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最新批发资讯 >   在省城广州,它们都曾经辉煌一时...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在省城广州,它们都曾经辉煌一时...

发布时间:2022-05-19 15:13:23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在省城广州,它们都曾经辉煌一时...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

十三行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服装交易市场,以十三行路为中心,包括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在内的服装市场,汇聚了大文豪、大时代、金富翰、舜丰、坤贤、耀生、红遍天、宝兴等大型服装交易中心,形成了广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每天的人流量曾经高达数十万人次,进出货物数千吨。据说当年北京的动物园、上海七浦路等批发市场的服装,大部分是从十三行这里批出去的,甚至还有销往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的。

这里经营的服装,以中低档为主,面对工薪阶层。据说在全世界的中国制造里面,凡是能用七八十元人民币买到的衣服,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草根色彩十分浓厚,有一篇报纸文章形容:“十三行每天对外发货达三四千吨,只要两三天时间就能提供最新货色,一万多名时装从业者正日夜为全世界草根衣橱换季而奋战。”

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大市场,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三行时代。

十三行雕塑

在十三行与桨栏路之间,有一条故衣街,顾名思义是卖旧衣服的专业街,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当年那些商人、通事、买办、西崽们,要在十三行混,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没有一身光鲜的行头包装,见人都矮三分,所以衣服要时时更新,故衣街的摊档便专门收购他们丢弃的旧衣服,利用其上好的衣料,修修改改,转手买卖图利。那时洋人们按规定不准入城,他们对中国的绫罗绸缎又情有独钟,经常到故衣街购买生活用品,顺便收罗一些从禁宫中流出来的御物宫装,故衣街也有专门渠道,为他们找到宫中物品(真假就难说了),所以生意盛极一时。

故衣街虽因十三行而旺,但它的生命线却比十三行长得多。商场就像是江湖,不是看谁混得好,而是看谁混得老。鸦片战争后十三行消失了,故衣街依然生意兴隆;大清王朝倒了,故衣街还是门庭如市;抗日战争结束了,故衣街一如既往地卖它的旧衣服。自从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后,故衣街做洋人的买卖,已不再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于是变成完全以卖旧衣服、旧鞋烂帽、旧生活用品为主,俨然成了有固定店铺的“天光圩”。


四牌楼(右边可见卖故衣的店名)

故衣街是贫民的天堂,也是贫民的地狱。有钱谁愿意买故衣街的破烂?它的生意愈好,说明民众的生活愈艰难。1940年代末,国内经济千疮百孔,物价飞涨,通货贬值,有如脱缰野马,试看100元法币在广州的购买力,1937年可以买到两头牛,1945年可以买两只鸡蛋,1946年可以买六分之一块肥皂,1947年可以买一个煤球,1948年只能买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民众手里捏着几张形同废纸的钞票,如果没有故衣街这样的贫民市场,如何熬过漫漫的严冬呢?

直到1950年代以后,故衣街终于渐渐衰落,最终完全退出市场。那时不会有人想到,1981年,改革开放之风一吹,竟然连扁担也冒出了绿芽。“故衣街工业品市场”在大锣大鼓声中又开张了。中断了二十年的故衣街商业,于焉复兴,而且上了一个台阶,不再卖破烂了,以经营中低档服装、辅料、鞋帽和小百货为主,但三百年的商业宗旨,似乎仍依稀可见:为草根阶层服务。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与流花服装市场、沙河濂泉服装市场三足鼎立的十三行服装市场。

在十三行路北侧的一排洋楼,外观相当豪华精美,巴洛克式的装饰艺术,流淌着十九世纪的西洋韵致,大概是民国时代富绅和买办们的寓所,不难想见百年前此地的繁荣昌盛。但如今已人去楼空,据说大部分都做了服装交易市场的仓库。虽然历史的余温尚在,但已没有太多可资怀旧的空间。任何人一踏入这个地界,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一股热流在滚涌,充满动感,充满张力。

