公司数量面前,显得凤毛麟角。

为什么这种可以归为消费欺诈的行为如此猖獗?为什么这个行业都是靠歪门邪道成长,还被当作理所应当?为什么社会如此黑暗?自己兢兢业业潜心研究,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别人却轻轻松松不求专业,产品单靠订单推,结果人家还比我销量好。数次思考过,坚持不订单到底是一股清流,还是一个傻逼?答案往往倾向于后者。三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上周,看到某电商培训机构在讲课过程中还是说:目前阶段来看订单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刷!同时,如今的订单公司也比三年前更加专业,更加安全。加之问过周边的朋友之后,订单的现象没有改变。不!其实也变的了,变得更加专业化。还有专门讲解如何订单的培训课程了。可现在我没有任何抱怨和不平衡的心态。过了三年,我的认知也变了。

犹如产品界的二八法则,80%的产品创造20%的业绩,20%的产品创造80%的业绩。卖家里也有类似的分布吧,80%的中小卖家占20%的市场份额,20%的优秀和大卖家占80%的市场份额。中小卖家在资金、人才、技术,乃至专业性上都远远不如大卖家和优秀卖家。那么,采用一些受罚成本低,又能快速提升销量的方法有什么不对?成年人的世界么,看利弊。从投入回报比,风险控制角度来看,订单是个权衡后不错的选择。做销售没有点狼性怎么行?又何况大家都在刷,订单是电商界的游戏规则。别人都在刷,我要是不刷,岂不是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就问你:新店,新品,不刷怎么活?你答不上来就不要BB。你压根不懂中小卖家的苦,泪目!

被生活所迫刷了点单,并不代表是坏人,商业上的一种手段而已。你不订单,你牛逼,你不订单往起做,到时不要用你电动车刮我的梅赛德斯就好。而且我们也知道订单只是暂时的,等赚够了资本,聚集够了人才,积累够了经验,能站着把钱赚了,谁还订单谁小狗。

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大多数都在订单。这只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无可厚非。但这种选择是不是也有一些弊端?

订单是一种选择,一种把资源用错地方的选择。时间成本最要命的地方是选了A就无法选B,把时间花在研究订单上必定减少时间研究在产品开发,销售技巧和营销方案上。订单做的好是一招一式,如果小打小闹,赚个快钱,刷刷无妨。但因此舍本逐末,因小失大,恐怕从此与成为那20%的优秀卖家背道而驰了。优秀的公司,优秀的品牌,比起订单技巧,看重的是更加本质的东西,产品,用户,战略,供应链等等。跟《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句恰恰相反“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商业世界里,失败的公司大致相同,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成功。每个公司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公司会花时间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现编一个段子:一个高峰论坛上,各大佬起身介绍自己公司,A总说:我是技术驱动型公司,B总说:我是设计驱动型公司,C总说:我是订单驱动型公司,汪汪汪。

订单是一种选择,一种容易造成假象的选择。无知最要命的地方是以为自己知道。通过订单获得的成功越多越以为电商是件容易的事,脱离现实越来越远。电商就真没一点技术含量吗?不研究市场,不了解目标客户群,不分析竞争对手,搞个同质化产品,只要花钱订单就可以做起来了?如果几个产品真因为订单做起来了,才真令人担忧。当泡沫破灭,现实逐渐浮现时,祝愿订单的卖家们没压太多钱。人们都是趋易避难的,订单无疑是容易那条路,但正确的路一般都是困难的路。

所以,虽然少数,但依然存在一批卖家,潜心研究产品,与客户交朋友,看重质量和体验,正努力试图给这个世界带来好的产品,好的服务,而且他们从不订单。因为他们选择把时间和心思用在更本质的事情上。选择去订单是一种价值观的取向,但请不要说所有人都订单,很明显,那是一个错误的世界观。

作为一个电商人,看到这类话题,有种痛,无法言表,这就是“菊花残、满腚伤”……

大家都是成年人,都应具备基本的常规常理:就像新开了个餐饮店,你会不会叫你朋友捧场?肯定会。那这算不算常规中所说的“订单”?

也肯定算。所以,这个结论就等于,也是我只提倡:偶尔的刷订单捧捧场,维护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利用这样的手段进行欺诈、扰乱市场,我也赞同严惩不贷! 而这些所谓的“订单”亦是咱们电商人的无奈与悲哀;这分为两面性:

一、资本运作体系下

资本运作的品牌,要的只是相对广告成本所产生的数据,不在乎亏或者盈利多少(当然不是极端的亏本);

那么,能支配的运营思维下的推广手段来回就那么多,咋整呢?这就出现大伙所说所看到的一系列举措出来了……

这应该叫战略性亏本营销。

实体店的商场,“买一百送一百”屡见不鲜,为什么延伸到网络,大家就不适应了呢?