也许,我们会不期然想起172年前,一位法国商人描写他在十三行见到的情景:“每个人都安静地走着,秩序井然,没有太多的冲撞。但有时有些事会引起队伍骚乱,那是长队的搬运工,他们只戴着大草帽,穿着裤子,用扁担挑着大包的货物,快步小跑着穿过人群,冲开一条路,径直撞到那些听到带着乡音的、提醒人们小心的‘来、来、来’之后没有马上闪到一边的人……每个商人,都有自己的吆喝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吸引人们注意。”([法]伊凡《广州城内》)

170多年前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是的,今天的十三行,还是那么繁忙,还是那么热闹,来来往往都是为口奔驰的人,生活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喧嚣中延续、轮转、更始。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商场打烊,城市已沉沉入睡以后,那一缕淡而持久的陈香,才从历史的深处,缓缓释出。

荔湾古玩城

荔湾涌有一段曾经被加盖改为暗渠。2004年,在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的“西关古玩城”,就坐落在加了盖的荔湾涌两岸。荔湾地区曾经有过不少古玩市场,如文昌北路的文昌陶瓷玉石工艺市场,文昌南路的西圣古艺市场,康王路的华翰古玩城、清平路古玩市场,但名气都不如西关古玩城大。


已经消失的西关古玩城

古玩城其实是一条古玩街,即龙津西路梁家祠街,街头耸立着古色古香的木牌坊。全长一千多米,两旁有150多间店铺,门连户接,陈列着各色各样、历朝历代的古董陶瓷、文房四宝、翡翠玉器、名人字画、碑帖古籍、石器木雕、历代钱币,以及反映老广州民俗风情的物品,如一些早期的留声机、电风扇、屏风、家私、雕花窗饰、灯具、烟具和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

夕阳下的古玩街显得特别迷人,斑驳的树影,零散地洒落在那些古旧的物件上,一袭挂在屋角的破戏服,一幅褪色的旧年画,让人追忆起逝去的年华,连落在地上的败叶,一片一片,也仿佛古旧起来,有了年湮岁远的感觉。

几十年岁月匆匆,荔湾涌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原来的水田阡陌变成了公园,河涌加盖成了人来人往的马路,傍涌的民居变身为古风古貌的古玩店。

2010年,荔湾涌又揭盖复涌,恢复了昔日“绿阴到处小舟藏,浅水漂红五里香”的景致。原来的古玩城全部搬迁,新的古玩城是由日杂仓改建而成的,与原有的文津古玩城相连,紧挨文塔,俯瞰荔湾涌,别有一种岭南古韵的味道。还有一部分商铺则迁到文昌南路原远望工艺品交易市场。


荔湾涌揭盖复涌工程

每隔几年来看,都会觉得变化很大,有一种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之感。唯一不变的,就是古玩城里的那些字画、古籍、瓷器、奇石,似乎永远安静地睡在玻璃橱柜里,默默地迎送着一批批客人,任人评头品足,静静地感受着四季的变化,看着门外的河涌变成了街道,街道又变成了河涌。

芳村花鸟鱼虫市场

芳村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在势不可挡的城市化浪潮中,居然还能保持着淡淡的乡土气息,似乎刻意为终日劳碌奔波于石屎森林的人们,留下一扇通往大自然的窗口。芳村人连做生意都做得那么有诗意——鲜花市场、茶叶市场、渔具市场、花鸟鱼虫市场,从名字也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呼吸到大自然的清淑之气。

芳村的花鸟鱼虫市场最早设在明心路,1988年开张时只有一千多平方米,固定摊位不足百个,经营花卉、鸟类和观赏鱼类。那时地铁还没开通,从老城区来,要乘渡轮过江,十分不便,因此生意清淡,经营者陆续退场,渐渐地,花鸟鱼虫都被其他商品取代了。

初战失利,并没有动摇芳村人的信心,他们对“鸟语花香”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不久又重敲锣鼓另开张,在花地湾新建了两个花鸟鱼虫市场:“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和“艺和花鸟鱼石交易中心”,琪花瑶草,万紫千红,蝶舞蜂飞,鸟声呖呖。经过历年扩张,面积逾十万平方米,分为水族器材区、宠物区、雀鸟区、园艺根雕观赏石区、高档锦鲤海洋生物区、鲜干花区、工艺品区和家私精品收藏品区等多个不同的区域。

走进这个大市场,简直就像进了热带雨林,飞潜动植,无所不有。犬吠、猫叫、鸟啼,此起彼伏,与人声、车声、风声、雨声互相呼应,吵得人三日耳聋。大如孔雀、圣伯纳犬,小如仓鼠、寄居蟹,天上飞的画眉,水里游的锦鲤,树上爬的蜥蜴,应有尽有。各种花卉盆景、奇石根艺,争奇斗艳。

据称,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水族市场、观赏鱼销售中心,华南地区最大的观赏鸟批发集散地,广东省最大的木雕、根雕市场,最大的奇石、宠物及仿古红木家具市场。一连串的“最”,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

不过,最近媒体报道,陪伴了广州人整整17个年头的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将面临拆迁,要和广州市民说再见了!

荔湾还有不少类似的市场,比如流花湖畔的流花鸟苑,建于2000年,以“鸟”为主题,经营各种人工繁殖的鸟类和各式做工精细的鸟具,画眉笼、雉鸟笼、云雀笼、小米雀笼,有方的,有圆的,有扁的,有椭圆的,有楠竹做的,有金竹做的,有雷竹做的,精雕细作,工艺精湛,笼子上有刻双龙戏珠的,有刻雄鹰展翅的,有刻梅兰竹菊的,极具观赏价值。这里已成为爱鸟人士的一片乐土,从四面八方来的朋友,相逢何必曾相识,以鸟为缘,以鸟会友,交流“鸟经”,度过一段令人愉悦的时光。

清平路也曾经有一个卖花鸟鱼虫、猫猫狗狗和宠物用品的市场,属于清平路农副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十三甫路的富丽水族商场,以经营观赏鱼和水族器材为主,但规模与影响,都远不及花地湾。

有花鸟鱼虫的世界,总是那么生动鲜活。

谊园

1959年,广州在海珠广场兴建了一座园林式展览馆,那是中国政府专为朝鲜和越南而建的,由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命名为“谊园”。1987年,因一德路改造,原来在一德路经营文具玩具精品的档铺,迁到了谊园,成立了以经营现代办公设备、文具、礼品展示为主的交易中心,仍然沿用谊园之名。1994年,又因解放路扩建和解放大桥工程,谊园再次动迁,整体搬到黄沙,继续沿用谊园的名称。

对于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来说,“文具”是很神圣的东西,他们对待“文房四宝”,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不过谊园所经营的文具,却不是传统的“文房四宝”,而是现代办公用品。其实,无论做什么生意,对任何人来说,舞台都是没有边沿的,舞者的眼界与胸襟有多宽,决定了舞台有多宽。

谊园

1995年,谊园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最大最早经营文具玩具精品批发专业市场”。谊园所经营的办公用品、文具、体育用品、礼品、美术用品等超过两万种,与全球上千家品牌商合作,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批发市场,而是行业的龙头,在国家商务部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制笔协会、中国文教用品协会,以及生产厂家、经销企业、各地行业协会、政府有关专利保护、质量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功能。

一提起谊园,许多人喜欢标榜所谓“谊园价格”,已被同行公认为权威的价格指标,“谊园”在行业内亦成为现代办公用品文具批发的代名词。这固然是不错的,但一般人却不理会这些,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新奇文具与精品中徜徉时,感受到的眼花缭乱,与什么权威与指标无关,纯属一种美学的惊叹。

一支笔,不就是用来写字吗?竟可以千变万化,添加不同的功能、创造出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造型;透过一件精致的小文具,可以领略到设计师的慧心巧思,如何把旧有的元素重新包装、纳入戏剧性的新思路,而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有时面对某件玩具,你又会琢磨不透,设计者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如果能作这样一点的小改动,岂不更好?但创意永远是半杯子的水,永远会有不足之处等你去发现。

在谊园,你可以找到许多“最妙的构想”和“最烂的构想”的例子。谊园曾经带给年轻的消费者无穷的感官诱惑,玲珑剔透的精品,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每天也不知有多少初入行的设计者,在那里留连,收集信息、激荡脑力,寻找那神来一笔的灵感。