说白了,是觉得自己没抢到便宜,反而还被套路了;感觉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二、常规运作体系下

没有大资金支撑的屌丝商家,要的只是平稳过度、能增长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增长的还能猛速又能挣一大笔就更靠谱了;

所以不同运营思路下的“屌丝商家”也会有少数的去玩福袋;我的店铺也玩过,但没这么狠。

回到主题,屌丝商家订单,说白了就是尴尬的想利用低成本推广技巧追赶优秀卖家所产出的销售数据,让平台方认为:我擦,出来了一匹黑马

如果订单被抓,那就是野马当场被平台弄死!赶紧多关注你,看有没有深度合作……于是,KA开始。。。

说道最后: 我认识的的大小商家,年销售从千万到上亿,坦白说还真没看到谁不订单的;

不是非要刷,而是没办法,市场竞争机制挂靠的维度太多,不刷根本顶不住;

举个例子:你是卖黄金的,本来也很开心的真正亏本卖;结果一傻逼给你个差评说是假的,叫其他买家别上当。这个评价是绝对的会影响你后续的产品销售,请问,你会如何选择弱化危机?

1. 订单。掩盖掉或弱化掉该评价所产生的负面。

2. 删除该产品,重新上个连接,继续卖。 但第二选项,就等于又重新开始。。。

亏本持续,没有目的! 当然,平台方肯定也会扼制,但这个仍然很难判断及彻底;

就像才说的,商家要发展,铤而走险或延伸变相的“订单”思维。从未停止,一直突破! 而作为消费者,就得具备常规消费心理去认识、去购买、去理解;甚至对于无良的卖家进行、。

现在淘宝订单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为销量,为评价了。其维度以及操作难度都大大提升。作为买家,好好理解卖家的难处,习惯就行,学会判定哪些评价没走心像刷的,避免上当受骗。

作为卖家,要学会生存法则。你可以不刷,但如果不了解为什么刷,说实话,做淘宝没什么前途!参考以下链接文章

新开的淘宝小店,没流量、没销量、没排名,求问各位大神,不订单该怎么迈出第一步?

还有很多的细节,因篇幅问题,无法详细,请见谅;如果哪位朋友对本文,还有哪里不明白,欢迎评论或私信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帮助你传道解惑。

我还在知乎专栏文章中分享过很多关于“淘宝运营”的内容,如果你对淘宝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学习

花和尚撩电商
关于“花和尚”:

死磕电商十六年,打工近十二年;2012年尝试淘宝创业至今,母婴/护肤品/小家电类目卖家。2016年开始自媒体创作,向世界分享个人亲身经历、见解、知识;2016年10月拓展“电商系统培训”

以自营项目TOP50店铺的实战经验为根本,整理一套完整的、高效的淘宝实战课程,帮助淘宝卖家快速成长、少走弯路!

如果你对电商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我会免费送你一套VIP弟子班视频;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如果你是淘宝卖家,可以加入我创建的千人卖家社群一起学习、交流、探讨(无广告);私聊我回复“社群”,即可获得入群方式!

各位老铁们,纯手打原创,举手之劳给个“赞”支持鼓励呗,这将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感激不尽。

订单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我个人是不鼓励订单的。

订单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我们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两面性,不要用非黑即白的视角去看待。那我就题主的问题来讲讲个人对订单的看法。



首先为什么订单会盛行呢?


1)新店没有基础销量是很难迈出第一步

新店在开店初期,没有销量的话是很难迈出第一步的。试问,你作为消费者,会去购买0销量0评价的产品吗。

然后作为卖家的话,如果你的产品很好,适当借助一些渠道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也是可以理解的。



2)订单有用,比付费推广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个也不难理解。有三种情况:


对淘宝新手卖家来说,直通车、钻展等推广工具其实并不会用。即使会用,但是推广也并不是一定可以带来流量和销量的;


对一些产品同质化比较大的商家来说,客户回头率不高,流量仅仅依赖搜索的商品。如果商品同质化大,同行之间PK的就是销量,所以要刷。客户没回头客,所以老客户干嘛呢?除了安排订单,其它没用。流量只依赖搜索,就要符合搜索规则,订单最有效。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品类同行都在刷。所以就会如同央视说的不想等死,就得订单;