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

十三行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服装交易市场,以十三行路为中心,包括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在内的服装市场,汇聚了大文豪、大时代、金富翰、舜丰、坤贤、耀生、红遍天、宝兴等大型服装交易中心,形成了广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每天的人流量曾经高达数十万人次,进出货物数千吨。据说当年北京的动物园、上海七浦路等批发市场的服装,大部分是从十三行这里批出去的,甚至还有销往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的。

这里经营的服装,以中低档为主,面对工薪阶层。据说在全世界的中国制造里面,凡是能用七八十元人民币买到的衣服,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草根色彩十分浓厚,有一篇报纸文章形容:“十三行每天对外发货达三四千吨,只要两三天时间就能提供最新货色,一万多名时装从业者正日夜为全世界草根衣橱换季而奋战。”

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大市场,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三行时代。

十三行雕塑

在十三行与桨栏路之间,有一条故衣街,顾名思义是卖旧衣服的专业街,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当年那些商人、通事、买办、西崽们,要在十三行混,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没有一身光鲜的行头包装,见人都矮三分,所以衣服要时时更新,故衣街的摊档便专门收购他们丢弃的旧衣服,利用其上好的衣料,修修改改,转手买卖图利。那时洋人们按规定不准入城,他们对中国的绫罗绸缎又情有独钟,经常到故衣街购买生活用品,顺便收罗一些从禁宫中流出来的御物宫装,故衣街也有专门渠道,为他们找到宫中物品(真假就难说了),所以生意盛极一时。

故衣街虽因十三行而旺,但它的生命线却比十三行长得多。商场就像是江湖,不是看谁混得好,而是看谁混得老。鸦片战争后十三行消失了,故衣街依然生意兴隆;大清王朝倒了,故衣街还是门庭如市;抗日战争结束了,故衣街一如既往地卖它的旧衣服。自从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后,故衣街做洋人的买卖,已不再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于是变成完全以卖旧衣服、旧鞋烂帽、旧生活用品为主,俨然成了有固定店铺的“天光圩”。


四牌楼(右边可见卖故衣的店名)

故衣街是贫民的天堂,也是贫民的地狱。有钱谁愿意买故衣街的破烂?它的生意愈好,说明民众的生活愈艰难。1940年代末,国内经济千疮百孔,物价飞涨,通货贬值,有如脱缰野马,试看100元法币在广州的购买力,1937年可以买到两头牛,1945年可以买两只鸡蛋,1946年可以买六分之一块肥皂,1947年可以买一个煤球,1948年只能买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民众手里捏着几张形同废纸的钞票,如果没有故衣街这样的贫民市场,如何熬过漫漫的严冬呢?

直到1950年代以后,故衣街终于渐渐衰落,最终完全退出市场。那时不会有人想到,1981年,改革开放之风一吹,竟然连扁担也冒出了绿芽。“故衣街工业品市场”在大锣大鼓声中又开张了。中断了二十年的故衣街商业,于焉复兴,而且上了一个台阶,不再卖破烂了,以经营中低档服装、辅料、鞋帽和小百货为主,但三百年的商业宗旨,似乎仍依稀可见:为草根阶层服务。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与流花服装市场、沙河濂泉服装市场三足鼎立的十三行服装市场。

在十三行路北侧的一排洋楼,外观相当豪华精美,巴洛克式的装饰艺术,流淌着十九世纪的西洋韵致,大概是民国时代富绅和买办们的寓所,不难想见百年前此地的繁荣昌盛。但如今已人去楼空,据说大部分都做了服装交易市场的仓库。虽然历史的余温尚在,但已没有太多可资怀旧的空间。任何人一踏入这个地界,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一股热流在滚涌,充满动感,充满张力。