还有那些毛利润特别高的品类,很多卖家会无底线的去刷。给大家算一笔账,比如说一个高客单价产品卖一单可以赚500块,如果通过直通车打爆款,一单亏200,也是划得来的。但是,如果用订单的话,一单成本20块,也就是意味着,即便刷10单出1单,花200赚500。所以这些品类的订单非常非常狠。



3)平台的流量分发机制也有一定的责任。


先看张图:


这个是今年双十二活动,淘宝店小二对于一些天猫卖家的销售目标指示。


我简单解释下,意思就是活动期间,平台会对头部卖家进行大量的流量扶持,但是如果卖家销售业绩达不到目标,平台就会把流量分配到中腰尾部卖家。


淘宝平台最终要看的是业绩,而如果你作为天猫卖家,短期内怎么有效快速的完成指标,从而保证流量不降?很多卖家选择了订单。



订单带来的影响?



1)对商家:

新开店铺不得不用,老店铺订单容易上瘾而荒废最重要的经营能力,并且很容易走入订单恶性循环,和同行互相虐死。

就像今年8月份央视曝光订单后,我去深圳聊了不少大卖家。那段时间大卖家圈子里面震动,很多行业的前几名因为订单太狠被删除链接,甚至有些被封店。



2)对消费者:

这个就不难理解了,订单之后,产品的销量和评价真假混杂,影响消费判断



3)对平台:

既爱又恨,只能合理控制。

爱在订单的确可以使得业绩达标,就像每年的双十一成交额,2000多亿的成绩多好看,,,,其次很多天猫店铺为了达到销售指标,疯狂利用订单去补。具体不多说。

恨就在于头部卖家疯狂订单,中小卖家苦不堪言。资源刷不过,流量也争不过,最终死于起步期。中小卖家的流失肯定是淘宝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在我和很多卖家聊过之后发现,不少大卖家都是杜绝订单的。大卖家之所谓成为大卖家,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只会订单,大多数大卖家其实都希望订单被查,这样他们其他的核心竞争力会比小卖家更加强大。

而对于小卖家来说,平台流量均匀,店铺的发展潜力变大,更多卖家会专注于店铺经营能力和产品创新上。

订单是整个互联网现象,并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如同假货问题一样。那么以阿里,京东,拼多多来对比,哪个才是订单最狠的呢?


————————————猛料开始————————————————


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最注重的就是其他买家的评论。这也令订单等灰色产业兴起。从淘宝到亚马逊,再到京东、天猫,中外电商平台无不在与订单现象做斗争

目前国内订单现象有多夸张?我们可以根据下游快递包裹数量做一些简单的推测。

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总量达到507.1亿件,增长26.6%。国家邮政局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超过600亿件,同比增长22%。推动快递行业前进的正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线上零售。中通财报显示,2014-2016年中通80%、77%和76%的订单来自阿里系平台。由此可以推测,电商平台至少贡献了70%以上的快递业务量。

?阿里:2018全年订单量572亿?

虽然阿里巴巴并未公布其平台的订单总量,但根据一些细节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来。2018财年(2017年4月-2018年3月),阿里平台人均下单90次,高于2017财年的85次。

截止到2018年12月底,阿里活跃用户达到6.36亿。如果假设用户黏性保持不变,那么2018自然年中,阿里平台一共产生的订单约为572.4(6.36*90)亿单,明显超过邮政局公布的507.1亿件。


http://weixin.qq.com/r/5S8IEBzEc0EMrVhz93r3123 (二维码自动识别)

从另一个角度估算,我们或许可以知道淘系平台的真实快递量。

从另一个角度估算,我们或许可以知道淘系平台的真实快递量。

2018年双11全天成交额达到2135亿元,全天物流订单量达到10.42亿。假设2018自然年阿里GMV为6万亿,则双11当天的GMV占全年交易额的3.56%。如果包裹量的占比同样是3.56%,那么2018年淘系平台所产生的订单应该在293亿单左右。大概占行业整体(507亿)的58%,更加符合我们通常的认知。

293亿约为572.4亿的51.2%,差距主要由两点构成。首先是虚拟订单(如话费充值)本身就不产生快递包裹,另一个原因相信就是订单所造成的了。

淘宝平台上虚拟订单的比例一般只有10%左右,可见订单才是造成两者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卖家会和快递网点合作,购买快递单号并填入,然后发空包。快递公司会将这些空包盖上“订单件”或“时效测试”章。



这些订单的包裹也不会被计入真实的快递业务量,网点一般另做一套帐。这就导致了电商平台的订单量和下游快递业务量有巨大差异。综上所述,虽然阿里宣称用户人均下单频次达到90次/年,但其中近一半可能都是虚高的。