也许,我们会不期然想起172年前,一位法国商人描写他在十三行见到的情景:“每个人都安静地走着,秩序井然,没有太多的冲撞。但有时有些事会引起队伍骚乱,那是长队的搬运工,他们只戴着大草帽,穿着裤子,用扁担挑着大包的货物,快步小跑着穿过人群,冲开一条路,径直撞到那些听到带着乡音的、提醒人们小心的‘来、来、来’之后没有马上闪到一边的人……每个商人,都有自己的吆喝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吸引人们注意。”([法]伊凡《广州城内》)

170多年前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是的,今天的十三行,还是那么繁忙,还是那么热闹,来来往往都是为口奔驰的人,生活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喧嚣中延续、轮转、更始。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商场打烊,城市已沉沉入睡以后,那一缕淡而持久的陈香,才从历史的深处,缓缓释出。

荔湾古玩城

荔湾涌有一段曾经被加盖改为暗渠。2004年,在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的“西关古玩城”,就坐落在加了盖的荔湾涌两岸。荔湾地区曾经有过不少古玩市场,如文昌北路的文昌陶瓷玉石工艺市场,文昌南路的西圣古艺市场,康王路的华翰古玩城、清平路古玩市场,但名气都不如西关古玩城大。


已经消失的西关古玩城

古玩城其实是一条古玩街,即龙津西路梁家祠街,街头耸立着古色古香的木牌坊。全长一千多米,两旁有150多间店铺,门连户接,陈列着各色各样、历朝历代的古董陶瓷、文房四宝、翡翠玉器、名人字画、碑帖古籍、石器木雕、历代钱币,以及反映老广州民俗风情的物品,如一些早期的留声机、电风扇、屏风、家私、雕花窗饰、灯具、烟具和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

夕阳下的古玩街显得特别迷人,斑驳的树影,零散地洒落在那些古旧的物件上,一袭挂在屋角的破戏服,一幅褪色的旧年画,让人追忆起逝去的年华,连落在地上的败叶,一片一片,也仿佛古旧起来,有了年湮岁远的感觉。

几十年岁月匆匆,荔湾涌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原来的水田阡陌变成了公园,河涌加盖成了人来人往的马路,傍涌的民居变身为古风古貌的古玩店。

2010年,荔湾涌又揭盖复涌,恢复了昔日“绿阴到处小舟藏,浅水漂红五里香”的景致。原来的古玩城全部搬迁,新的古玩城是由日杂仓改建而成的,与原有的文津古玩城相连,紧挨文塔,俯瞰荔湾涌,别有一种岭南古韵的味道。还有一部分商铺则迁到文昌南路原远望工艺品交易市场。


荔湾涌揭盖复涌工程

每隔几年来看,都会觉得变化很大,有一种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之感。唯一不变的,就是古玩城里的那些字画、古籍、瓷器、奇石,似乎永远安静地睡在玻璃橱柜里,默默地迎送着一批批客人,任人评头品足,静静地感受着四季的变化,看着门外的河涌变成了街道,街道又变成了河涌。

芳村花鸟鱼虫市场

芳村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在势不可挡的城市化浪潮中,居然还能保持着淡淡的乡土气息,似乎刻意为终日劳碌奔波于石屎森林的人们,留下一扇通往大自然的窗口。芳村人连做生意都做得那么有诗意——鲜花市场、茶叶市场、渔具市场、花鸟鱼虫市场,从名字也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呼吸到大自然的清淑之气。

芳村的花鸟鱼虫市场最早设在明心路,1988年开张时只有一千多平方米,固定摊位不足百个,经营花卉、鸟类和观赏鱼类。那时地铁还没开通,从老城区来,要乘渡轮过江,十分不便,因此生意清淡,经营者陆续退场,渐渐地,花鸟鱼虫都被其他商品取代了。

初战失利,并没有动摇芳村人的信心,他们对“鸟语花香”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不久又重敲锣鼓另开张,在花地湾新建了两个花鸟鱼虫市场:“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和“艺和花鸟鱼石交易中心”,琪花瑶草,万紫千红,蝶舞蜂飞,鸟声呖呖。经过历年扩张,面积逾十万平方米,分为水族器材区、宠物区、雀鸟区、园艺根雕观赏石区、高档锦鲤海洋生物区、鲜干花区、工艺品区和家私精品收藏品区等多个不同的区域。

走进这个大市场,简直就像进了热带雨林,飞潜动植,无所不有。犬吠、猫叫、鸟啼,此起彼伏,与人声、车声、风声、雨声互相呼应,吵得人三日耳聋。大如孔雀、圣伯纳犬,小如仓鼠、寄居蟹,天上飞的画眉,水里游的锦鲤,树上爬的蜥蜴,应有尽有。各种花卉盆景、奇石根艺,争奇斗艳。

据称,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水族市场、观赏鱼销售中心,华南地区最大的观赏鸟批发集散地,广东省最大的木雕、根雕市场,最大的奇石、宠物及仿古红木家具市场。一连串的“最”,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

不过,最近媒体报道,陪伴了广州人整整17个年头的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将面临拆迁,要和广州市民说再见了!

荔湾还有不少类似的市场,比如流花湖畔的流花鸟苑,建于2000年,以“鸟”为主题,经营各种人工繁殖的鸟类和各式做工精细的鸟具,画眉笼、雉鸟笼、云雀笼、小米雀笼,有方的,有圆的,有扁的,有椭圆的,有楠竹做的,有金竹做的,有雷竹做的,精雕细作,工艺精湛,笼子上有刻双龙戏珠的,有刻雄鹰展翅的,有刻梅兰竹菊的,极具观赏价值。这里已成为爱鸟人士的一片乐土,从四面八方来的朋友,相逢何必曾相识,以鸟为缘,以鸟会友,交流“鸟经”,度过一段令人愉悦的时光。

清平路也曾经有一个卖花鸟鱼虫、猫猫狗狗和宠物用品的市场,属于清平路农副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十三甫路的富丽水族商场,以经营观赏鱼和水族器材为主,但规模与影响,都远不及花地湾。

有花鸟鱼虫的世界,总是那么生动鲜活。

谊园

1959年,广州在海珠广场兴建了一座园林式展览馆,那是中国政府专为朝鲜和越南而建的,由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命名为“谊园”。1987年,因一德路改造,原来在一德路经营文具玩具精品的档铺,迁到了谊园,成立了以经营现代办公设备、文具、礼品展示为主的交易中心,仍然沿用谊园之名。1994年,又因解放路扩建和解放大桥工程,谊园再次动迁,整体搬到黄沙,继续沿用谊园的名称。

对于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来说,“文具”是很神圣的东西,他们对待“文房四宝”,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不过谊园所经营的文具,却不是传统的“文房四宝”,而是现代办公用品。其实,无论做什么生意,对任何人来说,舞台都是没有边沿的,舞者的眼界与胸襟有多宽,决定了舞台有多宽。

谊园

1995年,谊园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最大最早经营文具玩具精品批发专业市场”。谊园所经营的办公用品、文具、体育用品、礼品、美术用品等超过两万种,与全球上千家品牌商合作,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批发市场,而是行业的龙头,在国家商务部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制笔协会、中国文教用品协会,以及生产厂家、经销企业、各地行业协会、政府有关专利保护、质量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功能。

一提起谊园,许多人喜欢标榜所谓“谊园价格”,已被同行公认为权威的价格指标,“谊园”在行业内亦成为现代办公用品文具批发的代名词。这固然是不错的,但一般人却不理会这些,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新奇文具与精品中徜徉时,感受到的眼花缭乱,与什么权威与指标无关,纯属一种美学的惊叹。

一支笔,不就是用来写字吗?竟可以千变万化,添加不同的功能、创造出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造型;透过一件精致的小文具,可以领略到设计师的慧心巧思,如何把旧有的元素重新包装、纳入戏剧性的新思路,而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有时面对某件玩具,你又会琢磨不透,设计者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如果能作这样一点的小改动,岂不更好?但创意永远是半杯子的水,永远会有不足之处等你去发现。

在谊园,你可以找到许多“最妙的构想”和“最烂的构想”的例子。谊园曾经带给年轻的消费者无穷的感官诱惑,玲珑剔透的精品,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每天也不知有多少初入行的设计者,在那里留连,收集信息、激荡脑力,寻找那神来一笔的灵感。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批发频道