综上所述,虽然阿里宣称用户人均下单频次达到90次/年,但其中近一半可能都是虚高的。综上所述,虽然阿里宣称用户人均下单频次达到90次/年,但其中近一半可能都是虚高的。综上所述,虽然阿里宣称用户人均下单频次达到90次/年,但其中近一半可能都是虚高的。

海豚智库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天猫的GMV也可以印证这一点。2018财年,阿里佣金收入为465.25亿元。如果以5%的服饰佣金率推算,天猫GMV的规模约为9305亿元,但财报披露的GMV却高达2.1万亿。

?京东:自营收入占GMV比重不到25%

(公共环境有些干货不方便讨论,想交流的朋友可以加我们分析师微信haitunxiaoyu,有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网易,美团,物流,出行等等交流群。申请制进群,实名制交流,非诚勿扰)

京东的GMV和收入的巨大差异一直被人诟病。2108年他们的GMV达到16768亿,同期自营收入为4161亿元,仅占GMV的24.8%。相比之下,苏宁同期的商品销售收入(2327亿)占GMV(3371亿)的比例达到69%。


来源:海豚智库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由于线上交易中,尚未付款的订单或没有发货的订单都会被统计入GMV中,也更容易出现订单的情况;相比之下,线下交易并不存在订单配送等问题,因此拥有大量线下门店的苏宁其收入占交易额的比例更高。

京东在2016年的实体商品订单量为15.9亿,随后他们不再披露订单量。2017和2018年,京东GMV增速分别为37.8%和29.5%,以此假设他们当时的订单量增幅约为30%和25%(根据历史数据,GMV增速一般高于订单增速)。那么2017、2018年,京东订单量大概是20.7亿和25.9亿,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5.2%和5.1%。

?拼多多:真的贡献了全国1/5的快递量?

拼多多在2018年实现飞速增长。用户规模突破4亿,GMV达到4716亿,总订单量也从2017年的43亿上升到111亿。

不少媒体谈到了“2018年全社会每产生5个包裹,就有1个来自拼多多”。还有人分析称,2018年全国新增快递106亿,假设其中80%来自电商平台,那么电商快递的增量约80亿。而拼多多就增加了68亿,所以淘宝等其他平台几乎没有增长。

这一结论的前提必须是拼多多的订单量是高度真实,没有多数水分的。否则你用阿里披露的数据可以得出类似,甚至更加夸张的结论。

我们整理了三通一达、拼多多、阿里、京东和行业整体的相关数据。下表中阿里和京东的订单量为估算。



来源:海豚智库整理上市公司财报、国家邮政局

2018年全国快递量为507.1亿,较2017年的400.6亿增长106.5亿。如果以人均下单频次*活跃用户数量来推测(阿里1),阿里巴巴在2018年的新增订单量达到了134.7亿,仅仅一家公司就超过全行业的增量。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如果以双11当天的物流订单来估算(阿里2),淘系平台在2018年的订单量约293亿,净增长54亿单,大概占行业整体增量的50.6%。这一结论看起来要合理的多。

再来看拼多多。假设他们披露的数据没有任何水分,那么2018年全社会63.8%的快递业务增量都源自拼多多。但另一方面,对电商行业高度依赖的三通一达总快递业务增量为73.8亿,假设其中80%为电商快递,即59亿左右,明显低于拼多多68亿的订单增量。

和天猫、京东一样,拼多多的GMV也同样受到质疑。去年11月,Blue Orca发布了拼多多的做空报告。虚报GMV正是Blue Orca的做空拼多多的理由之一。

Blue Orca认为拼多多并不向商家收入佣金,但会替第三方支付平台向商家收取0.6%交易费。如果以交易费倒推的话,拼多多的实际交易额或许比财报披露的数值少了43%。

实际上,拼多多也知道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在3月推出了自己的电子面单,给出的理由正是打击订单行为。以前拼多多平台上商家使用其它类电子面单,而这类电子面单只管自身电商系统内的虚假发货,并不协助拼多多治理虚假发货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商家和个别物流快递网点合谋进行虚假发货但平台无法管控的真空地带。

由此可见,虽然拼多多财报上宣称2018年平台上共产生111亿订单,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们猜测真实的快递包裹可能在60亿左右,占全年快递单量的11.8%。由于水分太大,如果一直披露下去或将出现类似“阿里平台产生的订单高于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笑话,所以我猜测他们或将在未来不再披露订单量。

2019年1月1日,《电商法》正式生效。该法第十七条明文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这条法令的落地效果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网店货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